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國寶級書法家,是日本書法的集大成者,地位相當於王羲之!

2020-12-21 書法網

在日本書法史上,同樣有許多值得中國人學習的書法名家,日本的書法與中國書法相比其特點是明顯的,他們對於書法的繼承是全方位的,以至於今天好保留著完整的唐代書學特點。

日本的書法家當中,最為著名的是「三筆三跡」,他們分別是初期的「平安三筆」,空海和尚、橘逸勢和嵯峨天皇,和中期的「日本三跡」,小野道風、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

藤原行成《白氏詩卷》

這六個人幾乎可以代表了日本書法的最高水平,其中空海和尚與橘逸勢是作為「遣唐使」來中國求學的,他們以極高的天分廣泛吸收唐代的文化,並且將其帶回了日本,影響了日本的文化發展。

初期的「平安三筆」有著明顯的唐人法度,在繼承上日本人是不遺餘力的!

其實日本人學習中國書法並非始於唐代,在漢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中國隋唐時期的書法,影響了日本的飛鳥時代,晉唐的書法在日本的奈良時代最為流行,而日本平安時代的書法,則甚至能夠比肩於唐人,甚至在日本的大正時代,也廣泛吸收了中國北碑書法。

藤原行成《白氏詩卷》

所以,日本繼承了中國書法的多樣性,並且也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在日本的「三跡」當中,藤原行成是被日本比作「王羲之」的人物。他寫的一幅字也被譽為了日本的《蘭亭序》。

藤原行成的書法被世人譽為「權跡」,他的書法如今能夠流傳下來的極少,但皆是精品。

其中一件作品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這件作品完美繼承了王羲之書法的風格,達到了極高的成就。

藤原行成《白氏詩卷》

這件作品就是藤原形成著名的《白氏書卷》。

藤原行成在這件《白氏書卷》當中充分表現出了自己學習王羲之的功力,他也不愧是日本書法的集大成者。

《白氏書卷》乃是藤原行成抄寫的白居易的七首詩,這一年他47歲,也是他書風最為純正的時候。藤原形成的一生經歷頗為坎坷,其書法對後世也影響極大,如今,在許多日本寺廟當中,還能看到他題寫的匾額。

藤原行成《白氏詩卷》

《白氏書卷》整體的氣息是直接晉人一脈的,這完全得益於他臨摹王羲之的超凡功底。日本人臨摹古代經典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繼承是近乎偏執的,比如臨摹王羲之的法帖,他們會力求做到「重影」的境界,在用筆的細緻入微的地方,在墨色的乾枯變化上,乃至於用筆和用筆都極為苛求與王羲之的原作保持一致。

日本的空海與橘逸勢在唐代進入中國之後,學成回日本之時,帶走了大量的唐代珍貴的法帖和王羲之墨跡,這些墨跡在日本被完整保存了下來,而在中國的許多唐代墨跡,已經散佚在了歷史的塵埃當中。

藤原行成《白氏詩卷》

我們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藤原行成寫的《代表作》白氏書卷,繼承晉人法度遠遠多過於個人發揮,同時也正因為此,這件作品才成為了今人尋求晉唐古法的重要法帖!

藤原行成繼承了王羲之與小野道風溫雅和敦厚的品質,這件《白氏書卷》也被譽為日本的《蘭亭序》。

藤原行成《白氏詩卷》

如今,我們通過多方努力,將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這件藤原行成《白氏書卷》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複製,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與真跡無二。

欲購此藤原行成《白氏書卷》,請點擊下面:

藤原行成《白氏詩卷》

相關焦點

  • 兩個日本人,寫了一部《中國書法史》,沒有王羲之
    日本學者真田但馬和宇野雪村二人合著的《中國書道史》大約2000年前後介紹到中國,是由瀛生與吳緒彬二人合作翻譯的,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時譯名為《中國書法史》。這是因為日本習慣於把漢字書法叫書道,中國叫書法,沒有什麼嚴格的區別,都是指漢字的書寫和欣賞。
  • 他是日本現代書法之父,放到中國能到什麼地位?網友:殿堂小丑!
    潑出去,把它潑到那些書法家先生們的臉上去,那些冒稱傳統派的廉價技術派,只是無能的懶惰者!——日本現代書法之父井上有一拖把揮筆,墨跡飛濺。對於書法這個嚴肅的藝術形式而言,這無疑是有悖常理的一幕,但在當代書法界,這一幕並不少見。
  • 王羲之號稱「書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很高,他的書法好在哪裡?
    恪守藝術性,是指漢字的基本造型逐漸固定下來後,書寫者為了發揮漢字的欣賞趣味和藝術價值,以及表達個人的思想情懷和人生況味,有意識地在筆畫線條裡加入了許多審美元素,於是,就產生了書法的概念。然而,王羲之是一位天才,當他長到10歲時,兩名長輩感到教他已經力不從心,就把王羲之推薦給著名女書法家、王羲之的姨母衛夫人(272年——349年),衛夫人又對三國末期著名道士、大書法家鍾繇的書法愛不釋手,是其忠實的傳承者。
  • 王羲之唯一傳世書法真跡:寫62個字,被日本視為國寶1300年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86字,閱讀約3分鐘王羲之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書法家。關於他有很多有趣的典故,比如被選為"東床快婿",又因為喜歡鵝,答應了別人用自己的書法換鵝的請求。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非常多,草書、行書、楷書他都有涉獵,書法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王羲之早年曾跟衛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又辦了一批獨立的學校。
  • 靠著歐體,這位天皇成為日本書法的王羲之
    日本歷史上極為繁盛的平安時代,與中國的交流空前繁盛,尤其是在文化上積極效仿盛唐。遣唐使為日本帶回了大量中國書家的名作,除了王羲之等「先賢」的書跡之外,也有歐陽詢、褚遂良等當朝「時賢」的書作或拓本。如學問僧最澄在他的《法門道具等目錄》中,即舉出他曾帶回「歐陽詢書法大唐拓本二枚」。
  • 遣唐使出身的日本書家橘逸勢,它的字是王羲之的嫡傳!
    橘逸勢(782年-842)是是日本著名書法家,他和日本的空海和尚、嵯峨天皇一起,並稱「平安三筆」,是自日本派遣唐使全面學習傳播中國文化以來,日本書壇最頂尖的三個書法家。啟功老先生說:「羲獻深醇旭素狂,流傳遺法入扶桑。」
  • 日本書法家模仿《神話》玉漱,將舞蹈與書法結合,畫風如何?
    其實這種舞蹈與書法、繪畫相結合的形式還挺有意思的,今天這位外國舞蹈家傾盡一生之力都在研究這種融合形式,但是老外的能力就遠遠沒有影視劇裡的玉漱厲害了,他們講究分工合作。首先,是芭蕾舞演員凱薩琳·萊加西克(Kathleen Legassick)和米漢·席爾瓦(Meaghan Silva)作為該系列的模特。
  • 盡善盡美——王羲之的書法人生
    魏晉書法,名家輩出,其中之佼佼者當首推王羲之(321—379)。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 空海《風信帖》:此作有王羲之風範、大唐法度,深刻影響日本書法
    ,日本佛教真言宗創始人。他編撰的《篆隸萬象名義》,則是日本第一部漢文辭典,對唐朝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鏡秘府論》,不僅促進了日本對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漢唐中國文學史的重要資料。其實空海不僅在文化、佛學上造詣深厚,更是一位難得的大書法家,其書法盡顯魏晉、大唐神韻,頗有王羲之風範。
  • 歷代書法家「鵝」字書法欣賞和王羲之愛鵝軼事
    大書法家王羲之曾以右將軍官會稽內史,後來人們都以官職為名稱王羲之為王右軍。會稽有一處非常宜人的佳山佳水叫蘭亭,據說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到了漢代曾經在此設驛亭,故名蘭亭。《蘭亭序》不僅奠定了王羲之書聖的歷史地位,《蘭亭序》也成為了「天下第一行書」。在王羲之的軼事中還有一件事也最為人稱道,就是王羲之愛鵝的故事,也有人說王羲之從鵝的仰頸戲水中悟出了書法的筆法和腕法真諦。
  • 日本書法家松崎慊堂《草書千字文》,難得一見
    這位日本書法家的《草書千字文》,有晉唐餘韻,松崎慊堂(1771~1844),日本肥後人,朱子學者。松崎慊堂出生農家,15歲往江戶,入昌平坂學堂,師從林述齋,後以博學和善於考證而聞名。曾任遠江掛川藩儒官,天保年間儒學家。
  •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王羲之代表作品展:《喪亂帖》最為珍貴
    書法在古人心目中地位太高,所以歷朝都對名家的書法作品珍重收藏,尤其是書聖王羲之之所以被稱作書聖,就在於他把書法變成(公元303-361年)的作品,那更是要反覆揣摩。對王羲之的推崇,不僅在國內持續了一千多年。從唐代開始,王羲之的書法也在日本受到追捧,並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書法風格。作者:謝田
  • 王羲之真跡雖28字,卻是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地位堪比蘭亭序!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聊起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都會想到自己喜歡的書法家,而在我國古代書法家中最有名的應該就是王羲之了,他的書法作品得到了很多書法愛好者的喜歡,特別是《蘭亭序》更是被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千年以來無人超越
  •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之地位當之無愧, 他對書法藝術的貢獻尚無人能夠取代。他的書法造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吸收民間新風, 並不斷提升境界, 從而成就了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的定型, 並使之成為後世文人流派書風延續的不竭源泉。
  • 王羲之唯一真跡《喪亂帖》,差點陪葬武則天,如今卻在日本博物館
    說起王羲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他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後世尊稱其為「書聖」。他曾師從衛夫人,在書法上博採眾長,推陳出新,擅長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尤以行書著長。然而,儘管王羲之書法作品十分優雅飄逸遒美健秀,引得不少人前來收藏臨摹,但其實隨著政權更迭,王羲之很多的真跡早就在輾轉中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 好書法評定標準是什麼?王羲之用2字告訴我們,書法家只看這一點
    一幅書法作品擺在你面前,怎麼評定它的好壞?評定的標準又是什麼?這是許多書法愛好者常常遇到的問題,也是最想問的問題——學了很多年的書法,不知怎麼看書法?我們先來看看王羲之是怎麼評定別人的書法的?王羲之在《用筆賦》中評張芝的草書用了兩個字「神妙」。王羲之評別人的書法,用了這麼一個看似虛無縹緲的詞,這兩個字卻正是好書法的評定標準。書法家看書法作品好不好看的就是這一點。
  • 日本書道女神,擅長「表演書法」,曾受邀為日本天皇寫年號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它以中國的漢字為基礎,使用毛筆、墨汁在宣紙上進行創作,既有實用性也有藝術性,在歷史上,中國書法曾影響過很多國家,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日本和韓國,其中日本到現在也有很多人在學習書法,據說日本的書法學習者有兩三千萬人,差不多五六個日本人中,就有一個人練習書法,這個比例確實很高了
  • 他是日本的一流書法家,得到了筆法真傳,這字在中國也少有人及!
    前些年到日本,見到了一些日本的書法家,也目睹了和聽聞了一些他們的學書經歷,跟中國人對比,他們對於經典法帖臨摹的精細程度要遠遠超越了當代的中國書家,儘管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精細顯得有些偏執。但從日本今天整體的書法水平來看,與國內相去甚遠。這是因為沒有了這種固有的書法環境了,但日本遣唐使進入唐代學習書法之際,乃是日本書法最為輝煌的時代,那個時代的頂級書法家,足以令代人書壇望塵莫及!其中最為突出的代表便是「空海」和尚。
  • 唐朝時期,日本有3大書法家,身上有一共同特點:都曾師從中國人
    公元810年至823年,也就是日本弘仁年間,日本全國尊崇中國的唐朝文化,史書記載,當時的日本「萬事以唐朝為楷模」。所以,日本的書法當然也是以中國書法為楷模的。當時的唐朝人對王羲之的書法比較喜歡,所以,王羲之的書法體也在日本大為流行,當時王羲之書法體由一些來中國學習的日本人帶回了日本,給日本書法深遠的影響。
  • 趙子昂的一幅行書作品,於日本東京問世,此作令當今書法家汗顏
    而遺憾的是,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卻是下落不明,相傳此作成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品,長眠於地下。後世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拓本、臨本,也是盡顯《蘭亭》風採,展現王羲之書法的神韻。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