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荷塘悅色」無中生有!如皋這座美麗村莊風景秒變「錢景」!

2020-09-03 如皋發布


濃濃淡淡的紅豔,青青翠翠的碧綠。16日,當一群群遊客走進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園池村壯觀的花海時,對眼前「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動人景色著了迷。「一抹翠綠萬點紅,一路荷香撲鼻,鳥兒飛來飛去,好像在迎接我們,景色好美呀。」來自河南信陽農村的熊聞華一家五口,乘船穿過千畝荷塘,不時停下來拍照,連連點讚「這個門票花得值」。



荷花池裡,村民正在採收已經成熟的蓮蓬。剝開蓮蓬,咬一口嫩嫩的鮮蓮子,味道甜甜的,熊聞華嘗過之後,趕緊打開錢包。「10塊錢3個。」熊聞華一行5人再次破費100多元。


「鮮蓮子煮粥營養非常好,買幾包帶回去。」熊聞華的媽媽在平園池村遊客中心土特產展銷大廳不僅採購了鮮蓮子,還買了兩包荷葉茶



「你好,前天訂購的600袋荷葉茶已經賣完,明天給我發820袋。」接待購物遊客的平園池村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曉暉接完南京遊客的電話,手機又響了,這是如皋城南農貿市場商戶打來的:「現在給我送150個蓮蓬過來。」



「今年,我們開發了『荷塘悅色』產業鏈,引進『太空蓮』新品種,擴種900畝,投資新上蓮子加工、荷葉茶加工兩個項目,形成賣風景、賣鮮花、賣蓮蓬、賣蓮子、賣荷葉茶的生態產業鏈。」平園池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殷再宏說。



「蓮蓬爹爹,今天上午採了,下午又去採呀。」「天氣熱,遊客多,蓮蓬中午就賣完了。」被村民稱作「蓮蓬爹爹」的17組村民劉煥葉已經75歲了,幾年前,將家中6畝地流轉給村裡種植荷花,每年拿租金6600元,他與其他村民一起,轉行從事撐遊船和採收荷葉、蓮蓬,年務工收入3萬多元。下午4點不到,他就與其他10多名村民下到荷花池裡忙著採摘。



在荷葉加工車間,76歲的「荷葉奶奶」範欽美正與村民一道分揀剛剛加工完畢的鮮蓮子。「剝蓬、剝皮、清洗、去蓮心,都是機器勞動,我們負責把次品挑出來,一年打工也有兩萬多塊錢的收入。」捧上「荷塘悅色」產業化飯碗的「荷葉奶奶」範欽美非常開心。



「太空蓮既有觀賞性,除了鮮荷花可以賣之外,蓮蓬、荷葉茶加工之後,畝產生7000多元的效益。」平園池村黨總支書記劉煒建介紹,打造富民鄉村休閒旅遊產業,今年新增加了140個荷花新品種,盛花期延長到8月份,僅鄉村遊一項,今年增加村營收入130多萬元,吸納800多名村民就業,900多戶村民戶均增收5000多元。



「荷塘秀色,把我們引上生態美麗、產業興旺、群眾幸福的高質量發展大道。」72歲的劉煥山老人激動地說,村裡開設的民俗文化館,讓遊人體驗農耕文化;現場製作長壽香囊,讓遊客體驗民族工藝;舉辦荷塘旗袍走秀,展現文化魅力,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讓村民的荷包鼓了起來。去年,平園池村共接待遊客18.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600多萬元,村民年收入達到29700元。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荷塘悅色」無中生有!如皋這座美麗村莊風景秒變「錢景」
    「一抹翠綠萬點紅,一路荷香撲鼻,鳥兒飛來飛去,好像在迎接我們,景色好美呀。」來自河南信陽農村的熊聞華一家五口,乘船穿過千畝荷塘,不時停下來拍照,連連點讚「這個門票花得值」。接待購物遊客的平園池村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曉暉接完南京遊客的電話,手機又響了,這是如皋城南農貿市場商戶打來的:「現在給我送150個蓮蓬過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蘆荻山鄉黃愛村:千畝荷塘邊的幸福生活
    □常德日報客戶端 記者 陳言謨 高玲 羅希 曾楚喬 文/圖每天在景色秀美、綠意盎然的千畝荷塘裡上班,下班後步行15分鐘即可到家,接孩子放學,陪父親吃飯,晚上跳跳廣場舞,這是武陵區蘆荻山鄉黃愛村15組村民黃慧的日常生活。這一切都得益於天景花池田園綜合體項目落戶蘆荻山。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桃園採摘,荷塘觀賞,美在小康路
    新疆網訊(記者宋建華攝影報導)7月的米東區,荷花盛開、鮮桃壓枝,村民們將種植養殖業與觀光旅遊結合,建成了桃園採摘基地、荷塘觀賞基地,既鼓了腰包,也美了鄉村。  近年來,烏魯木齊將鄉村振興戰略與旅遊興疆戰略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幫助村民走出了一條農旅結合的小康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是你印象中的洲仔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是你印象中的洲仔嗎?為講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故事,展示各領域各行業的偉大成就,鼓舞決戰決勝鬥志,凝聚團結拼搏力量,激勵全縣上下奮勇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圓滿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從今日起,本臺將連續播出大型主題報導《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多角度、全方位反映我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發生的巨大變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了不起的村莊丨三單鄉中村村:小康路上曬幸福 美麗鄉村入畫來
    16日上午,雪後初晴,沿著蜿蜒的山路,記者一行來到三單鄉中村村,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新建小樓、一幢幢古色古香的石頭屋依舊被白雪覆蓋著,漂亮的景觀隨處可見,如一幅美麗的畫卷。今年86歲的單天海與記者分享了自己對小康生活的理解:「現在的生活吃穿不愁,和以前比,真是一個天一個地。我覺得,一個人精神愉悅、身體健康,是最大的幸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農家小院裡的風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農家小院裡的風景 2020-08-05 18:0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池塘裡盛開「致富花」,江蘇如皋「升級版...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池塘裡盛開「致富花」,江蘇如皋「升級版」特色漁業拓寬富民路2020-12-24 11社區黨總支書記潘海燕告訴記者,這幾年,雙群金魚的規模更大了,名聲更響了,群眾的腰包也更鼓了。金魚養殖是獨具如皋特色的傳統漁業產業,這兩年發展勢頭強勁,養殖面積已達30多萬平方米,觀賞魚產業年經濟總量超2億元。
  • 「荷塘悅色」從無到有,平園池村風景變「錢景」
    「一抹翠綠萬點紅,一路荷香撲鼻,鳥兒飛來飛去,好像在迎接我們,景色好美呀。」來自河南信陽農村的熊聞華一家五口,乘船穿過千畝荷塘,不時停下來拍照,連連點讚「這個門票花得值」。「剝蓬、剝皮、清洗、去蓮心,都是機器勞動,我們負責把次品挑出來,一年打工也有兩萬多塊錢的收入。」捧上「荷塘悅色」產業化飯碗的「荷葉奶奶」範欽美非常開心。
  • 浙江衛視播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譜寫「兩山」新篇章》,永康...
    ,我市作為經濟強市,更是承載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使命,為記錄好呈現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永康人公眾號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導。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厚德庭院:景美人和入畫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厚德庭院:景美人和入畫來 2020-08-26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朱家戶:共建美麗鄉村 共享美好生活
    把新華書店和謐語咖啡放在朱家戶的山坡上,楊洪波覺得這是對自己三十年人生的一個美麗總結。坐在他的咖啡書店裡,朱家戶的風景盡收眼底。也正是這樣樸素而讓人心動的美,以及村莊背後的奮鬥故事,留住了外地小夥楊洪波的腳步,「聽到張繼學老書記的事跡之後,就更喜歡這裡了,我就決定在這裡紮下根。」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我們的村莊】榆林赤牛坬村:留住「根脈」向...
    ,我省各地不少村莊將產業發展與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環境美、產業強、村民富的小康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起推出我們的村莊系列報導,聚焦這些美麗村莊的新變化和百姓的新生活。花甲之年的李彩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伴隨了她大半輩子,讓她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如今隨著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她迎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做起了鄉村遊的營生,最多一天賺了800元。榆林市佳縣赤牛坬村村民李彩霞:「人來得多了我們抬得多,有一回一天抬了80多回了。」赤牛坬村地處黃河沿線土石山區,村民一直以種地、務棗、打工為生,資源匱乏,沒有穩定的致富產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美麗畫卷舒展江源大地
    走進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拉布鄉拉司通村,一座座充滿美感的石砌建築民居映入眼帘,只見整個村道用片石鋪築,村裡新建的排排民居也都是由片石壘砌而成。這裡獨具康巴民居特色,古色古香的石路勾勒出村莊錯落有致的布局,石頭成為了這座藏鄉古村的主角……  濃鬱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建築,每年吸引著很多遊人前來參觀,村落裡的家庭賓館便多了起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老缸調」的新韻律
    2020-09-03 04:30:31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從礦產資源型向文旅融合旅遊型轉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老缸調」的新韻律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昱霖 張子諭 劉兵和郝付強一樣,這裡的居民正在享受著「礦產資源型城市」向「文旅融合旅遊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紅利,大步邁向小康生活。「空心村」變「藝術公社」張家樓村曾是磁州窯原材料基地,也是峰峰礦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走進張家樓村,這裡的院牆多以籠盔(燒制陶瓷的一種工具)、灰磚砌成,是北方瓷都傳統村落獨特的建築風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瀛東村:見證「滄海變桑田」的小康路
    這4000畝土地,對於瀛東村人來說,是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下一點一滴拼搏而來,尤其珍貴。  正如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歐漢亞所說,「瀛東村的村史,就是一部見證滄海變桑田的歷史,瀛東村人憑著『敢問大海要沃土』的豪情壯志,與江濤海浪、風雨潮汐展開拼搏,邁出拓荒之路。」這種敢為人先的墾拓精神,也激勵著瀛東村人不斷拼搏奮鬥。
  • 山區變景區 風景變「錢」景
    原標題:本溪市南芬區解放村挖掘資源優勢,蹚出一條貧困山區旅遊致富新路子——山區變景區 風景變「錢」景煙雨朦朧,雲霧繚繞。遠遠地看到一輛輛開進村口的大客車和小汽車,唐鳳財喜上眉梢,「這只是開始,到了『十一』黃金周,我們這裡可是一房難求啊」。「唐叔,今天又有客人預訂民宿了?」「可不是,我家的客房已經預訂到『十一』後了。」隔著半人高的一堵石頭牆,28歲的周月欽正一邊擦拭剛買的三輪電動車,一邊與唐鳳財聊天。「我以前在外頭打工開大鏟車,不僅辛苦,賺的還不多。
  • 守望丨幸福海北: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周《守望》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節目,就要帶大家走進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和門源縣,跟著那裡的百姓一起去探索他們的綠色發展之道。美麗的祁連縣,處處風景秀麗,宛若一幅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在這裡,人人都有一本致富經,這一切都離不開大自然的饋贈,而這片美好的生態也在造福著這裡的百姓。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路上,風景如畫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正在進行中。農民日報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各地,在傾聽小康故事之餘,也用鏡頭記錄下了各地獨具特色的美景。而靠著家鄉秀美的景色,很多群眾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露營區建設有涵管屋13座(以十二星座命名),高腳屋13座,50個音樂西餐餐位等。它還開創了安徽旅遊業特色山洞居(涵管屋)住宿的先河。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積極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招聘時優先錄用貧困戶。基地保潔員王興蘭現在每月工資能有2800多元,不僅擺脫了貧困戶身份,還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長島南長山街道孫家村向「綠水青山」要小康
    近年來,南長山街道孫家村依託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堅持「全域統籌、生態優先、產業融合」的綠色發展理念,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旅遊綜合體,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中不斷邁出小康生活的鏗鏘步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山溝變田園 古村成景區
    「舉目望去,處處是景,景景皆美,現在難得看到這樣靈動的村莊了,好像回到了兒時一般,讓人心醉不已。」遊客張先生感慨地說道。山溝變田園,古村變景區。李家溝村,是明末清初興起的一個古村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