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淵遠流長。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我國人民生活關係密切,自古至今,有許多名人與茶結緣,不僅寫有許多對茶吟詠稱道的詩章,還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泉。他將煮水分為三個階段:一沸、二沸、三沸。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唐朝詩人盧仝飲茶有個奇特的規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則就會喝醉。他在《飲茶歌》中曾這樣描繪:「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明代湖州司馬馮可賓一生茶壺不離手。他喜歡自斟自飲,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品味出其中樂趣。即使是客人來了,他也是每人發一把小壺,任他們自飲。
清朝乾隆皇帝一生以茶為伴,嗜茶軼事趣聞不少,其中有一則關於他85歲讓位時的趣聞流傳甚廣。據傳,當時有一位老臣無不惋惜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聽後哈哈大笑,然後幽默而風趣地答曰:「君不可一日無茶也!」由此可見,乾隆嗜茶成癖,與茶結有不解之緣。
慈禧太后在亂世紛爭的生活中,也有她的一套養生之道,白天喜愛飲用金銀花茶,晚上臨睡前飲用糖茶,頭枕是填有茶葉的枕頭上,就連服用滋補的珍珠粉也喜歡用茶水送服。因此她年過七旬後,仍是肌膚白嫩,容光奪人。
孫中山在生活中他對「茶」非常喜歡,尤其愛喝西湖龍井和廣東功夫茶,提倡身邊人多飲茶,並且對茶大加讚賞,到虎跑泉觀光,取水煮茗,並贊道:「味真甘美,天之待漸何其厚也!」還要推廣茶,稱茶是「不貴難得之貨」也。茶在歷史上得到了中山先生的高度推崇和肯定。
毛澤東嗜好茶葉和香菸,尤精於品茶,終身不離茶水,曾寫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的詠茶名句。在毛澤東身邊工作過的同志回憶說:毛澤東每天睡覺醒來,洗臉後就開始飲茶,一邊喝一邊看報,接待國內外客人總是吩咐警衛員沏茶相待。他喜歡喝杭州龍井茶,飲茶習慣很特別,不僅飲茶水,還將杯中茶渣放進嘴裡咀嚼吃下去,總是吃得津津有味。他的吃茶習慣,是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農村養成的。
周恩來總是沏龍井茶招待國內外賓客,一杯清茶在手,談笑風生。他很關心杭州梅家塢的龍井茶生產,1965年起曾先後五次到梅家塢視察,鼓勵發展生產。有趣的是,有一次周恩來陪外賓到梅家塢,品嘗龍井絕品「明前茶」,當他知道炒1斤「特級龍井」,茶農要採4萬多個嫩芽時,不忍將茶渣倒掉,便風趣地說:「龍井味道好,要把它全部消滅掉。」說罷便將杯中茶葉全部咀嚼光,留下「啜英咀華」佳話。
朱德居家辦公,常飲茶水。而且每次外出視察,凡遇茶園、茶場,必去參觀。1959年,他在廬山植物園品嘗廬山雲霧茶,讚賞不已,賦詩一首:「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1961年,朱德到杭州西湖龍井茶地視察時,看到茶林遍地,茶農生產生活都有很大提高,欣然口佔一首《看西湖茶區》:「獅峰龍井產名茶,生產小隊一百家;開闢斜坡一百畝,年年收入有增加。
魯迅愛茶,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當年客居廣州,稱讚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因此,當年的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跡。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老舍品茗著《茶館》
當代文學家老舍是位飲茶迷,還研究茶文化,深得飲茶真趣。他多次說過一段精闢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為促進我國茶文化發展,他以清茶為伴,文思如泉,創作《茶館》,通過對舊北京大裕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從戊戌變法到抗戰勝利後50多年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轟動一時。
林語堂的「三泡」說
林語堂喜歡喝茶,而且不是一般的講究,首先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做伴,一個人喝太無味,然後還得有個好的環境,不然,再好的茶也大打折扣。同伴還不能多,一兩個足夠,不然太吵,環境也得清靜幽雅才行。他最著名的就是「三泡」說:「茶在第二泡時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則已是少婦了。」
郭沫若詠茶
郭沫若11歲就曾寫下「閒釣茶溪水,臨風誦我詩」的句子,可見他對茶的喜愛是從小就培養的。日後,他成為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非常熟悉。他到全國各地考察工作,都少不了品茶的環節,遇到好茶,他一開心,忍不住就題首詩寫個字什麼的,結果,這詩一寫就不得了,那茶從此就紅遍全國了。所以啊,給他封個「茶大使」一點都不為過。
品茶行家秦牧文學家秦牧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了過硬的辨茶功夫,廣州的茶葉公司舉辦茗飲雅會,常請他去品評。1967年夏至1970年秋,當時任《羊城晚報》副總編的秦牧與廣州各報總編一起,被集中在廣州一座幹校接受審查,「老總們」忽發奇想,要對各自所帶茶葉評出高低,推舉秦牧擔任評茶師。秦牧對各人茶葉一一品評,最後評出一位副總編所帶的西湖龍井為冠軍。
▷所有原創文章,言論僅代表本人。
▷本刊轉載文章及圖片非盈利用途,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