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做麵包,溫度低,發酵時間拉長,尤其二發,有時3個多小時都發不起來,勞心費力的挺煩人。
想起了總有人顯擺的一次發酵法做麵包,都說既省了時間,麵包還一樣的柔軟拉絲又好吃。
試做了幾次,非常棒。
做法上,總結了幾個小心得,供參考。
首先,要用溫水和面,溫暖的條件下才能激發出酵母的活性。這個就像以前老人們做饅頭時,要用被子捂著才能發好是一樣的道理。水溫可以用手試一試,不能燙手,溫乎地就行,最好是30度左右。
還有,適當的增加酵母粉的用量。家庭做的小麵團,500克以內的,比夏天多放個1到2克左右酵母粉,增加力度就行。
也別放太多,否則酵母粉的味道會掩蓋麵粉的自然香味,這也類似老人們都愛用老面頭髮酵。
麵團揉好,至能拉出薄膜,這時就算再想省時間,也靜置半小時讓麵團醒一醒,形成更好的筋度,然後再整形。
專家們不是說過麼,麵團有了堅挺的麵筋,才能更好的包裹住因發酵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形成孔洞,烘烤後麵包才能更鬆軟。
所以與之配合的二發也很關鍵,一發省略了,二發一定得發到位,胖胖的漲至兩倍大,麵包才能烤的鬆軟。
冬天放烤箱裡發酵是最好的辦法,現在的烤箱一般都有發酵功能,最高溫35度。還得打開烤箱內的加溼,或者放一碗熱水都行,合適的溼度也有助麵團的發酵。
烘焙高人曾說,一次發酵做的麵包會老化的更快,口感幹硬。這個不細品,非專業的還真不太能察覺出來。
因為平時自己做的麵包也這樣,家庭烘焙誰都不使用添加劑,老化是自然現象。但保存上若做的到位,也就更不易察覺。
比如麵包烤好後,還沒涼透就得趕緊放入保鮮袋中密封,阻隔水分的流失,這樣麵包就會柔軟的時間長些。
常溫放置,麵包可冷凍不可冷藏,這是吃貨都知道的常識了。
再有就是麵包別一次性做太多,2-3天內能消耗完的最好,我是千年不變的250克麵粉的配方,造型味道上多變而已,量少做起來也不費力。
一次發酵法的,還建議做抱團整形,體積大水分散發慢,掰開吃就是了,或者做成撕著吃的大吐司也行。
【小麵包】
材料:高筋麵粉250克,雞蛋1個,白糖35克,鹽3克,酵母粉3克,水110克,無鹽黃油25克。
做法: 1.將全部材料放入和面桶中。
水最好是看情況分次加,先加一半,和面的過程中根據麵團的硬度再續加,因為不同品牌的麵粉吸水性不同。
2.啟動廚師機,和成麵團,再加入黃油。
3.繼續揉面,至將麵團揉到輕輕拉開能出現薄膜的狀態,出筋了即可。
然後整理好麵團,還放在和面桶裡,頂上蓋一塊熱乎的溼布,讓麵團在裡面靜置半小時醒一醒。
4.時間到,取出麵團稍揉,然後分割成等量的十個小面劑子,再分別滾圓。
5.將小麵包劑子擺放入八寸的戚風活底模具裡。
6.放入烤箱裡,按發酵鍵,加溼鍵,30度,1-2個小時,讓麵包坯發酵漲大發胖到原來的兩倍大。
然後取出給表面輕輕的刷一層全蛋液,撒上熟的白芝麻,再刷一層蛋液,這樣芝麻摳都摳不掉。
7.刷蛋液前就將烤箱調至烘烤烘焙鍵,170度25分鐘,預熱好再將麵包坯放進去,烤焙至表面金黃,麵包味四溢了即可。
小貼士:雖然冬天需要在烤箱裡發酵,那烤焙前最好也取出,等預熱好了需要烘焙的溫度時間再放進去,不然發酵好了的麵團不定會出現啥情況。取出也別拿到溫度過低的地方,否則麵團會塌陷。
就算是一次發酵,最好也別用太高溫度,冬天對比差別太大,30度左右的稍低溫,還是給麵團足夠的時間,慢慢的自然發酵才好,拔苗助長興許就會出亂子。
若是時間富足,還是規規矩矩的做兩次發酵,體驗麵團的變化,掌握做麵包的各種小細節,才能進步。
麵包也比一次發酵的組織更加細膩均勻,風味上更能體現出面香的味道,老化的也更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