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內捲化更可怕的是,連創新本身都開始內捲化了。共享單車的狂歡與落寂,也僅僅是一個網際網路創新生態的剖面。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與歸
摩拜走了,連名字都沒能留下。
2020年12月14日晚,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宣布停止服務和運營。目前,摩拜單車已接入美團APP,帳號中的餘額、騎行卡套餐等相關權益仍可在美團APP內繼續使用。
▲摩拜APP已經停止運營(圖/網絡)
一個月前,摩拜在通告中已經宣稱,為了提供更便捷的服務體驗,摩拜單車服務已全面接入美團,並更名為「美團單車」。
至此,摩拜徹底成為歷史。雖然在街頭,還殘留著一些橙色鋼圈、有著摩拜logo的共享單車,但它們隨著時間的流逝,終將滅絕。
或許若干年後,當人們從某個城市的河流中打撈出一輛,刮去車身的泥汙,拿著放大鏡才會推斷出:這是一款名為「mobike」的單車。經考古專家驗證,大致存活於2016-2020年間。
01 曾經的摩拜,絢爛如一場婚禮
摩拜是幸運的。縱使生命短暫、命運多舛,但也已經是共享單車裡壽命最長者之一,也是最成功者之一。
2017年4月16日,在深圳鹽田,來自安徽馬鞍山的高先生,騎著摩拜,將來自湖北宜昌的魏小姐迎娶回家。彼時,摩拜單車剛好上線一周年。
▲《南方都市報》報導「深圳小夥子騎摩拜迎新娘」
當然,由於摩拜是沒法載人的,新娘也只能自己騎一輛,伴郎伴娘也是人手一輛。他們一字排開,擺了很多pose,被媒體報導開來。這場婚禮,被稱為第一場摩拜婚禮。
只是那個時候,誰也想不到,此時距離摩拜賣身,已經不足一年。我們不知道,這場婚禮是一次營銷策劃,還是出於市民自己的創意表達。但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了當年共享單車之火爆。尤其是摩拜,堪稱引領時代風騷。
在這場婚禮的前10天,摩拜進駐湖北枝江,後者成為全國首個引進共享單車的縣級市;這場婚禮的前26天,摩拜宣布在新加坡投入運營,開啟海外擴張步伐。
在這場婚禮後12天,摩拜公布了一份「成績單」,自當年3月29日全面接入微信以來,摩拜單車4月份活躍用戶量環比增速超過200%,一個月新增2400萬註冊用戶。
一切都像是龍捲風,來也快,去也快。
2018年春節前,胡瑋煒接受吳曉波《十年二十人》採訪時稱,「沒有一家真正成功的企業最後成功的原因,完完全全只是因為資本。所以,資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後,其實你都得還回去。」
▲摩拜的創始人胡瑋煒(圖/視頻截圖)
這句話,仿佛是一個暗示。
春節過後的4月3日凌晨,經過摩拜董事會投票,最終公司被美團收購,價格27億美元。從此,摩拜開始了美團主義改造之路。
當時,美團正處於上市前夕,各種聲勢已經在營造。之所以選擇收購摩拜,似有「如虎添翼」的意思。在美團收購摩拜的交易中,摩拜的商譽價值是128億元,其中僅摩拜這個商標就作價高達16億元。
而今天,面對即將消失的摩拜,這樣的數字,令人唏噓。
02 「新的開始」屬於胡瑋煒,摩拜只配消失
摩拜被收購時,創始人胡瑋煒發了一條朋友圈,「並不存在所謂的出局,在我看來一切是新的開始」。
是的,胡瑋煒拿到了15個億,開始了新的生活。檢索2018年4月之後的「胡瑋煒」,除了不斷退出在摩拜的管理崗位及法人代表的消息,只有一個不知真假的「花了68萬去讀書深造」的消息。
而拒絕「找爸爸」的ofo,逐漸消失在街頭。除了被呼喊退押金的零碎信息,關於其創始人戴威的報導也幾乎絕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也只查到了一個「戴威在朋友圈宣布當爸爸了」的消息。
▲街頭的ofo單車(圖/圖蟲創意)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19年5月9日,上海考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劉禹,胡瑋煒任監事,該公司註冊資本為1000萬美元。胡瑋煒似有換個賽道「從新開始」之意。
和胡瑋煒一樣,如今檢索近兩年關於「摩拜」的新聞,除了不斷被剝離原身份、蓋上美團的鋼戳,剩下的就是漲價的新聞了。
當年的免費騎行和0.5元的起步價,早已經成為美好回憶。
共享單車的漲價,和中國所有的網際網路產品的發展邏輯都是一致的。燒錢和免費之後,必然是漲價。
美團的IPO招股書曾披露,摩拜單車自2018年4月4日至2018年4月30日,毛虧損為4.07億元,平均每天虧損約1500萬元。若按此推算,摩拜一年的毛虧損為54.7億元。
不過,財大氣粗的美團似乎並不在意。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曾說,「共享單車這個業務賺不了多少錢,經營成本挺高的。但這對於美團來說一個是獲取用戶的業務,所以收購摩拜是為了獲客。」 話雖如此說,共享單車的漲價潮,從2018年一直刮到今天。
到了2019年11月,以上海地區為例,摩拜新版計費規則,已經飆升到起步價為1.5元(即15分鐘內為起步價),騎行超出15分鐘,則收取時長費,即每15分鐘0.5元。
而其他競品如哈羅、青桔等,也幾乎都漲到了同一水平。如今的共享單車,終于越來越像它本該有的樣子了:租賃。
突然想起了《西遊記》的一句臺詞:妖怪,還不快現出原形。
03 共享單車是網際網路創新生態的剖面
共享單車和很多共享經濟,乃至更多的網際網路產品一樣,嚴格來說,都只是資源和市場的整合,而不是質的創新。
共享單車不過是自行車的一種,所謂的共享也不過是租賃的變種,它並沒有創造什麼。如果非要說有,那也只是一些廉價的故事和空泛的唏噓。
中國高達14億人的龐大統一市場,有著絕無僅有的天然優勢。一個人一天為單車貢獻一塊錢,就是14億。中國網際網路的創新裡,到處都是這種走量思維。
龐大的市場提供了流量,但也使得創新一直在追求表面的量,而沒有觸及可以迸發出迭代升級力量的核心技術。如今,網際網路大廠又紛紛在逼仄的社區團購裡開始了廝殺。共享單車式的故事,又將開始講述。
比內捲化更可怕的是,連創新本身都開始內捲化了。共享單車的狂歡與落寂,也僅僅是一個網際網路創新生態的剖面。
當浪潮退盡之後,我們驀然發現,共享單車竟然一個都沒有獨立地活下來。摩拜認了美團做乾爸,不得不改姓美團;哈羅一開始背後就站了不少金主爸爸,其中一隻是碩大的螞蟻;小藍被滴滴收養後逐漸夭折,如今只剩嫡出的青桔。
▲市場上各種品牌的共享單車(圖/圖蟲創意)
這一場,到底忙了個什麼。
無意間看到《環球時報》最近的一篇報導。說是幾天前,為實現企業與消費者「共贏」,法國「小馬」(Ponygo)共享單車公司,推出了「領養」服務。
我登時一驚,共享單車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定睛一看,所謂「領養」就是由消費者承擔購車費用,企業與消費者「共享」單車每次出行所得的租賃費。
據了解,一輛Ponygo單車售價約為1790歐元(約合1.4萬元人民幣),共享單車和消費者可以各享有50%的租賃費用。報導說,按每分鐘0.19歐元的租賃價格計算,大概1年到1年半的時間就能實現盈利。
法國人還是挺浪漫的。這掙錢的好生意,不僅自己賺,還想著邀請消費者一起賺。
那感覺就像是新郎對新娘說:我的股票價值1000萬,你拿出500萬給我,以後升值了我們五五分,親愛的,你願意嫁給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