李白《贈汪倫》古詩賞析,唐詩《贈汪倫》詩意

2020-12-23 文學名句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是一首以贈別表真摯深厚友誼的詩篇。是李白寫友情詩中的佳作,千古流傳,布在人口,而村人汪倫由此而顯名後世。

李白在天寶十四載曾遊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宋人楊齊賢在李白詩注中說:「白遊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釀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指此詩)。」有部分學者據宋人胡安定的石壁詩序文,斷定汪倫為當地富豪、村豪,可參考。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以短幅狀深情。前兩句寫送行場面,後兩句抒感慨。結構緊湊,情景相生,表現了李白的個性,尤以開創送別詩的新局面而備受人青睞。

詩句一開端,自道姓名,自敘將行。從簡潔明快的語言中,可見李白的個性。告別了盤桓多日的涇縣山水名勝,辭行了新舊友人。在登舟欲行之際,總有一些落寞之感,此刻岸這沉寂。情與景相合。

「忽聞」一詞打破了這將行之際的沉寂環境與落寞的心理定勢。突來的一股歌浪衝入耳鼓,以驚疑的心理循聲看去,迅速地判斷為汪倫與村人聯手踏地高歌,為己送行。頓時岸邊歡歌美舞,聲聲在耳,句句入心,仿佛幻入了農村春社祭神的盛大節日的歡快之中,心理由壓抑而突發為高昂,身心為之一舒。這種熱烈而淳樸的場面,融化了自己,自己的心律同踏地的節奏,同聲共動。

心情激動,精神高揚,生活在這友情的海洋之中,忘掉了過去的一切煩惱、憤怨。只有溫暖、幸福、歡樂,讓人間化為這平等、自由、相愛的友情世界吧!踏歌送行可能是實情真景,然而作為詩人的描寫意象,它卻浸透著李白的個性與審美情趣,頌揚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不含任何雜質的真淳的友誼,讚美這種淳美的人性。這正是李白個性的外化,為李白所有,而為趨炎附勢的利祿之徒所無。在藝術構思上也是別開生面,以壯行色。這與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的祖帳宴別,歌妓侑酒相比,更見世風淳樸,人性淳美。

詩的三、四兩句,即景抒情和議論。頌揚純潔、真摯、高尚的友誼。在李白看來,友情是不僅有層次上的區別,還有程度上的不同。從與汪倫的交往,眼前送行的既熱烈隆重,又簡樸真率的禮儀上看,無論桃花潭水有幾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友情深。因此汪倫的淳美的人格,也是無人可比的。連類比物,信手拈來,為我所用,以潭深比情深,化抽象之情為具體可感知的藝術形象,真是神來之筆,彩繪妙境,空靈蘊藉,情意俱美。

從這首詩可知李白與汪倫之交情至深,又可妙悟出他們的友情是建築在互相敬慕,性格與志趣相投的基礎上。李白是直道己名,直呼汪倫,可見性格豪放,心口如一,心無嫌猜。汪倫聞訊,特地組織踏歌隊伍,趕來相送,為友壯行。性格爽快,熱烈樸直。雖有酒與歌,但非酒肉之交。而是以心相託,以誠相見,平等相待。沒有尊卑貴賤之別。無形中泯滅了譽滿神州的謫仙人與時不知名的平民的界限。這正是這首詩可貴的地方,顯示出它的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

李白與汪倫之交誼,已成千古流傳的佳話。今天安徽省涇縣桃花潭一帶還流傳著貧苦農民謁見李白,邀請李白遊桃花潭,以及江邊踏歌送行等美妙的佳話。可見這種淳美人格深深地植在這塊生殖繁衍中華民族的古老大地上,代代相續,不斷揚棄,奔向更高更美的境界。

相關焦點

  •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贈汪倫
    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日本學生也會誦讀一二。「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李白的《贈汪倫》,一起來欣賞吧。
  • OMG,一同學說在古詩《贈汪倫》中,李白和汪倫表達的是愛情……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子的:有位小朋友說他們班有同學回答古詩《贈汪倫》中,李白和汪倫表達的是愛情,引起全班笑話,並毫不思索說二個男人之間怎麼可能是愛情,愛情只能是男生和女生之間!OMG!下面,讓我們認識一下李白的這首《贈汪倫》。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贈汪倫》這首詩寫的是「李白被騙」的故事
    《贈汪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這就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色彩,李白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詩歌賞析李白遊涇縣(今屬安徽省)桃花潭時,曾在汪倫家做客。臨別時汪倫前來送行,於是李白寫了這首詩相贈。
  • 趣學 | 汪倫與《贈汪倫》
    李白有一首《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亦談李白《贈汪倫》詩
    查從儉第667期李白有首《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詩中歌詠友情的千古絕唱。有關其詩的研究欣賞文章很多,筆者在此也一呈管見,以期方家見教。有關「不及」二字,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其妙在於「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是不期而至的,人未至而聲先至,足以表達汪倫的熱忱。如若李白真是汪倫盛情請來的,就發生問題了。
  • 李白 贈汪倫
    李白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離開時,汪倫用腳踏地打節拍為他送行。送別的情形令李白十分感動,於是他流淚寫下了這首離別詩。
  • 胎教古詩|贈汪倫
    《贈汪倫 》
  • 贈汪倫中看李白的自大與浪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題叫《贈汪倫》,那麼汪倫是誰呢?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創作背景。汪倫是涇縣的村民。涇縣在今天安徽的南部,皖南山區,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汪倫家裡還是有些財產的,可以說是一個鄉紳。
  • 贈汪倫李白的新解
    贈汪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注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回過頭來看看《贈汪倫·李白》,很明顯,這首也是竹枝詞。李白(701年-762)、劉禹錫(772-842),李白在前,劉禹錫在後,兩人軌跡沒有銜接。說起竹枝詞,都說劉禹錫,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竹枝詞並不是劉禹錫的原創,而是民間原創,劉禹錫加以整理而得以大成。
  • 李白為什麼要寫詩贈給汪倫?原因很簡單,恐怕他自己都沒想到
    翻開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你會發現有一首詩特別有意思。即李白在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自秋浦去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遊玩時,所作的酬贈詩《贈汪倫》。酬贈詩,是古代文人用來交往應酬的詩歌或者是贈給親友的作品。
  • 《贈汪倫》詩中汪倫是誰?與李白交情如何?我們可能被忽悠了千年
    與這些傷心的詩人相比,也有偏偏不走尋常路的,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了。在他遺存後世的900多首詩作中,有一首家喻戶曉的作品《贈汪倫》,雖說也是寫離別,卻寫的是另一番景象。《贈汪倫》唐·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 部編版一年級下冊日積月累《贈汪倫》教案
    藉助拼音正確的朗讀古詩贈汪倫,並背誦。2. 通過看插圖反覆朗讀詩句,大致了解古詩的意思。3. 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一、遊戲導入,鞏固舊知1、課前小遊戲:同學們,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你們一定會背誦很多古詩吧?
  • 《贈汪倫》汪倫是誰?他和李白關係如何?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李白此人,我想,不需要我介紹,大家都知道。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可以說,我們是讀著李白的詩長大的。那麼你肯定知道這一首《贈汪倫》。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並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裡外潭水名也,並無十裡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並非有萬家酒店。」
  • 「學而時習之」《贈汪倫》——唐李白
    第51期《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作品鑑賞《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佳作,是當時李白寫給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也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像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但卻表達出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此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託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
  • 小學便學過的《贈汪倫》,很多人卻因為誤解,「高估」了李白
    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期間各路大詩人層出不窮,但是要論誰是個中魁首,相信很多人都會首推李白。李白的詩風飄逸瀟灑,富有浪漫主義精神。就像小學時便曾學過的《贈汪倫》,其中有一句其實現在很多人就是「想當然」地理解錯了。那到底是什麼地方理解錯了呢?下面我們先在看一看全詩。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贈汪倫》:桃花潭底的秘密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歷史上,汪倫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緣何會得到大詩人李白如此厚愛,不惜將其名字嵌入詩題,專門以詩相贈呢?俗話說,患難見真情,汪倫對李白的情意,絕非字面上那麼簡單。這首詩的背後,還隱藏著李白鮮為人知的跌宕人生,以及在李白生死攸關的時刻,汪倫所給予的肝膽情意。詩中的一個「忽」字,道出了李白不為人知的忐忑心情。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汪倫抓住李白愛好,妙計請來李白,《贈汪倫》究竟從何而來
    那他的這位好友呢,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大詩人李白。這首詩大概講的是,一位飄無所依的詩人,將要乘船離開朋友遠行他鄉,突然聽到岸上飄來陣陣歌聲。這首詩就是李白的《贈汪倫》。在這首詩的背後,有一個小故事,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都很熟悉大詩人李白,他這個人性格爽朗大方,不拘小節,愛喝酒,遊山玩水,四處結交朋友。
  • 《中華古詩詞100集》44 李白《贈汪倫》
    贈汪倫 【唐】李 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關於這首詩有著一個美麗的故事。唐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李白受安徽經縣村民汪倫之邀「此地有十裡桃花,還有萬家酒店……」,太白素以詩酒聞名,欣然前往。相見之際,卻既無酒店,也不見桃花。汪倫笑言:所謂桃花,是這裡一潭碧水的名字;萬家酒店其實是這裡有一家萬姓酒店,如果不打誑語,恐怕涇縣人就見不到謫仙的風採了!李太白聞言禁不住放聲大笑。
  •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的汪倫真的是個農民嗎
    最近刷視頻,看到某個近來很火的教授講唐詩,他講到李白的《贈汪倫》的時候說:「那個鬼汪倫走了狗屎運了,李白的一首詩讓他流芳千古了,後代人誰都知道唐朝有個農民叫汪倫。」我當時就有點奇怪了,李白是大詩人,人稱「謫仙人」,對待普通的文人都不屑一顧的,怎麼就對汪倫青眼相加呢?
  • 習古詩《贈汪倫》,品詩詞背後趣事,賞詩情畫意之桃花潭水
    這首《贈汪倫》是55歲的李白去汪倫家中作客數日,與汪倫分別時所寫。這首詩的後兩句更是被世人傳唱至今,詩中的桃花潭在今天也被開發成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深度走進這首《贈汪淪》,一起細品李白與汪倫的深厚友情,一起品味這首詩背後發生的精彩故事。知其然【詩題】中的汪倫,是李白的好友,也是一位詩人,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當縣令,因為十分留戀桃花潭美景,卸任就攜家眷搬到了桃花潭畔居住。汪倫死後,葬於桃花潭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