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成道後,開始了四十年不間斷的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的活動。他最初說法,是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化度隨侍過他的五個侍者阿若喬陳如等人。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在佛教史上稱為「初轉法輪」。除此之外,佛陀在很多地方都有講法,記載比較清楚和停留較長的地方還有:王舍城(竹林精舍、靈鷲山),舍衛國(祇園精舍),吠舍離等地。
佛陀初轉法輪地—鹿野苑,佛教的最初僧團也在此成立。
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說法
講說佛法為什麼叫做轉法輪呢?「輪」是印度古代戰爭中用的一種武器,它的形狀像個輪子。印度古代有一種傳說,徵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轉輪王,轉輪王出世時,空中就出現此輪,預示他前途無敵,這裡用輪來比喻佛所說的法。佛的法輪出現在世上,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將破碎無餘,所以把說佛法叫做轉法輪。
釋迦牟尼當初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他在鹿野苑第一次說法時,以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比喻,講述如何修道才能解脫煩惱永離苦海的真理。他所講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 四諦
② 八正道
③ 緣起論
④ 三法印
這些是佛教的根本教義,是釋迦牟尼證悟以後,在如是處,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鹿野苑:佛陀初轉法輪 始建僧團之地
鹿野苑中文另名為仙人論處、仙人住處、仙人鹿園等,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以北約10公裡處,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初轉法輪處,佛教的最初僧團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
在一個佛教典故中,菩薩化現為鹿王,為了保護鹿群,將自己獻給了國王,而國王也因此感動,而建立了公園,以保護鹿群。該公園目前仍存在。當年佛陀在菩提伽耶頓悟後,向西步行3百裡來到了這裡,尋找當年的五位同修者,向他們闡述了生死輪迴、善惡因果、以及修行超脫之道。
這裡被尊為法輪初轉之地。佛法傳承中最重要的佛、法、僧三寶,在鹿野苑聚齊了。在接下來的雨季中,佛陀就在鹿野苑的穆拉甘陀庫底精舍。僧團逐漸擴大到60人左右,後來佛陀派遣他們到各地弘法。在當地國王與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傳播開來。
到公元3世紀時,鹿野苑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中心,在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到6世紀),更是達到了頂峰。唐朝高僧玄奘於公元7世紀來到這裡,見證了鹿野苑當時的盛況。鹿野苑後來成為佛教正量部的一個中心,但在鹿野苑也發現了黑汝嘎與度母的古蹟,這說明佛教的金剛乘在此地也有過傳播。12世紀後期,鹿野苑遭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築等被嚴重破壞。
這是鹿野苑佛說法臺,是鹿野苑中為數不多被鐵網保護起來的聖跡
說法臺下端的佛像
達麥克佛塔壁上,那些斑駁的花紋,一筆筆,刻劃出佛家幾千年來不盡的禪意。在蒼黃的暮色中,佛塔猶顯滄桑悲涼。
鹿野苑中的阿育王石柱。目前這根阿育王柱底部仍在原址。原來的柱高達10多米,頭部雕有四面獅像,該獅像現被作為印度國徽的圖案。
寂靜的鹿野苑,每一個角落都有一個故事;此地依舊,時光卻已跨越千年。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鹿野苑有這樣的記載:
至鹿野伽藍。臺觀連雲長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學小乘正量部。大院內有精舍。高百餘尺。石階磚龕層級百數。皆隱起黃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狀。精舍東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所建。高百餘尺。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是佛初轉法輪處。
鹿野苑的所有建築被土耳其人破壞殆盡,但達枚克佛塔卻在廢墟中保存了下來,塔高達39米,直徑達28餘米,屬留存極少的阿育王時期建築。牟拉甘陀庫底精舍的廢墟中標有佛陀在頭一個雨季中的駐錫地,在這東面,就是1931年新建的根本香室精舍,那裡有精美的壁畫,介紹佛陀的生平,再後則是鹿園,仍有鹿群在那裡生活。
阿育王石柱以前雖然被破壞過,但底部仍然在原址。原來的柱高達10多米,頭部雕有四面獅像,該獅像現被作為印度國徽的圖案。這段石柱的主要部分(2米多)目前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館」中,該館建於1910年,另藏有一些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珍寶,其中包括300多副圖畫。
夕陽下的鹿野苑,只有修行者在不斷地繞塔,不斷地禮拜。一顆顆晶瑩的淚珠,會溼透塔下的每一塊石頭、每一片土地,會滋潤每一棵小草,這是來自心靈的禮物,獻給最偉大的佛陀以及所有如母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