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他寒門出身,考上北大藥學博士,畢業後在上市公司幹到副總
賈存勤的家境並不好,他出生在一個小山村裡,甚至可能山村裡的很多人一輩子都走不出大山。
但是賈存勤並沒有被原有不利的條件框住,反而走出了大山還考上了大學,進的還是中國頂尖學府之一的北京大學。
在大學中,賈存勤學的是藥學專業,歷經幾年的大學時光之後,賈存勤依舊名列前茅,並且以藥學專業北大博士學位畢業。
而且一畢業就進到了北京的上市公司。
這是多少年輕人奮鬥的目標啊!
而靠著學歷、拼勁和能力的賈存勤已經在北京可以過上穩定的生活,但是他依舊不願意止步於此。
進到公司之後更加奮進,努力鑽研給公司帶來不小的效益。
甚至在工作不到5年,他的實力不斷增長,還成了該上市企業的副總經理,最後因為他的才華和能力還被破格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到這裡,賈存勤的生活都是大部分的人所豔羨的,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成功人士,原本出生在小鄉村的他,如今已經成了上市企業年薪百萬的副總經理,可以說是很多人的終極目標了。
02他放棄百萬年薪回鄉,卻遭到嘲笑數年,如今帶領當地脫貧致富
賈存勤在事業有成之後卻依舊思念家鄉,對家鄉年年不忘,他想要回去幫助那幫苦過來的百姓們脫貧致富。
「人,總是要有夢想的,有夢想就要有初心,不然也只能是一場空夢。我的初心有兩個,一個是給家鄉的荒山棄地植綠,另一個是讓荒山棄地生金吐銀。」
但是在很多人眼中,賈存勤這樣的做法無疑是荒謬的,多少年他人笑他痴傻,說他讀了個博士卻沒有前程,讓他一下子從人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變成眾人諷刺的「反面例子」。
賈存勤沒有理會那些刺耳的言論,他已經下定決心,並且將目標放在了在家鄉種植肉蓯蓉上。
但是這一條路並不像賈存勤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項目實施沒多久他就碰了壁。
因為管理和人員的問題,種植肉蓯蓉的啟動資金使用過度,直接虧損了幾百萬元。
而這一些債務都重重地壓在了賈存勤的肩膀上。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禍不單行」,用這個四字成語來描述賈存勤回鄉後的遇到的狀況一點也不為過。
職場失意後,賈存勤的家庭也傳來了壞消息,妻子得了肺炎,女兒發燒發的厲害,嶽母還受了傷。
又有更多的人都說他選擇不當,北大博士非要來找罪受。
家庭無法兼顧,職場上還有一大筆債務要還,很多人都敵不過這樣的壓力,但是賈存勤還是努力堅持了下去。
他重新集資,慢慢找到種植方法,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在貧瘠的土地上種出品質好、品質高的肉蓯蓉。
後來的賈存勤也確實通過一系列的鑽研成功研製出來了捷徑,並且在家鄉投入使用,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賈存勤的技術已經改善了當地的土地沙漠化。
也讓那些因為他技術而生長更佳的肉蓯蓉帶領了當地日從此走上脫貧致富。
03認為你該幹啥就該幹啥的,才是最狹隘的
前陣子看到一個董明珠怒斥北大學子去賣米粉的事情:
「一個北大碩士去賣米粉就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你現在就應該把你的店關掉,然後去從事一個配得上你所學知識的事業。」
但是看看賈存勤的經歷,在他於低谷之時多少人嘲諷他,多少人用他做「讀書無用論」的例子,又有多少人說他作為北大的高材生也不過如此。
其實人應該幹什麼真的沒有定數,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在這一條道路上明白自己真正適合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因為別人認為你該幹什麼就該幹什麼。
其實那些隨便定義別人人生的人才是最狹隘的:
第一,可怕的並不是高學歷的人選擇去做低門檻的工作,而是某些人只能做低門檻的工作、
有些人覺得高學歷人才還回到家鄉,去賣米粉和一個高中沒畢業的人有什麼區別?其實區別很是大,每個人都可以由選擇的權利,他們是選擇去做,而不是只能去做。
什麼樣的事業才能配的上你的學識是沒有定數的,買米粉可以開連鎖店,回鄉創業可以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順應國家號召。
第二、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
很多人嘲笑賈存勤回鄉是沒用,但是他如今的成就又狠狠的打了那些人的臉。
所以選擇工作最主要的不是世俗的眼光,而是你自己能否把這件事做好做到極致,當初北大一位賣豬肉的學生,雖然期間坎坷,但最後還是用曾經高學歷圈子碰到的學長給出了幫助,如同樣大有成就。
有追求,挑戰自我,不要太在意世俗的眼光,只要自己不後悔,能幹到極致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