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期間各路大詩人層出不窮,但是要論誰是個中魁首,相信很多人都會首推李白。李白的詩風飄逸瀟灑,富有浪漫主義精神。他詩作中表現出了想像力和隨處可見的誇張也歷來為人稱道,像「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詩句別人寫來可能會讓人覺得太過張狂,但是他寫來卻是那麼自然瀟灑,或許這也是李白詩歌的魅力之所在。
李白的詩歌這般被推崇,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也沒有少學習他的詩作,他那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詩作,哪怕是畢業多年,很多我們也能脫口而出,像《古朗月行》中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還有《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有《早發白帝城》中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這些經典名句都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中。
不過有些詩詞雖然我們至今依舊能脫口而出,對於它的意思也能說出個大概,但是卻因為時間的流逝,對於其中某些特定字眼的意思已然記不大清,只能通過「想當然」地方式去理解。就像小學時便曾學過的《贈汪倫》,其中有一句其實現在很多人就是「想當然」地理解錯了。那到底是什麼地方理解錯了呢?下面我們先在看一看全詩。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創作於公元755年左右,在袁枚的《隨園詩話補遺》中還記載著一件趣事。當時涇縣桃花潭附近住了一位名士汪倫,他聽說李白要來此遊歷,於是便寫了封信歡迎李白,在信中汪倫是這麼說的,先生你不是喜歡遊歷嗎?這個地方有十裡桃花,先生你不是喜歡喝酒嗎?這裡有萬家酒店供你暢飲。
結果李白很開心地就來了,來了以後才被汪倫告知,所謂的「桃花」是潭水名,實際上這裡並沒有盛放的桃花,而所謂的「萬家酒店」只是店主姓萬而已,並不是有上萬家酒店。不過李白也是灑脫之人,對此並不在意,而是欣然接受了汪倫的熱情款待,臨走時為感謝汪倫的款待,於是便寫了這首詩贈予對方。
這首詩歷來為人稱道的都是後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這兩句中李白以誇張的修辭形容了桃花潭水的深度,但這只是為了襯託出後面一句,也就是汪倫對於李白的深厚情誼,千尺的桃花潭水夠深了吧?但這也比不上汪倫送別我的情意。可以說李白是在不吝言辭地誇讚汪倫,這兩句也讓汪倫得以青史留名。這兩句的理解大家都沒什麼問題,產生誤解的主要是上一句。
首句「李白乘舟將欲行」沒什麼好說的,就是描寫李白即將出發。而「忽聞岸上踏歌聲」便是很多人產生誤解的句子,在很多人的理解中,這一句的意思應該是:忽然聽見岸上有人踏著歌聲翩然而至。在這種理解中,踏是動詞,歌聲本是無形物質的東西,但是李白卻能用一個「踏」字,將歌聲形象化具體化,可以說是神來之筆。
但實際上這樣的理解顯然是「高估」了李白。這一句中的「踏歌」其實是一個專有名詞,這是在唐代民間流傳的一種手拉手、雙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所以李白這一句其實便是簡單的實寫,意思是忽然聽見岸上的踏歌之聲。
其實我們在品讀古詩詞的時候,由於對一些名詞的不理解,很容易產生一些「想當然」的錯誤。就像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中有一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很多人理解的爆竹是現在我們燃放的煙花,但實際上這裡的「爆竹」還真就是字面意思,是將竹子在火中燒,使其發出爆裂之聲,這是當時的一種習俗。
所以在品讀古詩詞的時候,我們不能單憑自己的主觀理解,就去「想當然」地解讀,因為很多字詞古今意思都有差距。而且像「踏歌」這樣的專業名詞現在我們也很少聽說,很容易就會陷入自己錯誤的理解。
對於李白《贈汪倫》中的「踏歌聲」大家之前有理解錯誤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