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實體書店的光,永遠來自消費者

2020-12-15 澎湃新聞

原創 開卷 北京開卷

編者語:回想起2020年的開篇,總覺得像是打開了錯誤的開關,從喜迎新年,變成了魔幻巨製。實體書店在這個寒冬裡,被狠狠撞了一個趔趄。關店、停業、客流銳減,成交額少得可憐。如果說,實體書店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核,那麼誰又來支撐起實體書店呢?直到驀然間看到許多消費者留給一些書店的字字句句,突然覺得,其實就像暗夜裡的光,只要消費者還在,書店就有希望。

01

離河書店

「人有悲歡離合」,離河書店的名字,便取自於此。

2017年7月29日,離河書店生於瀋陽,開始與這座城市共呼吸,開始與一群人同悲歡。

店主孫小迪和高明夫婦有著自己的堅持,甚至可以稱之為「不尋常」的經營之道,書店開業以來,備受行業關注,而他們的用心,也收穫了眾多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

「他們選書很用心,相當於變相節省很多時間。」@網友陽光下的金子

「這裡是個卸下束縛枷鎖的地方。通向二樓的扶梯而上的確適合擺拍一波,店內溫謦提示這裡有比拍照更重要的東西。如果你只是單純為了拍照就沒必要去,感覺和這份優雅格格不入。如果你是偷時間的人,歲月靜好這裡便有你的一席之地。」@網友0愛吃不愛胖0

02

文軒BOOKS(招商店)

如果說,文軒BOOKS是新華書店的迭代,那麼,文軒BOOKS(招商店)就將是文軒BOOKS的迭代。

文軒BOOKS(招商店)應該是疫情期間開業的最大規模的實體書店,坐落於成都成華區的花園城購物中心,共兩層,近萬平方米的面積,全開式空間布局,300人+階梯活動劇場,更大的文化對話空間,更通透的文化視野,對話每一位讀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文軒不斷推陳出新,不斷貼合年輕人的口味,讓逛書店變成了一種愉快的生活方式。後疫情時代,面臨生活的壓力,其實更能體會到書店與書籍是人精神的避難所。一個愛看書的人,是不會垮棹的。一座愛書的城市,是有生命力的。」@網友小野怪M

「這家書店絕對是寶藏般的存在了!最難能可貴的是,竟然在內地書店中能看到耽美文學這樣的分類,這就是被承認的快樂啊!許多喜歡的作家和作品都有單獨的位置,感覺有被重視到!這家書店一層走廊和二層的整體設計非常人性化,哪怕是最高層的書也是一抬手就能夠到,喜歡極了。藍色天空下沒有答案,而書店裡一定有故事。」@網友啊Q

03

貓的天空之城(蘇州平江路店)

你去過貓空嗎?我想,很多人都去過。從滿滿的明信片牆上精挑細選一兩張,寫一段話,蓋一個戳,寄給未來。

第一家貓的天空之城,是創始人徐濤送給老婆的禮物,想來這註定是一個有愛的開始。在這樣的氛圍之下,貓空也漸漸收穫了一眾有愛的追隨者。在很多的評論都有提及,貓空是大家記憶中深深的一點,或是青春年少的時候,或是奔走旅行的途中,從2009年,一直到今天。

「很感謝貓空還堅持著原來的概念。雖然現在書店不易,手帳品牌很多,各類型咖啡店熱門,做為很早就創新的貓空可能現在並不那麼網紅。但它依舊是我高中回憶的一部分。過去寄明信片的場景難以忘懷。」@網友小馬哥pony_1603

「貓空第一家店誕生在江南古城蘇州平江路上,時光倒退至2009年7月,當時只有小小的四張桌子和500本銷售圖書,店面雖小,但老闆對原創的執著、對插畫的熱愛,不斷感染大家,並逐漸成為文藝青年的網紅打卡地和一種書店概念。溫暖一座城市的書房,自有其獨特之處。這裡出售自己設計的產品,『寄給未來』的概念更是由貓空帶火。貓空的店各有特色,但不變的是有種青春的情懷在。」@網友Dao.Lee

04

先鋒書店(南京五臺山總店)

存在於由防空洞改建的地下停車場,店門口的綠植總是鬱鬱蔥蔥,仿佛有鋪天蓋地的架勢,店內又極具設計感和藝術氛圍,南京先鋒書店的五臺山總店當之無愧被譽為「中國最美書店」。

而更讓人敬佩的是,一家書店,真的做到了,它「活」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有多少讀者將先鋒書店視作南京的一部分,哪怕只是前往打卡,卻也不乏「大地上的異鄉者,都市精神之驛站」的意味。

就在疫情期間,先鋒又開了一家新的書店——先鋒書店沙溪白族書局,堅定的駛向了下一站。茶馬古道上的昔日糧倉,成為了今天的人文殿堂,也算得上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吧。

「支持實體書店,千萬不要陣亡啊!以前在網上看到過圖片,驚訝於怎麼會有一家書店與宗教的結合,簡直震驚。這次實地打卡,看到入口貼著創始人對於實體書店運營艱難的心酸書信,真的心裡頭一緊,前段時間成都言幾又關了一家店,好怕實體書店全部陣亡。從前認為網紅書店人多環境不好,打擾了愛書人的清淨,現在人少了,反而更揪心,畢竟書店也是商業,需要人氣,需要消費啊,難過。」@網友勤勞的兜兜

「店員服務周到,彬彬有禮,無論顧客有什麼問題是否與書相關店員都可以給出詳細的解答。一家優秀的書店必然是一個溫暖的地方,希望這樣美好的空間可以有更多。」@網友切頭si哈兇

05

Jetlag Books

「當我們正在為21世界新十年的到來而雀躍時,新疫情的出現又打斷了我們曾經的暢想。」疫情之下,彷徨的情緒蔓延,而在時尚與潮流的聚集地——北京三裡屯,卻悄悄開業了一家新的獨立書店。

Jetlag Books精選來自世界各地的新鮮雜誌,旨在「分享世界資訊、美和創意」,主要為旅行常客和創意人士服務,走進書店,仿佛展開了一場小小的「世界靈感之旅」。Jetlag Books相信,「世界」依然重要,書店必須存在。

創始人之一的烏雲裝扮者將其定義為奢侈品書店,認為圖書應該是奢侈品,在行業內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在疫情下新開一間書店,尤其是在春風習習和三聯書店夾攻的強勢地段後面的小巷子裡默默開一家以雜誌為賣點的書店,真的太有勇氣了。在屯裡逛街的話,這裡比其他千篇一律的網紅店更值得逗留更多時間。」@網友默默麼麼要吃慢一點點

「選址鬧中取靜,明明是在人來人往的三裡屯,可卻偏安南區一隅,如果不是按著點評地址桉圖索驥又恰巧看到指示牌,恐怕很容易便錯過了。」@網友意面控

06

無料書鋪(五馬街店)

你來或者不來,書店就在那裡。逛書店對於很多人來說,有時候並不是精心策劃的一次出行,而是一場意料之外的相遇,而這份相遇,又往往充滿了驚喜和美麗。

無料書鋪說:「無」是一種狀態,是每一個獨立靈魂的居所。我們渴求於讓每一個獨立而又豐滿的靈魂,都有處可棲。我們有書、有酒、有茶、有人、有手工、有故事;我們主辦好沙龍、好展覽、好演出、好課程。

策划過失戀博物館、舉辦過不少創意沙龍的無料書鋪,你不來偶遇一下嗎?

「去五馬街溜達的時候打卡了這家網紅書店,進去看到很多年輕人,一樓不僅有一些熱銷書籍,最特別的是酒和香水搭配裝飾,與書籍相互印襯,很有感覺。紅色樓梯有很多人在這拍照打卡,嘔吐袋之歌讓人傾訴煩惱和抱怨,很有新意。」@網友大哥與馬小弟

「每次路過,都會進去逛逛,實在是太好逛了,裡面的書都是老闆挑選出來的,還有很多小玩意兒,看著就很賞心悅目。往裡面走,還有個專門賣酒的地方,看起來就很好喝。二樓也是必須去打卡的地方,一直在換,會有變動,太喜歡了。」@網友我是一顆草莓醬

07

1200bookshop(體育東店)

2014年,實體書店萎靡之際,1200bookshop的創始人「逆道而行」,在廣州開了這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五年後,形勢有無變好不得而知,但街邊的書店正逐漸消失於我們的視野是不爭的事實。而在2019年底,他們再次「逆道而行」,對體育東店進行了擴建,讓這家原本只有200多平的書店有了更多的可能。

不羈、溫情、獨立、夜,設計、音樂、美食、書,「為一座城市點燃一盞深夜的燈」,他們堅持的真得很好。

「實體書店舉步維艱,且逛且珍惜。專門來補充精神食糧,一直忘不了當年第一次去體育東分店時的驚豔,店內環境和風格都不錯,背景音樂舒緩,整體安靜有氛圍。飲食,文創產品分區,減少幹擾。」@網友可愛多雪糕

「據說老闆是建築學畢業,也在兼職做室內空間設計,所以感覺店內的每個角落都很用心,隨手一拍就是張海報。店裡大部分的書都有供試讀的拆封本,還有一個供大家坐下來看書的公共區域,有個霸著位子睡覺的大叔,也沒有店員來驅趕。在實體書店經濟這麼差的情況下店主還做了這樣的設置真的是很良心了,所以希望大家早好好愛惜這些書,試讀的時候溫柔一些,遇到合適的就買單,畢竟這只是個書店,售賣情懷也需要盈利維持經營,想免費看書的可以到圖書館借。」@網友alu要努力增肥(Lv4)

08

單向空間

單向空間,向來是話題不斷的。

「走出孤島,保衛書店」。疫情期間,單向空間創始人之一的許知遠發出了一封求助信,以儲值的方式向讀者進行眾籌,以期能夠幫助15歲的單向空間度過這個寒冬,行業內外一片驚愕。

無論如何,消費者們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紛紛喊著:希望單向快快好起來,希望你能挺過去。我們看到,實體書店存在的價值,已經不僅僅是一家「賣書的店」,而更像是一個朋友、一個棲息地,消費者希望它過得好。

「2020開年至此,不管表面上生活曰常恢復得如何,大家內心其實都是哀傷或者沒那麼明朗的,這裡真的可以給予些許療愈。也在朋友圈發文號召大家來支持,希望這美好的地方可以一直伴隨我們。」@網友養不熟的喵

「在今年,由於受疫情影響不能營業,單向空間發起了眾籌求生的走出孤島項目。作為不希望實體書店垮棹的朋友,我也參與其中。幸運的是,單向以乎闖過了疫情:陰雨連綿的杭州周六,單向內部坐滿了邊品茗邊閱讀的人們。但熱鬧的人群,反而讓我不願久留一對我而言,閱讀該是不被打擾的享受。」@網友大陸007

09

青苑書店

南昌的青苑書店,與其說是南昌的文化地標,倒不如說,是南昌人的理想書房。

創立於上個世紀的青苑書店,一轉眼,便陪伴著南昌和南昌人走過了20多個春秋。像一個「老字號」,成為南昌人生活和記憶裡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家書店,能夠成為一座城市的記憶,融入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是不是,也是一項殊榮?

「青苑,又一家我進去之後就捨不得離開的書店。我眼中的南昌書店槓把子。哪怕放在全國,也是各方面非常亮眼的五星好書店。無論男女老少,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閱讀品味如何,興趣點何在,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的好書。青苑書店是有一定門檻的,這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因為它幫你從源頭隔絕了那些膚淺的暢銷書,無用的雞湯書。」@網友清和讀書

「喜歡青苑的咖啡,第一次去在二樓,有一排座位,有一些留言薄,閒來無事掀開,很喜歡那種感覺。對於實體書店來說,其實,我們過去看書還是要多支持的,所以,無論何時過去都會點一杯咖啡,有時甚至不是看書,就是過去喝杯咖啡,感覺很棒!在實體店如此難做的情況下,老闆還在堅持,足以可見老闆的決心,喜歡這家書店。」@網友肚肚上的肉

10

神獸之間(上海)

神與獸之間,是什麼?神與獸之間,是人啊。

神獸之間定義自己為「一個促進邏輯與審美互相理解、融合的複合文化買手店」。世界莽莽,時間荒荒。讀書,應該是一條沒有質疑的最佳成長路徑。而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比讀書更重要的,是讀好書。神獸之間將選品作為重中之重,旨在打造「現代青年的自我進化路線圖」。秉承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精神,神獸之間嚴選400本經典,搭建了一個涵蓋16門邏輯性學科、分「好奇-進階-深入」三梯度的知識框架。

幸運的是,這樣一份努力和用心,得到了消費者的感知和回應。

「店員小哥哥非常easy-going,文質彬彬,幾乎我的每個問題都能接的住。創始人是金融出身,選書風格偏重社科&美學。遠離電子屏幕的初心,同享京東價格購書,與《看理想》的在線合作,還有各種線下遊戲/events,是我逛過的運營模式最有意思的一家書店。」@匿名用戶

「誰在神與獸之間看理想?傳說,上海有一家書店,供奉著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連接著人世間的萬事萬物,使其在一個空間裡和諧共生。這三樣東西就是:人、神、獸。店名真是神來之筆,不知背後的命名人是誰,真是切中了獵奇者的心理,不過,你若認為只是滿足讀者的獵奇山理,那可就大大低估了一家頗有情懷的書店,也低估了讀者的品味」。@網友魔都美食探店吾味有道

11

95文化(玖伍文化城店)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實體書店措手不及,諾大的玖伍文化城也冷清了下來,但是依然被讀者惦念著。也許安靜下來的書店,給真正想要讀書的人,更多思考的空間。

而疫情期間,書店也從未想過放棄他們的讀者,玖伍文化城的老總甚至直接上陣,直播賣書,被稱為「國企少帥直播帶貨」。

「整個書店的環境真的很不錯,安靜整潔,最大的亮點就是有一個很大的閱讀階梯。藏書豐富,而且分類特別細緻,每層都有可供閱讀的地方,每種書都可以閱讀。」@網友刺蝟戊寅

「位置很好找太原街地鐵站出口附近,交通便利。環境舒適,二、三、四層都有書,且都有給顧客提供讀書座位,書很全,很文藝,很喜歡。看書之餘,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還可以拍拍美照。」@網友小辣椒

原標題:《照亮實體書店的光,永遠來自消費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媒:中國新一代實體書店不得不採取「書店+」模式
    「書店+」正成為實體書店發展的主基調,上海的「衡山·和集」是「書店+藝術展覽」的典範。(圖片來自《聯合早報》)參考消息網1月18日報導 新媒稱,中國的實體書店近幾年似乎逆勢而上。「光的空間」新華書店(圖片來自《聯合早報》)2017年12月,「光的空間」新華書店揭幕。老牌的新華書店與嶄新的明珠美術館融為一體,由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親自操刀設計,在商業體中營造出一個以閱讀為靈魂的文化藝術空間。
  • 實體書店賣的不是書,是邂逅的機會
    正如劇中所說,實體書店的真正出路,在於為顧客提供與書相遇的「體驗」。這與空談「堅守文化聖地」的概念,讓消費者為書店老闆的所謂「情懷」買單,有相當大的區別。       網購圖書和實體店買書,差別在哪?以舊書為線索的推理輕小說、《彼布利亞古書堂》系列的作者三上延在採訪中曾說道:「在網上買書和在實體店買書是兩種不同的行為。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此次疫情的影響雖不至於讓實體書店「再次入冬」,但過去階段書店業的發展成果將在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接受來自於市場的真實檢驗。我們需要認識到,一定會有一批實體書店在後續的時間內消亡,這是市場的正常規律。我們無法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但依靠自救和外部的幫助,可能會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2019年城市書店數量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9個來自江蘇,分別是南京、南通、蘇州、無錫、淮安、徐州、常州、揚州及鹽城,這9個城市的實體書店數量均超過1000家。其中,南京、南通和蘇州的書店數量超過2000家。  在書店運營上,江蘇實體書店注重挖掘自身特色,已漸成品牌效應。  2015年,蘇州誠品書店開門營業,吸引諸多文藝青年前往蘇州工業園區打卡。
  • 當當網開實體書店「錢」路迷茫
    長江商報消息 計劃3年內開千家實體書店,業內人士稱風險較大本報訊(記者 陳妮希)在網際網路的大潮下實體書店飽受衝擊,幾乎被認定為夕陽產業之時,當當網卻宣布要「逆勢而為」,把書店從線上開到了線下。近日,噹噹對外宣布,計劃在3年內開1000家實體書店引來業內熱議,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在當當網目前淨利潤虧損的情況下,押寶實體店風險還很大。3年開千家實體書店繼亞馬遜在西雅圖大學村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Amazon Books,為消費者提供與線上銷售同樣優惠的價格之後,當當網也對外宣稱,未來3年將開1000家實體書店。不過當當網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並非借鑑亞馬遜。
  • 誠品再見,江蘇實體書店還好嗎?
    江蘇實體書店數量居全國前列《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江蘇省城市書店數量位居全國前列。2019年城市書店數量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9個來自江蘇,分別是南京、南通、蘇州、無錫、淮安、徐州、常州、揚州及鹽城,這9個城市的實體書店數量均超過1000家。
  • 實體書店到底是不是拍照看書的地方?
    前段時間,部分網絡媒體整理了一下疫情期間關閉的書店名單,關閉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結局一致。 我的關注點不在於這些書店的具體名單,而是這些文章後面的各類評論,很多評論都是從讀者或消費者角度來說的,我們也可以了解到書店的目標人群在想什麼。
  • 書店變身酒吧咖啡館設計 多業態能否拯救實體書店
    日前,精典書店中山路店突然關閉,從此之後開啟單店路線。而關店的原因,則是來自於實體書店經營的現實壓力。隨著電商的興起,大批實體書店受到衝擊,或消失、或轉型,留下來的寥寥無幾。實體書店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媒體對話重慶多家主流書店,一起探討實體書店的現在與未來。跟重慶裝修網一起來看看吧!
  • 實體書店,終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活動開始前,我們邀約和聯手行業的年輕創業者、作家、編輯、媒體人、書店從業者等,記錄他們在這一領域的觀察、體驗及所得,用文字反映當下書業年輕群體最真實的一面。本篇文章邀約單向空間選書人小染,談一談她對實體書店的觀察。我們從追溯實體書店的發展史開始,共同思考實體書店的未來,共同探索實體書店可持續發展之路。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 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 對喜歡讀書、逛書店的人來說,新開業的書店往往是必去之地。
  • 上海實體書店回暖,政府扶持政策初見成效
    視覺中國 資料自2005年入滬至今,大眾書局已在上海先後開設了9家門店,是目前進入上海圖書市場門店最多、影響力最大的省外品牌連鎖書店。言幾又書店:滿足消費者不同的精神需求上海言幾又書店。書店進商場,如果地產商的房租優惠收回,書店應該怎麼應對成本衝擊?但捷強調,一定不能將思維固化在傳統的「書店」概念上,「言幾又從來就不止是單純意義上的書店,我們一直在引入大量的互動體驗項目,在書籍意外同樣能夠閱讀生活。以目前言幾又店面的實際情況看來,消費者非常喜歡言幾又內的體驗場景。」都說實體書店要消亡,但並不是這樣。
  • 實體書店創新出版和商業模式
    摘要 【實體書店創新出版和商業模式】隨著網際網路日新月異的發展,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而實體書店和出版企業如何轉型發展,探索新的出版形式也是行業關注的問題。
  • 大眾書局創始人詳解實體書店盈利模式
    行業內長期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房租成本是實體書店最大的成本,確實如此。但憑良心講,相對於其他很多業態來說,實體書店的房租成本實際上是很低的。作為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和商業街區等重要的配套或主題業態,房東往往在引進實體書店的時候,對書店的房租預期都比較低,房租成本對同樣是零售服務行業的實體書店來說,已不是劣勢,而是一種可以利用的優勢。
  • 誠品書店進駐香港 別讓實體書店成"免費樣品店"
    相比之下,香港眾多本土書店都被每年漲一次租金折騰得東奔西走狼狽不堪;而內地絕大部分民營實體書店也已根本無利潤可言。因而,近兩年全國大大小小實體書店倒閉凋敝的消息不絕於耳。  今年上海兩會期間,巴金之女李小林和知名主持人曹可凡就現場發起了一場「拯救」實體書店的行動,一方面建議政府主管部門正式出臺「實體書店扶持政策」,一方面呼籲熱心文化事業的房地產商和物業運營商,以更趨合理的租金價格與書店籤訂長期租約合同。  近日,房地產商張寶全就響應了這一號召。
  • 關鍵詞中的實體書店2017:設計潮、新空間、新技術
    二是,從大商業出發,更多的其他業態主動吸納書店加入,或者創辦自己的書店,比如無印良品在店內增加書店、服裝品牌例外建設方所書店、建投集團發展建投書局、北京SKP MALL創辦自己的品牌書店等。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新華書店光的空間4.設計潮在業態進行升級的同時,實體書店同時也花大力氣和大價錢來提升自己的顏值。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年初,他們開始自己做線上音頻課,還開通了線上方所商城,每家書店的店長可以針對當地周邊用戶特性自行決定各自商城內的選品。直播也某種程度成為實體書店自救的一種方式,早在今年3月,單向空間就曾聯合包括先鋒書店在內的其他五家實體書店發起了一場名為「保衛獨立書店」的直播活動。
  • 快要逼死書店的亞馬遜自己也開了一家線下實體店
    Amazon Books副總Jennifer Cast在有關該書店的介紹中提到:「這家名為『Amazon Books』的書店將成為Amazon.com的實體延伸,我們將利用超過20年的在線書籍銷售經驗去建設這座商店,而這座商店本身將集合線下和線上書籍銷售的優勢。」這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個幾乎快要逼死實體書店的網際網路巨頭此番舉動的背後動機,值得深思。
  • 日本設計大師隈研吾打造新華書店落地上海,疫後實體書店這樣出彩
    據中金易雲監控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實體書店銷售碼洋40.39億元,同比下降31.47%;動銷品種113.72萬種,同比下降5.25%;新書動銷品種35021種,同比下降32.57%。 不可否認,疫情對實體書店造成衝擊,如何化危為機、破圈出彩?「實體書店這個行業不能被全部當成生意,因為它是推廣全民閱讀的陣地。但我們必須把它看作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 實體書店做餐飲 成了不用交稅的咖啡店?
    一位來自北京的實體書店經營者如是說。   他所在的書店已有30多年歷史,雖然很想「好好賣書」,但目前只能靠賣咖啡維持生存。   老店員說,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該書店有著「響噹噹的名氣」,「最紅火時,不算批發,光一天的零售量就能賣到三四千塊」。
  • 實體書店變身文化空間 "泡書店"成新休閒模式
    中國江蘇網8月21日訊 剛剛出爐的「2017江蘇最美書店」榜單中,全省共有10家書店入選。其中,我市有江蘇大眾書局常州吾悅廣場店、常州書式生活吾悅國際店和溧陽金谷文教書店3家書店上榜。  據悉,「江蘇最美書店」每年評選一次,旨在展示江蘇省實體書店的靚麗風景和豐富的閱讀活動,引導人們關注和支持實體書店發展,推動實體書店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