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小印,今天要跟大家聊聊關於「李白被騙」的故事,本文章閱讀時間大概需要4分鐘,感謝親愛的讀者們的耐心閱讀。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大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這就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色彩,李白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詩歌賞析
李白遊涇縣(今屬安徽省)桃花潭時,曾在汪倫家做客。臨別時汪倫前來送行,於是李白寫了這首詩相贈。這首《贈汪倫》以精彩的詩歌創作構思表現了李白對汪倫的情深厚誼。
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中都認為汪倫是李白在遊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而今人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後則認為,汪倫又名風林,為唐時知名人士。在當時就與李白、王維等人有交往,並常以詩文相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前去拜訪,受到款待,兩人相處十分融洽,不忍分別。因而,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於天寶十三載(754年)自廣陵、金陵至宣城,這首詩大約作於此期前後。
這首詩前兩句以直白的語言敘事,描寫了詩人即將乘船離開,汪倫前來歌唱送行的場景。「忽聞岸上踏歌聲」一句說明送別的不僅僅是汪倫,還有隨汪倫同來送別的其他朋友,足見李白在當地頗受歡迎,也表現出主人汪倫的熱情。兩句詩中「將欲」與「忽聞」相互照應,靈動地表現出詩人見到汪倫前來送行時的驚喜之情。
後兩句中,李白以近在眼前的「桃花潭水」作比,以「深」為相似點,在對比中突出汪倫對自己的情義之深,構思巧妙。「不及」二字將一虛一實、兩個本看似毫不相關的對象聯繫起來,化無形為有形,進而加以對比,突出表現詩人自己的情感。清代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價這首詩道:「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詩人信手拈來之句竟如此巧妙、自然,足見李白舉重若輕的詩歌藝術。
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一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錢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這一評論是恰當的。
「李白被騙」的故事
清人袁枚在《隨園詩話補遺·卷六》中記載:唐天寶年間,涇縣豪士汪倫聽說李白南下遊玩,並旅居於南陵叔父李冰陽家,非常欣喜,於是寫信給李白,信中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裡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得此信,聽聞當地景色宜人,更有美酒可供暢飲,便欣然前往。
李白到了涇縣,便問汪倫信中所說的桃園和酒家何在。汪倫回答說:「桃花是潭水的名字,並無桃花。萬家是店主人姓萬,並沒有萬家酒店。」原來汪倫只是在玩弄文字遊戲,為請李白到訪,故意投其所好。汪倫的回答不僅沒有觸怒李白,反而引得灑脫豪放的李白仰頭大笑。
李白將要離開的那天,汪倫送給李白名馬八匹、綢緞十端,派僕人送至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後,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下此詩送給汪倫。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講到這裡,喜歡小編的文章的朋友歡迎轉發、評論和分享,我們下期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