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顧(477)明 史忠 仿黃公望山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021-03-03 書畫縱橫

明 史忠 仿黃公望山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史忠《仿黃公望山水》,軸,紙本,設色,縱:142.7釐米,橫:46.1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家史忠模仿元代四家之一的黃公望的作品,畫中遠近山巒交錯,平臺、房舍和雜樹置於其中,山石的皴法,與樹葉的點染皆以較幹的濃墨粗筆與溼潤的淡墨刷染混合一起,構成豐富的質理,製造畫面強烈的律動感。然而相較於黃公望渾厚圓轉的用筆,史忠的筆調顯得簡單粗率,甚至有些潦草。

   畫家史忠本來姓徐,名端本,金陵(江蘇南京)人,與沈周、吳偉皆有往來。史忠生性據說玩世不恭,而他作畫縱筆揮舞,帶有近於速寫式的潦草風格,當時人以「痴」來稱呼他。本幅作於弘治甲子(1504年),題識反映他天真、自負的性格,史忠與晚他21歲的浙派畫家吳偉有所交往,從畫風和用筆也可看到兩人在藝術風格的關連性。



史忠:

  史忠(1438-約1517),明代畫家,原名徐端本,號痴翁、痴仙等,金陵(江蘇南京)人。其畫風瀟灑,筆墨酣暢恣意,風格與吳偉、郭詡相似,畫作取材廣泛,傳世有《仿黃公望山水》等。

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字子久,號大痴,常熟(今江蘇常熟)人。他繼承五代董源、巨然的山水畫法,以水墨點染或淡雅的敷色,營造出江南水氣迷濛的景象,後來與晚輩吳鎮、王蒙、倪瓚合稱為元代四家。代表作有《富春山居》等圖。

粗筆:

  中國繪畫的術語。形容以率性寫意的筆法,捕捉物像的意態與神韻。

===========================

請點擊「原文閱讀」瀏覽完整組圖

相關焦點

  • 富春圖卷上建「富春山館」,以山水致敬黃公望
    這次展覽中,既包含以黃公望《富春大嶺圖》為代表的「元四家」經典,又包括明清兩代30餘位藝術家對《富春山居圖》的追摹;既呈現了黃公望對於元明清三代畫史的「影響」,又展示出當代藝術家們對這一偉大山水傳統的「響應」。
  • 印象臺北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如果您已不止一次到過臺灣,不願意在三萬六千裡路以外,一脈同宗的現代都市裡,繼續墨守大多數遊客的遊玩規律,只匆匆一瞥臺北的晝與夜、如果您願意尋多一份藝術靈感,享多一片平靜產生的愉悅,那麼請跟隨「魚」的腳步,在臺北的故宮,欣賞一篇完整的詩與畫。相比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宏偉氣勢,眼前這座位於士林區至善路2段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似乎顯得骨秀清風。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之富舉世公認,典藏品數量近七十萬件,而且由於不斷接受捐贈與購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斷增多,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最為完整。
  • 專欄·勞繼雄|黃公望王蒙合作山水
    然而全國書畫巡迴鑑定組在四川時,發現了一件山水畫, 從風格來看, 屬元代黃公望一派, 而筆墨於秀逸中稍帶一些稚嫩, 其中的石林茅屋, 溪滕寒泉又與黃公望的山水情趣於似與不似之間。畫的右上有一長題, 雖多有疲損, 卻透洩了這樣一個信息, 原來在元至正辛巳(1341年), 秋八月的那一天, 王蒙興致所至戲學黃公望的山水, 正在經營位置之時, 黃公望適至, 遂相與切磋, 共成此圖, 並命畫史朱先補色。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博物院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是一座仿北京故宮式樣設計建造的鋼筋水泥大廈,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矗立在院前大眺臺上觀瞻全院,令人恍若置身北京故宮;而緊貼博物院的是覆蓋濃密樹林的陡峭山勢,又讓人感覺仿佛站在了南京紫金山麓,如夢似幻。
  • 《富春山居圖》今天上午臺北故宮合璧展出
    人民網臺北6月1日電(記者吳亞明、陳曉星)「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式,將於今天上午10時在臺北故宮晶華三樓宴會廳舉行。分隔360年之後,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終於重相逢。為呈現黃公望的繪畫師承,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此次特展規劃了6個單元,將分兩期展出。
  • 臺北故宮「筆歌墨舞」:韓幹猿馬存疑,倪瓚修竹清逸
    澎湃新聞獲悉,傳唐韓幹 《猿馬》軸、宋李唐《乳牛圖》、宋人《番騎出獵圖》、錢選《煙江待渡圖》、元倪瓚 《修竹圖》等中國歷代書畫史名跡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這一名為「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的展覽共選取從唐至清代的三十餘件書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山水等題材,展期持續至2021年4月6日。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
    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容。 ——白巖松 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
  • 全真仙人黃公望
    《茂林虛閣 》 水墨絹本 黃公望創世名作《富春山居圖》已被燒成兩段,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段稱《無用師卷》,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天池石壁圖》 絹本設色 縱139.4釐米 橫57.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藏有中華瑰寶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有中華瑰寶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市的東北方向,士林群山連綿起伏,清澈的雙溪曲折迴轉於出巖川,優雅的小瀑布時見於溪谷之中。這裡遍植茂林修竹,環境優美。在清幽寂靜之處,一座陡峭的小由之下,坐落著依山而建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 故宮博物院藏:設色畫圖冊《沈周臥遊》賞析
    明 沈周 臥遊圖冊高清大圖: 芙蓉花《沈周臥遊圖冊》是明代畫家沈周繪製的一本設色畫圖冊,現由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中 文 名 沈周臥遊圖冊畫作類型 設色畫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創作年代 明代規 格 每開縱27.8cm,橫37.3cm 開 本 十七開圖冊鑑賞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漢代玉劍飾清賞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北平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
  • 博物館 | 細數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坐落於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臺北故宮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
  • 【文化建築】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品數量】60萬件   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賞世間珍品
    其實,寶島臺灣還有一座故宮(全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簡稱臺北故宮)。   牡丹晚報特派記者此行就有幸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近距離領略了世界級博物館帶來的震撼。  六十餘萬件藏品,每件都難得一見   在前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路上,導遊阿道向牡丹晚報特派記者一行講述了臺北故宮的歷史淵源。記者從中感受最深的,是臺北故宮裡的藏品「多」。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同時,臺灣當局的「行政院」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條例規程,其中規定:「將來國家統一後,故宮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館。至此,運往臺灣的國寶開始有了良好的保存和展覽環境。也正是由這一天開始,中國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比北京故宮博物院晚成立40年。
  • 《剩山圖》昨離開浙江 6月1日將在臺北合璧
    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之《剩山圖》昨天下午在浙江省博物館裝箱、封箱、貼條,運離杭州,6月1日,《剩山圖》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分隔多年的另一半《無用師卷》重逢。  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是「元季四大家」之冠黃公望的代表作。此圖是作者79歲時為無用師所作,歷經數年才告完成。
  • 臺北故宮博物院頂級藏品 丨讓人震驚
    臺北故宮博物院頂級藏品讓人震驚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即為「臺北故宮」。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品一品臺北的故宮和北京故宮有何區別?
    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