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學 | 汪倫與《贈汪倫》

2021-02-23 陳穎語文

李白有一首《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是李白在安徽涇縣桃花潭寫的,具體地點是涇縣城西南40公裡青弋江畔翟村。據地方志記載:唐代的桃花潭在懸崖陡壁下,水深數尺,清澈見底。潭西岸,峭壁怪石列聳,岸上老樹紛披,古藤綴拂,山鳥喧呼。潭東岸,白沙細石淤積成堆,灘上蘆葦簇擁,蘆葉蕭蕭,臨風搖曳。現在桃花潭已經和這樣的描繪不合,去年我去過,只是一般的遊覽景點,與唐時差別很大。

李白這首詩贈給汪倫,汪倫當然是主角。汪倫是什麼人?李白略記為善釀村人。《贈汪倫》已被選入小學課文,成為普及讀物,幾乎稍有文化的人都會背誦。但汪倫究竟是什麼身份?幾乎沒人能說準。關於汪倫的履歷行狀,民間存在兩種說法,一種根據李白記載推出汪倫是普通農民;另一種認為汪倫是比較富有且有文化的豪士。我查閱大量資料,覺得汪倫是農民之說,站不住腳。

大詩人李白到桃花潭來,是接受汪倫書信之約。汪倫信中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裡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發現既無桃花,又無萬家酒店。這時,汪倫乃告:桃花者,潭水名也。萬家酒店者,店主萬姓也。李白聽後,哈哈大笑。

李白既來了,當然就沒有走,李白在桃花潭,一直住在汪倫家裡,享受著汪倫高規格的接待,經常喝著上乘酒,吃著精美菜,而且李白在詩中記述,他是五月石榴花開時來,一直到葉落才離開。我這段話有憑有據,因為李白在桃花潭除寫了《贈汪倫》外,還寫過《過汪氏別業二首》,這就說明汪倫在附近山清水秀的地方還有別墅。李白在這兩首詩中說:他與汪倫雖初次見面,但一見如故,相當投契。他說:「相過醉金罍」「 吳龠送瓊杯」。罍(léi),是古代的容器,罍有兩種,一種陶製,一種青銅製;陶製一般裝水,青銅製的都是用來盛酒,青銅製的罍只有富人才有可能擁有。龠(yuè),古時一種樂器,類似今天的笛子。李白在汪倫別墅裡喝酒,喝到什麼程度?酒酣時連盛酒的「罍」都醉倒了;而且大醉時,還吹龠助興。從這些都可以看出,汪倫肯定不是普通農民。

關於汪倫是比較富有且有文化的豪士,這種說法源於袁枚《隨園詩話》。袁枚書中記載:汪倫者,豪士也。何謂「豪」?意為慷慨義氣。如果汪倫比較窮,連自己吃飯都發愁,恐怕汪倫無法「豪」。沒有經濟實力,汪倫大概不會主動去請李白,即便請了,李白可能也不會來。李白一生是蹭過很多人的飯,但都是有錢人,都是非常仰慕他敬佩他的大戶人家。李白是個「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慷慨人,是個仗劍行天下的豪俠人,是個才華卓越的超凡人,一個這樣的人,要是有請便吃,要是連窮人的便宜都沾,簡直讓人大跌眼睛。

至於汪倫有文化,從《贈汪倫》「忽聞岸上踏歌聲」中可以分析出來。什麼叫「踏歌」? 「踏歌」就是和著走路的節拍,走一步唱一句。「踏歌」不是什麼人都能「踏」的,如果汪倫沒有相當的文化底蘊,是沒辦法「踏歌」的,即使「踏」了,恐怕也很難打動有著極高審美水平,堪稱華夏第一詩人的李白。

另外,我在一本民國版的唐詩選中,看到關於《贈汪倫》的另一種註解,那本書認為《贈汪倫》是首「相和詩」,是李白聽到汪倫在岸上踏歌的原韻,而唱和贈給汪倫的,也就是說,那天汪倫在岸上的「踏歌」,應該與《贈汪倫》的節奏和韻律相同,這也可以證明,汪倫絕對不是只有「打油詩」的文化水平。

汪倫是比較富有且有文化的豪士說法,應該是可靠的,但豪士仍是個模糊概念,汪倫究竟幹什麼工作?在哪「發財」?並沒有說清。多年來,我一直對汪倫進行著研究,依據李白的詩作和史料,基本上可以準確地判定,汪倫是一個平常一直居住在涇縣城裡,靠造酒賣酒為生的商人。

李白記載汪倫善釀,善釀就是善於釀造,酒造得好。史料記載,也正是這個原因,汪倫的酒在涇縣乃至更遠的地區有點名氣。酒一旦有市場,一旦有銷路,汪倫發了財,蓄下較大產業順理成章。汪倫並不認識李白,為什麼會邀請李白?這跟汪倫長期售酒經常在外面竄有關。李白在當時已經非常有名,汪倫肯定早有耳聞。當汪倫聽說,李白已在徽州境內,便提筆疾書:先生不是喜歡旅遊嗎?我們這裡有十裡桃花。先生不是喜歡喝酒嗎?我們這裡有的是好酒。原則上講,汪倫的信有欺騙成分,汪倫為什麼要欺騙?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確實想請李白;二是商人汪倫有經營頭腦,想請李白過來,為他的酒業充充門面,這就像現在的很多酒廠,喜歡請名人蒞臨,請名人形象代言。

李白來了,汪倫便讓李白下榻到他的豪華賓館——自己的另一處居所——涇川汪氏別業。汪倫在那裡把李白陪侍得相當周到、細微,一直盛情款待,常常整夜整夜陪李白喝酒,聽李白講詩論文通宵達旦。汪倫這樣侍候李白,除了汪倫「豪」和敬佩李白之外,肚子裡還是有「小九九」的,他想請李白為他的酒唱唱讚歌,如果李白願意寫他過去讚美「蘭陵酒」那樣的詩,就簡直太妙,太理想了。李白曾這樣讚美「蘭陵酒」:「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在汪倫的別墅度過了一個「暑假」,這期間李白寫了不少詩,但和汪倫有關係的詩,只有《過汪氏別業二首》,李白在這兩首詩中談到:汪氏別墅處在風景優美的地方,房子挺漂亮,院內裡有假山怪石,有一池荷花。但就是沒對汪倫的酒評價一個字,沒有赤裸裸地「廣告」。這內裡原因,可能因為李白是酒仙,好酒喝過太多了,只是覺得汪倫的酒還可以,但談不上是佳釀瓊漿,引不出豪興。對照李白這個行為,我倒覺得我們今天的某些名人,蠻讓人輕視的,只要一拿人家紀念品,一拿人家好處費,就會翹起大拇指,對著鏡頭讚頌:某某酒,真的OK啦。眼望著某些名人的「表演」,有時候心裡會有種說不出的滋味,深感錢財厲害,它能讓人骨軟氣短。

李白對此心知肚明,所以才會突然離開,匆匆離開。李白離開時並沒告之汪倫,沒跟汪倫辭行。汪倫得到消息,拎著菜酒,沿著河岸急急趕來,汪倫依著腳步的節拍,一步一句,踏歌相送。這時,站在船上的李白,大概也內疚了,人家汪倫這麼夠兄弟,我卻辜負了人家,沒讓人家稱心,李白感慨之極,唱和了這首堪稱典範的《贈汪倫》。《贈汪倫》的更多成分,是李白被汪倫的「豪」所感動,情所感動。

說完汪倫與《贈汪倫》,更值得提及的,是汪倫腦子靈,智商高,有商業頭腦。雖說,汪倫那次邀請李白,沒有完全達到目的——自己的酒沒有迅速出名,自己的利潤沒有迅速增長,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看,汪倫的那次小小投資,還是收到了難以估量的回報。不是嗎?汪倫和桃花潭這個地方,能夠代代相傳,能夠萬世留名,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專注中學語文教學

相關焦點

  • OMG,一同學說在古詩《贈汪倫》中,李白和汪倫表達的是愛情……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子的:有位小朋友說他們班有同學回答古詩《贈汪倫》中,李白和汪倫表達的是愛情,引起全班笑話,並毫不思索說二個男人之間怎麼可能是愛情,愛情只能是男生和女生之間!OMG!下面,讓我們認識一下李白的這首《贈汪倫》。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李白 贈汪倫
    李白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離開時,汪倫用腳踏地打節拍為他送行。送別的情形令李白十分感動,於是他流淚寫下了這首離別詩。
  • 李白《贈汪倫》古詩賞析,唐詩《贈汪倫》詩意
    《贈汪倫》唐·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李白寫友情詩中的佳作,千古流傳,布在人口,而村人汪倫由此而顯名後世。李白在天寶十四載曾遊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宋人楊齊賢在李白詩注中說:「白遊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釀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指此詩)。」有部分學者據宋人胡安定的石壁詩序文,斷定汪倫為當地富豪、村豪,可參考。
  • 「學而時習之」《贈汪倫》——唐李白
    第51期《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作品鑑賞《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佳作,是當時李白寫給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也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像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但卻表達出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此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託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
  • 《贈汪倫》:桃花潭底的秘密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歷史上,汪倫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緣何會得到大詩人李白如此厚愛,不惜將其名字嵌入詩題,專門以詩相贈呢?去了之後才發現就是一個小村莊,啥也沒有,然後就問汪倫:「你這不忽悠我嗎?」汪倫說:「我沒忽悠你啊。你看,我們這兒有個桃花潭,就在不遠的地方,方圓十裡,但是沒有桃花。我們這兒的確有萬家酒店,就在村東頭兒,老萬家開的酒店,可不就叫萬家酒店。我可沒說有一萬家酒店啊!」李白一聽啊哈哈大笑,說汪倫啊,真有你的。
  • 《贈汪倫》詩中汪倫是誰?與李白交情如何?我們可能被忽悠了千年
    在他遺存後世的900多首詩作中,有一首家喻戶曉的作品《贈汪倫》,雖說也是寫離別,卻寫的是另一番景象。《贈汪倫》唐·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只是詩人不僅見怪不怪,並且還非常享受,這一點從詩中後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可以看出。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李白號稱「詩仙」,想像力極其豐富,寫出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詩作不足為奇呀!如果這樣去理解,我們可能就會被《贈汪倫》這首詩的表象「忽悠」了,讀透這首詩關鍵在於對主人翁王倫的了解。
  • 亦談李白《贈汪倫》詩
    查從儉第667期李白有首《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詩中歌詠友情的千古絕唱。有關其詩的研究欣賞文章很多,筆者在此也一呈管見,以期方家見教。一、關於李白的行程一般書上介紹李白到桃花潭,都說是因汪倫盛情邀約而來的,並引清袁枚《隨園詩話》:「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裡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
  • 贈汪倫中看李白的自大與浪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題叫《贈汪倫》,那麼汪倫是誰呢?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創作背景。汪倫是涇縣的村民。涇縣在今天安徽的南部,皖南山區,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汪倫家裡還是有些財產的,可以說是一個鄉紳。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故事。清代大詩人袁枚寫過一本書叫《隨園詩話》。
  • 《贈汪倫》汪倫是誰?他和李白關係如何?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那麼你肯定知道這一首《贈汪倫》。唐天寶年間,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便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說:「先生好遊乎?此處有十裡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素好飲酒,又聞有如此美景,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
  • 胎教古詩|贈汪倫
    《贈汪倫 》
  • 贈汪倫李白的新解
    贈汪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注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回過頭來看看《贈汪倫·李白》,很明顯,這首也是竹枝詞。李白(701年-762)、劉禹錫(772-842),李白在前,劉禹錫在後,兩人軌跡沒有銜接。說起竹枝詞,都說劉禹錫,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竹枝詞並不是劉禹錫的原創,而是民間原創,劉禹錫加以整理而得以大成。
  • 學詩計劃丨《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
    當他遊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了這首《贈汪倫》留別。贈汪倫李白此詩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於意料之外。
  • 《贈汪倫》這首詩寫的是「李白被騙」的故事
    《贈汪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臨別時汪倫前來送行,於是李白寫了這首詩相贈。這首《贈汪倫》以精彩的詩歌創作構思表現了李白對汪倫的情深厚誼。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中都認為汪倫是李白在遊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而今人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後則認為,汪倫又名風林,為唐時知名人士。
  •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的汪倫真的是個農民嗎
    最近刷視頻,看到某個近來很火的教授講唐詩,他講到李白的《贈汪倫》的時候說:「那個鬼汪倫走了狗屎運了,李白的一首詩讓他流芳千古了,後代人誰都知道唐朝有個農民叫汪倫。」我當時就有點奇怪了,李白是大詩人,人稱「謫仙人」,對待普通的文人都不屑一顧的,怎麼就對汪倫青眼相加呢?
  •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贈汪倫
    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李白的《贈汪倫》,一起來欣賞吧。   贈汪倫              汪倫に贈る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李白舟に乘って 將に行かんと欲す 忽聞岸上踏歌聲。
  • 汪倫抓住李白愛好,妙計請來李白,《贈汪倫》究竟從何而來
    這首詩就是李白的《贈汪倫》。在這首詩的背後,有一個小故事,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都很熟悉大詩人李白,他這個人性格爽朗大方,不拘小節,愛喝酒,遊山玩水,四處結交朋友。他幾乎走遍了中國的每一寸土地,在他的眼裡,大自然是美麗的,充滿了詩情畫意,小鳥在樹上啾啾地叫著,野花漫山遍野地開著,一切是多麼美好!所以呢,他常常到各地去遊玩。
  • 《中華古詩詞100集》44 李白《贈汪倫》
    贈汪倫 【唐】李 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關於這首詩有著一個美麗的故事。唐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李白受安徽經縣村民汪倫之邀「此地有十裡桃花,還有萬家酒店……」,太白素以詩酒聞名,欣然前往。相見之際,卻既無酒店,也不見桃花。汪倫笑言:所謂桃花,是這裡一潭碧水的名字;萬家酒店其實是這裡有一家萬姓酒店,如果不打誑語,恐怕涇縣人就見不到謫仙的風採了!李太白聞言禁不住放聲大笑。
  • 小學便學過的《贈汪倫》,很多人卻因為誤解,「高估」了李白
    就像小學時便曾學過的《贈汪倫》,其中有一句其實現在很多人就是「想當然」地理解錯了。那到底是什麼地方理解錯了呢?下面我們先在看一看全詩。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部編版一年級下冊日積月累《贈汪倫》教案
    (課件1:李白肖像,附李白簡介)4、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詩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贈汪倫》。【設計思路:運用孩子喜歡的遊戲方式導入新課,將學生從對舊知識的回顧引向新內容的學習,既滿足了孩子的表現欲,又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
  • 李白為什麼要寫詩贈給汪倫?原因很簡單,恐怕他自己都沒想到
    即李白在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自秋浦去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遊玩時,所作的酬贈詩《贈汪倫》。酬贈詩,是古代文人用來交往應酬的詩歌或者是贈給親友的作品。有意思的來了,根據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來看,汪倫不過就是涇縣的一個普通村民,李白為什麼要寫詩贈給他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真誠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