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一個在中小學課本中多次出現的男人。
他不僅是著名的漫畫家和散文家,也是著名的爸爸。
他的孩子們,實在太幸福了。
豐子愷9歲左右就失去了父親,但這並不妨礙他後來成為一個好父親。
他有7個子女,加起來戰鬥力有多強可想而知。但在他的漫畫和散文作品中,我看到的不是柴米油鹽的磋磨,不是戰火紛飛的慌亂,而是童真童趣。
據我淺顯的分析,豐子愷帶孩子有三大方針——在思維上認同孩子,在行動上支持孩子,在習慣上引導孩子。
1.一群活寶
豐子愷的長子瞻瞻(豐華瞻)小時候很容易哭。但在豐子愷看來,這是因為瞻瞻是一個凡事都很認真的人。
不小心把泥人玩具打碎了,就認真地痛哭;
用兩把芭蕉扇做腳踏車,用麻將堆成火車汽車,就認真地模擬出車子的聲音;
看到老爸剃光頭,就以為老爸變成了和尚,認真地拒絕被老爸抱,從來不掩飾情緒。
你看這份認真,是不是很值得敬佩!
所以,雖然瞻瞻經常搞破壞,但豐子愷還是誇他「真率、自然與熱情」。
長女阿寶(豐陳寶)也是搞事情的一把好手。
有天晚上,她拿了軟軟(豐寧馨)的新鞋子和自己腳上剛脫下來的鞋子,全給凳子腳穿上了。
然後她也不管自己穿著襪子踩在地上,還在那兒得意地叫:「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
果不其然,阿寶立馬被老媽逮到,她的「傑作」也被毀了。
有一次,豐子愷因為妻子要離家很久,不得不獨自照顧兩個小孩子。
每天晚上,他都得和孩子們一起睡。孩子們睡著後,他才開始讀書、寫作,直到過了半夜才睡覺。
但小朋友睡得早醒得早啊,他們大清早就嘰嘰喳喳催大人起床。
於是,豐子愷練出了一項神技——邊做夢邊聽孩子們吵鬧。
他知道自己在做夢,也聽得到孩子們說話,但同時還可以繼續做夢。
直到孩子們在他耳邊大喊:「爸爸!起身了!」才終於醒了。醒了之後他和孩子們說話,哄孩子們唱歌,然後蒙上被子還可以繼續剛剛做夢的劇情。
就算孩子們打斷了好幾次,他的夢都能繼續進行下去。
一直等到夢結束了,或者孩子們大哭了,他才終於起床了。
某年寒假,孩子們天天在家玩鬧。有多鬧騰呢,豐子愷說「堂前好像每日做喜慶事」。
有個孩子玩累了,就癱一回兒,順手翻了一下旁邊的日曆,然後驚呆了,「寒假只有一星期了!假期作業還未動手呢!」
此話一出,太影響玩耍的心情了。另一個孩子說:「我看還是未放假時快樂,一放假就覺得不過如此,現在反覺得比未放時不快了。」
按正常邏輯,豐子愷應該去催孩子們寫作業了吧。
但是,他沒有啊,他覺得孩子說得很有道理,表示同情和理解,然後根據這件小事寫了一篇《實行的悲哀》,發表在雜誌上。
小孩子鬧騰很正常,但豐子愷卻能一直保持著平常心。雖然偶爾也會斥責孩子,但很快就能反思、認錯。
他甚至覺得,相比於孩子的坦蕩和天真,他作為大人反而自卑。
「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我比起他們來,真的心眼已經被世智塵勞所蒙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
正因如此,才有了那麼多以孩子為主角的漫畫作品,匯成《子愷漫畫》出版。
2.說走就走的旅行
豐子愷喜歡旅行,他的旅行很多時候都是「說走就走的旅行」,還是帶著全家一起走的那種。讓人莫名想到那句歌詞,「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
某天,豐子愷讀起了蘇曼殊的詩句。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讀著讀著,他順便給家裡的小朋友講蘇曼殊的故事。
講著講著,他忽然問:「錢塘江大潮是什麼時候?」大家說在八月十八,就是下個禮拜。
豐子愷立馬決定,全家人一起去海寧看潮,連讀高中的大外孫也強行請了假。
又是一年暑假,不知道誰提起避暑聖地廬山。
豐子愷反覆吟誦一首寫廬山的唐詩,然後決定,全家人去遊廬山。
這次旅遊,他們足足玩了十天。
3.豐家的遊戲一般人玩不了
豐子愷家經常玩一種遊戲,是他們改編之後的「飛花令」。
據豐子愷的大外孫宋菲君回憶,有一次他們在飯店的包間點菜之後等得無聊,就玩起了這個遊戲。
他們先讓豐華瞻出去,其他人在裡面商量出一句詩詞,「九裡山前作戰場」。
然后豐華瞻進來隨便問問題,隨便點人回答。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包含那句詩的第一個字「九」。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包含那句詩的第二個字「裡」。
而且每個答案都要和問題對得上,不能答非所問。
以此類推,然后豐華瞻要從答案中猜出是哪句詩。一般在三次問答之後,豐華瞻就能迅速猜出了那句詩。
這絕對是個讓人望塵莫及的家庭遊戲。想要參加這個遊戲,首先得知道不少古詩詞。
由此可知,豐家人玩歸玩鬧歸鬧,對於學習還是很注重的。
4.豐氏春晚的儀式感
豐子愷家不僅玩遊戲很溜,過除夕也有他們獨特的傳統。
第一步,準備「除夜福物」。
除夕那天,他們家所有人都得花五毛錢買一份禮物包起來,貼上寫了「除夜福物」的紅紙。
第二步,吃年夜飯。
男女老少全部聚集在豐子愷的住處,加起來有幾十口人。
第三步,表演節目。
豐子愷的後代,有彈鋼琴的,有唱京劇的,有拉二胡的。反正人才多,湊一場春晚沒壓力。
第四步,「除夜福物」抽籤。
每個人的禮物都加了編號,把編號寫在小紙條上面就可以抽籤了。
小孩子們都希望抽到豐子愷夫婦的禮物,因為老兩口是最年長的長輩,準備的禮物都是一塊五往上走,比其他禮物好。
抽籤結束後,就開始拆禮物了。
緊接著,開始「交換福物」。孩子們把自己抽到的毛巾、肥皂等物品交給大人,換來玩具和文具。
第五步,發「壓歲錢」。
他們家的壓歲錢每份兩塊錢,豐子愷和妻子各出一塊。
發完壓歲錢,大家開始吃點心,什麼年糕啦、酒釀丸子啦……應有盡有。
最後一步,放煙花。
看完煙花,豐家的「春晚」圓滿結束。
整套流程走下來,不得不說,豐子愷家的孩子真幸福!
5.愛的教育
豐子愷崇尚「愛的教育」,他的七名子女都學有所成。
長子豐華瞻學的是外文專業,後來成為復旦大學教授。
次子豐元草學的是音樂,任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
幼子豐新枚通曉多國語言,任海外專利代表。
長女豐陳寶,中外文水平俱佳,曾任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
次女豐宛音是一名中學老師。
幼女豐一吟,在文學、書畫、翻譯等多方面都有所成就,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養女豐寧欣,曾在杭州大學數學系任副教授。
俞平伯曾評價豐子愷:「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朱自清看過他的作品也說,「一幅幅的漫畫,就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兒的小詩。你將詩的世界東一鱗西一爪地揭露出來,我們這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著那味兒。」
豐子愷用愛與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孩子,哪怕他面對的是滿目瘡痍,依然能夠領略到美麗與慈悲。
我們可能無法遇到如他這樣的父母,也可能無法讓自己成為這樣的父母,但我們能夠學習他生活的態度。
做人若像豐子愷,生活處處皆可愛。
他的作品經久不衰,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