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列島由板塊俯衝形成,這導致日本70%的國土都是山地和丘陵,如此小的國土面積,日本卻擁有全世界10%的火山,而且這些火山中,30%是活火山。日本還是一個人盡皆知的地震高發國家,一年要經歷上千次地震,真可謂家常便飯,而且地震還常常能引發可怕的海嘯。此外颱風、泥石流、暴雪等其他災害也不少,只不過和前面幾種相比容易被人忘記而已。
多災多難也就罷了,日本的國土面積其實和德國相當,但由於緯度偏高,氣候偏冷,加上山地和丘陵的限制,國內的農耕條件其實也不好,日本還缺少各種自然資源,特別是戰略資源。就是這樣一個地狹多災、資源貧乏的國家,其文明卻得以延續千年,繁衍了眾多的人口,誕生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時至今日擁有龐大的經濟體量,我不得不承認日本人民其實是值得敬畏的。
日本的地理條件深刻影響著他們的文化和思想,讓這個國家有著一種強烈的危機意識。又由於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貧瘠多難加上大洋的阻隔,使得它在漫長的古代史上幾乎不受外族的侵略,日本本土發生的戰爭基本都是內戰。當日本統一強大時,這種骨子裡的危機感,就會迸發出強烈的擴張意識。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經濟掠奪割羊毛模式出現之前,日本除了領土擴張和殖民外,別無他途,而恰恰,上帝是不公平的,在日本的周圍,到處都是擁有豐富資源的肥美沃土,這麼強大的動力加上如此誘人的吸引力,日本若要追求強大,也就沒有別的路可選了。
再來看看日本的鄰居。在日本的諸鄰之中,中國是最讓日本垂涎的。可是中國畢竟太強大,雙方不是同一個級別的對手,中國和日本還隔著茫茫大洋,所以日本如果要直接吃中國身上的肉,完全不切實際。那麼最適合日本的目標,無疑就是朝鮮。朝鮮半島距離最近,朝鮮海峽全部是淺海易於通過,弱小的朝鮮對於日本來說,是最適合的擴張對象。朝鮮半島相對於大陸方向算是易守難攻,一旦獲得半島,日本就算是在大陸紮下了腳跟,以此為跳板,則進可攻退可守,無往而不利。況且朝鮮和日本本來就存在競爭關係,雙方在漁業等經濟問題以及控制朝鮮海峽這種國家安全問題上,都存在必然的衝突,朝鮮也就成了能對日本形成威脅的敵人,必欲除之而後快。
但是朝鮮半島對於中國的國家安全,特別是在中國的政治中心遷移到北京後,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朝鮮歷來也是臣服於中國的,日本對於朝鮮的任何企圖,必然和中國發生激烈衝突。由此可知,擴張是日本的必經之路,當他擁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和中國掰手腕時,是必然要侵略中國的。
隋唐時的日本已經實現了由天皇控制下的統一,645年日本大化改新,全面學習大唐。當時的朝鮮半島正處於新羅、百濟、高句麗的三國時代,百濟由於和日本有著幾百年的深厚淵源,所以日本通過支持百濟,把手伸進朝鮮半島,663年白江口之戰爆發,一萬唐軍水師憑藉著技戰術上的巨大優勢,以少勝多全殲日軍水師四萬,焚毀全部敵船。此役日本完敗,中日第一戰以中國的壓倒性優勢獲勝。可見此時日本的實力很弱小,遠不如中朝,在朝鮮內部分裂的情況下,也沒有力量發動獨立的入侵,只能通過和百濟聯合爭取半島利益。此役對於中日關係的影響也頗深遠,日本從此堅定的全面學習中國,把自己搞成了小中華,中華文化中的天下思想也被日本吸收,這從日本人出品的各種三國遊戲中就能略見一斑。
到了明代,朝鮮和日本關係又急劇惡化,1419年在己亥東徵中,朝鮮主動進攻日本,清剿騷擾朝鮮沿海的日本倭寇老巢。豐臣秀吉再次統一日本後,有志「圖朝鮮,窺視中華」,於1592年侵入朝鮮,萬曆朝鮮戰爭爆發。初期日軍進展順利很快攻破漢城和平壤,豐臣秀吉甚至已經考慮遷都北京了。明軍入朝後,雙方鏖戰多年,直到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後戰爭才得以結束。中日第二戰,日本已經能和中國在朝鮮掰手腕,朝鮮則完全無力掌控自己的國運。日本雖然最終戰敗,但同樣對大明的國運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朝鮮之役是萬曆三大徵中規模最大的一戰,明軍兩次勞師遠徵,讓本以走下坡路的大明雪上加霜,而此時努爾哈赤則利用明朝注意力的轉移,在遼東悄然崛起,統一了女真各部。此後朝鮮殘破,後金立國和明朝開戰後,朝鮮起到的側翼牽製作用亦有限。
日本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變法開始之日就制定了包括侵朝在內的一系列擴張政策,1874年日本第一次進犯臺灣,1879吞併琉球,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失去對朝鮮半島的控制,割讓臺灣島。之後的歷史雲石已經敘述的很多了,我們中國人也從小耳濡目染,無需多言。中日兩國的第三次戰爭,以中國完敗告終,朝鮮則完全淪為可有可無的角色。這種決定性戰役的勝利讓日本國力迅速爆發,而統治中國的滿清則進一步沉淪,中日的國力就此倒轉。十年後的日俄戰爭中,日本已經能夠戰勝沙俄,而滿清則到了崩潰的邊緣。如果說甲午戰爭是日本版的薩爾滸之戰,那麼918事變中的張學良,就是另一種性質的吳三桂,此後的抗日戰爭中,民國政府再也無力抵擋日本人的鐵蹄,中華民族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下面我們來總結觀點,啟發思想:
第一,日本有著強烈的擴張意願。和中國坐擁亞洲最好的領土,四周皆是窮山惡水不同,日本的自然生存條件太差,人口太多,從豐臣秀吉準備遷都北京,二戰戰敗前日本國會提議遷都東北等等事例中,我們可以窺出,他們是是一群時刻惦記著別人土地的人。作為他們的近鄰和主要眼饞對象,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時刻保持警惕,所謂懷璧其罪也。
第二,日本會利用一切可乘之機進行擴張。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在進行改革或統一後不久,在實力和中國還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就迫不及待的開始各種冒險計劃,他們不會等待,因為日本本土的發展潛質沒辦法搞種田流,這和美國人盛行孤立主義,喜歡靠實力碾壓對手不同,迥異的自然生存條件決定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日本從來不缺冒險精神,唐代和明代時中日國力的差距可謂巨大,就算是甲午時,中日的差距也很明顯,日本人會發動珍珠港事件也毫不意外,這就是他們的民族性。網絡上有一些聲音稱現在的日本已經不足為懼,這是大大的要不得,中國人一定要時刻保持警惕,我們中國被弱小的外邦一步步擊垮的例子實在太多,你這麼肥,人家突然咬你一口也就壯了,怎麼能說現在日本的力量不夠呢?
第三,日本人不會反思戰爭罪行。我們常能聽見一種論調,說日本人之所以不反思戰爭罪行,是因為中國人民二戰中,沒有憑藉自己的力量真正戰勝日本,所以他們「不服」。誠然,這是一個原因,但還有一點,日本獨特的文化中,吸收了大量中華文化,對於日本來說,中國才是他們逐鹿的「天下」,後來與時俱進,這種天下的思想擴展到了亞洲,變成了全體黃種人。《菊與刀》中有一段解釋「大東亞」的文字,說「日本應該扶持落後的中國弟弟」。對的,日本人大概是真心覺得,自己是來幫助中國人的,是來帶領東亞的黃種人趕走白種的,所以日本人建設東北和臺灣不可謂不賣力。當然了,這種幫助是由日本人主導的,日本人是黃種人的領袖,他的幫助方式是把中國人變成日本人,一起過上好日子。所以我們中國人要時刻保持警惕,免得以後日子過的不好,我們的鄰居又主動來幫助我們改善生活了。
第四,中國只要自身夠強大,不懼怕任何敵人。小國寡民,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命運總難免被大國擺布。但中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歷史底蘊,決定了只要自身內部不出現問題,任何外敵都是不足為懼的,中國歷史上歷次外族入侵的歷史可以證明這一點。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中國人當時刻謹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往期回顧:
史上最難暗殺的人,他被暗殺638次,雪茄菸裡放炸彈都不死
中國古代有種刑罰,聽著就讓人膽顫,此人面對,為何一聲不吭?
古人是如何收集情報的呢?其中一種種只能女性去做,而且犧牲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