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人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

2021-02-19 竹緣堂名茶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淵遠流長。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我國人民生活關係密切,自古至今,有許多名人與茶結緣,不僅寫有許多對茶吟詠稱道的詩章,還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泉。他將煮水分為三個階段:一沸、二沸、三沸。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有個奇特的規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則就會喝醉。他在《飲茶歌》中曾這樣描繪:「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明代湖州司馬馮可賓一生茶壺不離手。他喜歡自斟自飲,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品味出其中樂趣。即使是客人來了,他也是每人發一把小壺,任他們自飲。

清朝乾隆皇帝一生以茶為伴,嗜茶軼事趣聞不少,其中有一則關於他85歲讓位時的趣聞流傳甚廣。據傳,當時有一位老臣無不惋惜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聽後哈哈大笑,然後幽默而風趣地答曰:「君不可一日無茶也!」由此可見,乾隆嗜茶成癖,與茶結有不解之緣。

慈禧太后在亂世紛爭的生活中,也有她的一套養生之道,白天喜愛飲用金銀花茶,晚上臨睡前飲用糖茶,頭枕是填有茶葉的枕頭上,就連服用滋補的珍珠粉也喜歡用茶水送服。因此她年過七旬後,仍是肌膚白嫩,容光奪人。

孫中山在生活中他對「茶」非常喜歡,尤其愛喝西湖龍井和廣東功夫茶,提倡身邊人多飲茶,並且對茶大加讚賞,到虎跑泉觀光,取水煮茗,並贊道:「味真甘美,天之待漸何其厚也!」還要推廣茶,稱茶是「不貴難得之貨」也。茶在歷史上得到了中山先生的高度推崇和肯定。

毛澤東嗜好茶葉和香菸,尤精於品茶,終身不離茶水,曾寫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的詠茶名句。在毛澤東身邊工作過的同志回憶說:毛澤東每天睡覺醒來,洗臉後就開始飲茶,一邊喝一邊看報,接待國內外客人總是吩咐警衛員沏茶相待。他喜歡喝杭州龍井茶,飲茶習慣很特別,不僅飲茶水,還將杯中茶渣放進嘴裡咀嚼吃下去,總是吃得津津有味。他的吃茶習慣,是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農村養成的。

周恩來總是沏龍井茶招待國內外賓客,一杯清茶在手,談笑風生。他很關心杭州梅家塢的龍井茶生產,1965年起曾先後五次到梅家塢視察,鼓勵發展生產。有趣的是,有一次周恩來陪外賓到梅家塢,品嘗龍井絕品「明前茶」,當他知道炒1斤「特級龍井」,茶農要採4萬多個嫩芽時,不忍將茶渣倒掉,便風趣地說:「龍井味道好,要把它全部消滅掉。」說罷便將杯中茶葉全部咀嚼光,留下「啜英咀華」佳話。

朱德居家辦公,常飲茶水。而且每次外出視察,凡遇茶園、茶場,必去參觀。1959年,他在廬山植物園品嘗廬山雲霧茶,讚賞不已,賦詩一首:「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1961年,朱德到杭州西湖龍井茶地視察時,看到茶林遍地,茶農生產生活都有很大提高,欣然口佔一首《看西湖茶區》:「獅峰龍井產名茶,生產小隊一百家;開闢斜坡一百畝,年年收入有增加。

魯迅愛茶,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當年客居廣州,稱讚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因此,當年的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老舍品茗著《茶館》

當代文學家老舍是位飲茶迷,還研究茶文化,深得飲茶真趣。他多次說過一段精闢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為促進我國茶文化發展,他以清茶為伴,文思如泉,創作《茶館》,通過對舊北京大裕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從戊戌變法到抗戰勝利後50多年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轟動一時。

林語堂的「三泡」說

林語堂喜歡喝茶,而且不是一般的講究,首先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做伴,一個人喝太無味,然後還得有個好的環境,不然,再好的茶也大打折扣。同伴還不能多,一兩個足夠,不然太吵,環境也得清靜幽雅才行。他最著名的就是「三泡」說:「茶在第二泡時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則已是少婦了。」

郭沫若詠茶

郭沫若11歲就曾寫下「閒釣茶溪水,臨風誦我詩」的句子,可見他對茶的喜愛是從小就培養的。日後,他成為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非常熟悉。他到全國各地考察工作,都少不了品茶的環節,遇到好茶,他一開心,忍不住就題首詩寫個字什麼的,結果,這詩一寫就不得了,那茶從此就紅遍全國了。所以啊,給他封個「茶大使」一點都不為過。

品茶行家秦牧文學家秦牧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了過硬的辨茶功夫,廣州的茶葉公司舉辦茗飲雅會,常請他去品評。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忽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擔任評茶師。秦牧對各人茶葉一一品評,最後評出一位副總編所帶的西湖龍井為冠軍。

▷所有原創文章,言論僅代表本人。

▷本刊轉載文章及圖片非盈利用途,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那些名人喝茶的趣事
    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我國人民生活關係密切,自古至今,有許多名人與茶結緣,不僅寫有許多對茶吟詠稱道的詩章,還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泉。他將煮水分為三個階段:一沸、二沸、三沸。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 茶亦醉人:將煮茶品茗寫成詩詞,他喝的不是茶,是情調
    中國是茶的故鄉,關於茶的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古代。制茶、煮茶、品茶像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支脈絡,早已滲透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自古以來,大批的文人雅士追求品茗的愉悅,並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篇章,黃庭堅便是其中一位,宋代本就有著尚茶、愛茶的風尚,而他本人也熱衷於此,黃庭堅一生輾轉沉浮,曾流轉多地,他的人生際遇與茶之浮沉有著幾分相似,思鄉之情浸透在茶的氣息裡,蘊染著他的懷舊念遠之心。
  • 品茗茶道敘茶事
    唐代茶聖陸羽曾言:「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之於中國人,早已是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記。早在2003年,年輕的麥碧琴就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一系列從事茶文化工作後,她萌生了開茶莊的念想。「茶是養生之物,與朋友在茶館中聞香嘆茶,以茶會友,是一種不錯的生活方式。」麥碧琴說。
  • 丹桂飄香,金秋送爽,在世外桃源花鄉茶谷中品茗、呤詩、賞月
    鳥瞰花鄉茶谷 攝影:清風視界9月27日丹桂飄香,金秋送爽,武漢市黃陂區第四屆花鄉茶谷月亮詩會·品茶節在花鄉茶谷景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200名詩人、作家、攝影家、新聞媒體和網絡名人齊聚一堂,參加品茶、讀詩、賞月等活動。他們詩歌的形式記錄了武漢大眾不屈不撓戰勝困難的決心和抗擊疫情的歷程。
  • 煮茶茶壺用什麼材質的好? 煮茶有哪些講究之處?
    煮茶茶壺用什麼材質的好? 煮茶有哪些講究之處?時間:2017-01-03 10:23   來源:一道茶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煮茶茶壺用什麼材質的好? 煮茶有哪些講究之處? 早在古代,就有文人雅士有煮茶品茗的閒暇藝術,將茶置於壺中用水烹煮,至茶水呈深褐色,入口不澀不苦為佳。
  • 竹下品茗,茶竹結緣,風雅至極,是雙重高雅的邂逅!
    一、從《竹林七賢》談到茶 「竹林七賢」通常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朱熹詩日:「客來莫嫌茶當酒,山居偏與竹為鄰。」文人認為,竹裡品茗,能「雙美」同佔,實是喜事。所以,在歷代文人中,有許多既是茶隱,又是竹隱。
  • 煮茶和泡茶哪個更好?煮茶口感軟滑,味道更甘甜!
    一般的飲茶方式有煮茶和泡茶兩種,不過是兩種不同的飲茶方式而已。泡茶有著豐富的口感、賞心悅目的湯色,還可以讓人感受它每一泡口感的變化,而煮茶則有著穩定的口感。泡茶主要掌握好茶葉的用量和水的溫度,就能使茶的味道更好。蓋碗易聚香藏氣,不易走味。出水後看葉底,聞葉底都能夠很直觀的表現出來。
  • 著唐服 煮唐茶 品盛世風韻 茶聖曾汲泉煮茶的陸羽泉盛大開園
    ,依著一泓味極清冽的泉水,煮茶品茗,研究茶事,這泓清泉便是陸羽泉。二十四器還原唐代煮茶佳泉品茗再現盛世風雅早在五千年前,我國就已經發現了茶葉並開始利用,直至唐代,加少量鹽的清飲方式得到推崇「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煮茶是一件極其雅致且繁瑣的事情。此次開園儀式特別邀請到中國茶葉博物館的茶藝師們,帶來不久前剛完整復原的「二十四器」及陸羽煮茶法。唐代茶是一種壓成餅狀且含水量較高的壓制茶,所以在煮茶之前需要經過烤茶、碾茶、羅茶等步驟。茶藝師在逐一介紹茶碾、風爐、茶鍑等茶具後,為在場嘉賓展示唐代煮茶的全過程。
  • 軼聞 | 五臺石窟曾躍魚
    這些魚兒出來後就像瞎子一樣到處亂遊,身子成半透明狀。清明節一過,魚越來越少,三四天後就一條也不出了。於是,每到清明前後,村民們只要把簍子貼在石壁上,就可接住活蹦亂跳的魚兒,這場景,很是賞心悅目。在場圍觀者,人人都有份。  誰知,上世紀50年代,有好事者嫌石窟口子小,幻想把口子炸大,魚就會多出快出。
  • 冬天適合煮什麼茶?看了就會操作的實用「煮茶攻略」→
    WINTER天冷的時候,三五好友,圍著小火爐,煮上一壺濃茶,看著熱氣瀰漫,分享彼此趣事。這種日子想想真是愜意啊。在越來越多人追求「慢生活」的今天,煮茶已經變成一種新的時尚。那麼,冬天適合煮什麼茶?又該如何煮茶呢?今天就來分享給大家。
  • 有小熊煮茶器作伴,以最愜意的姿態品最好的茶
    茶,始發於神農,初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並在明清時期成為平民飲品。在明清之前,茶葉只在國家的上層階級中流行,其原因很大程度歸結於茶道本身的複雜性和藝術性,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茶都被奉為國家貢品。隨著時代的發展,煮茶之風漸漸走入尋常百姓家。
  • 茶藝流程:禮儀、泡茶、分茶、品茗
    茶道流程:行禮——洗茶——衝泡——封壺——分杯——分壺——奉茶——聞香——品茗。行禮1、著裝禮儀。應著淡雅素裝,化淡妝,抹淡香水。2、落座。泡茶封壺:向蓋碗中倒入開水,潤茶(用茶蓋拂去泡沫),蓋上茶蓋,放置15秒鐘。倒茶:把蓋碗中的水倒入公道杯中使茶均勻,然後把公道杯裡的水先分給客人,再分給自己。
  • 品茗話茶: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飲得半日之閒
    中國品茗文化的源遠流長,應當追溯到2000年前。在唐代,出現了論茶的專門著述。到了宋朝,由於徽宗的倡導,貴族階層嗜茶之風彌盛,為日本人津津樂道的飲茶風俗,便是在南宋的開慶元年由大慶禪師從浙江徑山寺帶回到東瀛本土,形成茶道,後傳入他國,從而又光大了中華的傳統文化。 茶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明代的顧元慶在其《茶譜》一書中談到:「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人不可一日無茶。」國茶更是風雅墨客的珍物。唐人盧仝詩云:「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 洪叔講古 | 昔時鄉間茶居軼聞
    「飲茶粵海未能忘……」出自毛澤東主席於1949年4月19日創作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名句廣東人素有上茶樓的習慣,每天早午晚三輪茶市不乏顧客茶樓的稱謂是從以前的「茶寮」「茶居」演變而來的。因飲茶習慣而引發出很多茶餘飯後軼聞趣事,也成為市井小市民、鄉間老農的閒談笑料。從前鄉間飲茶歇腳的地方通常叫作「茶寮」「茶居」。
  • 煮茶,慢享人生
    我們構思,在春秋冬的夜裡,風漸漸涼了,在火爐的旁邊,流水從窗前而過,聽小鳥啾啾,三五好友,靜靜的烹一壺,但不是暖茶,而是黃酒。當然,這是男人們嚮往的生活。後來,有茶友對我說,喝酒易醉,泡茶不夠濃,最優雅的慢生活享受還是煮茶。從此,與煮茶結緣。
  • 品茗‖一茶一人生
    而要品出茶真正的味道,就需要一口一口慢慢品嘗,因此茶為分三口品,一品在境,二品在味,三品在情。讀書潑茶,倚樓聽雨,一品即是在境,合適的環境,合適的氣氛,才能醞釀茶的真正味道。以湄潭翠芽為例,這一口茶的背後,是無數的付出的味道:茶樹栽種至收穫需歷時5年,每畝蓮心獨芽僅產2公斤;每公斤大約65000顆芽頭,即每杯需約200顆芽頭。若是要喝到明前綠茶,茶工們要在清明前10天的清晨6點至10點,採蓮心獨芽或一芽一葉初展,每公斤成品茶需茶青5公斤;從採摘到成茶,歷21個小時,24道工藝,98道工序,成就一杯湄潭翠芽茶。
  • 冬日煮茶指南:2類茶,5點注意事項
    煮茶品茗,不論貴賤雅俗、貧富窮達,總是存在於人們的休閒生活中。煮茶之風,在我國古代就已十分盛行,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唐代。 陸羽在總結前人的飲茶經驗,提出了煮茶的理論,他的《茶經》裡記載道:「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邊緣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以上老水,不可食也。」如此細緻的煮茶感悟,難怪被稱為茶聖。
  • 王永慶生前軼聞趣事:不住大房子,嫌尿尿麻煩(圖)
    臺灣媒體17日集中報導了王永慶生前的軼聞趣事。  家財雖萬貫 生活簡單隨興   王永慶以經營米店起家,而成為年營收破兆元、聞名全球的塑化集團,被譽為臺灣「經營之神」。他的一言一行,都秉持著「勤勞樸實」的精神,深深影響臺塑集團,也成為臺灣企業家學習效法的對象。  王永慶熱愛工作,一生奉行「勤勞樸實」的精神,從未離開過工作。
  • 西安假日休閒,在白鹿倉就可以享受暖陽品茗
    世間萬物與生俱來的是最喜愛品茗也許是天性使然喜歡安靜與清幽喜歡小橋流水人家>在白鹿倉裡最美好的時光莫過於在成都街休閒茶館現煮一盞不用擔心外面的喧囂擾了心性也不用煩心,窗外的陽光會掠奪了清涼所有的繁華都被擋在了把盞之外所有的燥熱都被隔在了茶煙之末只在安靜中,用一壺溫涼閒煮時光
  • 烹茶品茗,笑談人間——說說遂平的「三千茶農茶生活館」
    如果說酒是勇士的本色,那麼茶,便是智者的靈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這酒喝得是何等的壯烈,何等的灑脫!「嶽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這茶飲的又是何等的曠達,何等的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