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日講:袁宏道《西湖·其二》

2021-02-08 大觀日知錄

西湖 (其二)

袁宏道(明)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餘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餘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公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裡。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湖山之勝,似乎人人皆能領略,但要訴諸文字,又未必真能筆隨心意。蘇東坡避實就虛,「淡妝濃抹總相宜」,怎麼美,怎麼好,不說,等於全說了。當然,蘇東坡的西湖還沒有變成「山外青山樓外樓」的西湖,到了南宋,杭州(臨安)成為京城時,西湖歌舞才慢慢成為時代奢靡不思進取的標誌。

隨著江南的開發,杭州的繁華歷久不衰,在這篇晚明袁中郎的《西湖》遊記中,依然可以聽到遊船樓臺傳來的簫管歌樂之聲,湖堤兩岸貴族男女(羅紈是絲織物,借指貴族男女,古文中每有以服飾、飲食指代人物身份的現象。)摩肩接踵,揮汗如雨,這種豔麗的景象,浮誇的世相,與晚明時局晦暗板蕩的飄搖形成了何其強烈的反差。

當然,作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中郎還是在這篇短遊記中體現了他所主張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也就是真情實感,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不因循守舊,這也就是後來李漁說的「脫窠臼」。這種我們現在看來已經成為常識的文學觀念,在他們那個時代是稀罕,越稀罕的,越缺的,才要鄭重其事地舉旗告示。

他寫西湖,具隻眼,描摹西湖的春天,桃紅柳綠綿延二十餘裡,可稱盛大。他可以為了這樣俗世的美,放棄去賞看向為文人所推崇的引為高潔標籤的梅花,這與其說是作者對雅俗的選擇,不如講是作者對天然與異常的選擇。

能遊湖的自然多數不是升鬥小民,小民無暇去欣賞文人眼中的朝煙與夕嵐。所以,袁中郎所嘲笑的俗士,就是上文所記那些豔冶畫風中的男男女女。他們所好,意不在山水,在及時行樂,在展示自己,所以既不能早起,也無須早起,梳洗打扮後接著出門遊樂,差不多就是午、未、申三個時辰(相當於正午十一點到下午五點)。至於清晨霧氣蒙蒙之中山色湖光的縹緲之態,夕陽(夕舂)未下時晚霞極盡絢爛的濃媚之貌,靜謐月景之中山水花葉仿佛似人的情態靈性,這些真正天地間的大美,還是留給與世無爭的山僧和路過的遊客譬如作者去受用吧,這些東西無須營營役役終日屈身以求。

最後袁中郎提到了山僧,有僧必有寺,寺雖未出現,但好像已經聽到了晚鐘。寫眼前景容易,好的文章能拓展你所見的空間,引人遐思。袁中郎的遊記只寄情山水麼,未必,他只是表達得不那麼激烈,不那麼鋒芒畢露。

歡迎掃碼關注

相關焦點

  • 袁宏道:名士的雅痞是他們的靈魂
    在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看來,人無癖則百無聊賴,寡然無味。一個生動有趣、面目可親的人,常保有一分淳樸的童心,故而對人對事總有著很多愛,"少年感"和"年齡感"也就達成了完美的調和。袁宏道還說:"世人但有殊癖,終生不易,便是名士。"
  • 再讀一首「淡妝濃抹的西湖詩」
    雖然現在疫情,我們沒有辦法飛去杭州,遊船西湖,但是我們可以從很多偉大詩人的詩詞中神遊一番,從古到今,描寫杭州,描寫西湖的詩詞可以說非常非常多,關於西湖的傳說也非常多,比如《白蛇傳》發生地就在杭州,古時稱「錢塘」,西湖斷橋也是影視作品中著名的橋段。當然西湖邊還有著名的蘇小小的悽美愛情故事,蘇小小墓(即慕才亭),位於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寶媽晚上可以給孩子們講講白娘子和許仙的傳說故事。
  • 袁宏道山水遊記散文中的美學特點
    在極具條理性的山水遊記書寫中, 袁宏道把個人內在主觀情思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 最終達到景、情、意、趣和諧統一的境界, 並由此形成了袁宏道獨特的諧趣美、性格美、理性美的山水自然觀。從側面也折射出袁宏道獨抒性靈、率性而行以及賦予山水文化品格的個人思想取向。
  • 【美學】袁宏道山水遊記散文中的美學特點(上)
    在極具條理性的山水遊記書寫中, 袁宏道把個人內在主觀情思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 最終達到景、情、意、趣和諧統一的境界, 並由此形成了袁宏道獨特的諧趣美、性格美、理性美的山水自然觀。從側面也折射出袁宏道獨抒性靈、率性而行以及賦予山水文化品格的個人思想取向。  「中郎之論出, 王、李之雲霧一掃, 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靈, 搜剔慧性, 以蕩滌摹擬塗澤之病, 其功偉矣!」
  • 《憫農》其二的古詩 憫農其二古詩解釋意思
    《憫農二首·其二》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明〕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然而杭州人遊覽西湖,卻僅在午、未、申三個時辰;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嵐設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時,那時西湖才盡顯濃豔和嬌媚。月景之美,更是難以形容。那花的姿態,柳的柔情,山的顏色,水的意味,更是別有情趣韻味。這種樂趣只留給山僧和遊客享受,怎麼能夠對那些凡夫俗子述說呢?《晚遊六橋待月記》是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創作的一篇遊記。
  • 遊西湖十景,品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南宋時期就評選出「西湖十景」,至今已流傳了千年。最常見的說法是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鐘、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
  • 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婦孺皆知,但這名句卻是另一首詩歌的註腳
    關於杭州西湖,蘇軾留下了很精彩的詩句,那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這一句宋詩將西湖和西施相提並論,極言兩者之美,實在是千古傳誦的經典詩句。今日我們面對西湖要想吟詠詩句,最先想起的恐怕還是蘇軾的這兩句古詩。
  • 【美學】袁宏道山水遊記散文中的美學特點(中)
    在極具條理性的山水遊記書寫中, 袁宏道把個人內在主觀情思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 最終達到景、情、意、趣和諧統一的境界, 並由此形成了袁宏道獨特的諧趣美、性格美、理性美的山水自然觀。從側面也折射出袁宏道獨抒性靈、率性而行以及賦予山水文化品格的個人思想取向。
  • 慶餘年袁宏道是哪邊的間諜 影子大人的真實身份是誰
    慶餘年袁宏道真實身份是什麼?慶餘年影子大人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在電視劇《慶餘年》中,影子大人是一個非常神秘的人物,他一直跟在陳萍萍的身邊,主要負責保護陳萍萍。慶餘年袁宏道真實身份是什麼?影子大人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 翻譯:阿祖萊2019年世界阿拉伯文日致辭
    Audrey Azoulay,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on the Occasion of World Arabic Language Day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世界阿拉伯文日致辭18 December 2019
  •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詩意賞析,古詩意思鑑賞和翻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翻譯】晴日的西湖波光閃動十分迷人,茫茫的煙雨籠罩遠山格外美麗。要把西湖比作越國的美女西施,或淡妝或濃抹,都是那麼合宜。【鑑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共有兩首,這是其二。這首禮讚西湖美景的絕唱,描繪的不是西湖的一處之景,或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寫照和總體印象。首二句,詩人運用其寫氣圖貌之筆,精切描繪並深情禮讚了西湖的晴光雨色。
  • 【美學】袁宏道山水遊記散文中的美學特點(下)
    袁宏道寫了很多山水遊記小品。
  • 蘇軾最美的一首詩,4句話寫盡了西湖的美麗,其中一句更是巧妙!
    尤其對當時的西湖進行了大規模的通暢修復,才使得西湖美景名揚天下。蘇軾在杭州的3年裡所作詩詞可是不少,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這首詩就是當年蘇軾剛剛修復完西湖,他望著西湖醉人的美景,不禁揮毫而作,寫下了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這也是蘇軾最美的一首詩,全詩28個字寫盡了西湖的美豔,其中一句更是巧妙!
  • 三年級17課《古詩三首》考點精析,提高古詩鑑賞能力,只需三步
    提高古詩鑑賞能力是中小學生必備能力之一,也是教學難點之一。隨著教育改革對古典文學的重視,古詩詞的考查力度逐年遞增,因此提高古詩鑑賞能力也就成了當務之急,需要教師從小學起就有意培養孩子們鑑賞古詩的能力。 那麼,學習一首古詩要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孩子們的古詩鑑賞能力呢?
  • 古詩《鋤禾》全詩 古詩《鋤禾》全詩是什麼
    古詩《鋤禾》的別名是《憫農》,全詩如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鋤禾》是唐代詩人的詩作《憫農二首》的第二首。人們為了區別《憫農二首》的兩首詩,分別將這兩首詩題名為《春種》和《鋤禾》。
  • 西湖詩句_描寫西湖的50首古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 宋代·蘇軾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錢塘湖春行 - 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採桑子·何人解賞西湖好 - 宋代·歐陽修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飛蓋相追。貪向花間醉玉卮。誰知閒憑闌幹處,芳草斜暉。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
  • 萬曆年間的一位探花,遊覽此地之後認為西湖氣派不足,如同盆景
    萬曆二十三年,袁宏道出任吳縣的知縣,後來解官而去,以後到北京任國子助教,禮部主事、吏部主事等,後來因病還鄉,不久病故。袁宏道喜歡遊覽,在吳縣任職不到兩年,附近的風景名勝基本都被他走遍了。這其中,光是虎丘一地,他就去過六次。
  • 【覓文記】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古文貴達, 學達即所謂學古也(下)
    相比較而言,兄弟三人中,以袁宏道的文學成就最受後世所矚目,明末張岱在《跋寓山注》中說:「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張岱本就是位寫遊記的高手,他能如此的誇讚袁宏道,這也足見宏道在這方面的成就是何等的突出,以至於讓張岱認為,自古以來,寫遊記的好手僅有三位,最早的是酈道元,而後是唐代的柳宗元,到了他所處的近現代,那就屬袁宏道成就最高了。
  • 3首描寫西湖風景的古詩,美名傳千年,魅力惹人憐
    我是真遊泳的貓,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賞3首描寫西湖風景的古詩,美名傳千年,魅力惹人憐。第1首,《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楊萬裡。這首詩是寫西湖荷花的千古絕唱,寫出了西湖之美,讓人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