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薯片筒不簡單!不僅是救命武器,還登上了全球頂尖學術期刊

2020-12-20 瀟湘晨報

學術研究,就一定要高高在上、曲高和寡嗎?其實,學術也能超級「接地氣」。

「薯片筒卷上消毒的A4紙,寫上『聽診器』三個字。」這不,咱們再熟悉不過的薯片筒,在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醫生的手裡,搖身一變成為戰疫期間的救命「武器」。5月4日,「薯片筒聽診器」還登上影響因子24.8分的頂級學術期刊《歐洲心臟雜誌》,成為頂尖學術論文裡的華麗主角。

「24.8分,真的假的?!逆天了,三分就能博士畢業了!」「聽說5分以上的都是超級精品,這24.8分,目測薯片要漲價啊!」消息一出,立刻引發高度關注與一片驚呼,網友也紛紛留言評論。

「『聽診器』幾個中文,代表中國醫生的自信!任何時候,聽診器都是超聲無法取代的,向全球頂尖學術期刊投稿,就是要發出中國醫生自己的聲音!」昨日,說起這次投稿的初衷,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高旭輝這樣對記者說道。疫情期間,這個看似操作簡單的小創意,解決了臨床大困惑,成為醫生挽救患者生命的得力助手與武器。

響亮發聲,中國軍醫登上全球頂尖期刊

「聽診器,對於一個醫生,尤其是治療心臟和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位置。」此次論文的主導者,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高旭輝介紹,「在門診,醫生要用視、觸、叩、聽等診斷技術對患者的肺部進行評估,以初步判斷是否存在感染,聽診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病房,患者病情隨時會出現變化,需要醫生立即作出反映,尋找原因,更需要藉助聽診器。」

但疫情期間,醫生穿上厚重一體式防護服,普通聽診器無法正常使用;而新式藍牙聽診器又太貴太稀缺,不可能大量普遍使用。因此,不少醫院和醫生放棄使用聽診器,用超聲儀器或CT檢查來替代。

同時,在3月底,有國外專家在全球著名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篇名為「COVID-19 outbreak:less stethoscope,more ultrasound」的觀點論文,呼籲醫生少用聽診器,多用肺部超聲。

作為一名在臨床工作了30年,幾乎每天與聽診器打交道的心胸外科醫生,高旭輝坐不住了。想到新冠疫情還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流行,全世界同行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高主任立即組織科室ICU主任譚焱、護士長朱豫、主治醫師朱健及研究生黃斌組成團隊,迅速組織論文的撰寫與投稿,力爭將這個中國軍醫用簡便方法解決疫情期間「聽診」難題的經驗,向世界發聲。

很快,4月15日,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團隊使用自製聽診器的文章撰寫完成,投遞給影響因子24.889分的世界頂級心臟領域SCI雜誌《歐洲心臟雜誌》;4月18日,收到對方肯定回復,5月4日,該雜誌極速在首頁刊登了這篇文章。

「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使用紙筒代替聽診器,可以解決一線醫生及偏遠地區醫生聽診的困難,也是給各國防疫醫生提供一點建議!被心臟領域排名第一的雜誌錄用,可見各國專家對聽診的重視和回歸。」高旭輝欣慰地說。

大道至簡,薯片筒成為救命武器

薯片筒卷上消毒的A4紙,自信地寫上「聽診器」三個字。這種自製的簡單聽診器不僅經濟、安全、免費,而且還可以用來聽診超聲設備無法檢測到的支氣管痙攣。此項接地氣的研究團隊成員,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ICU主任譚焱,向記者回憶起,疫情期間對劉爹爹的一次驚心動魄的救治。

那是2月中下旬的一天,68歲的重症肺炎患者劉爹爹,上著呼吸機。早上查房時,譚焱發現劉爹爹的氣道壓突然增高,二氧化碳分壓急劇上升,血氧飽和度開始下降,心率加快。「快,聽診器!」說時遲那時快,譚焱迅速拿起床邊的自製聽診器,一聽,患者的雙肺布滿哮鳴音,而哮鳴音是支氣管哮喘的典型症狀。於是,給劉爹爹迅速用上哮喘特效藥氨茶鹼後,他的症狀果然很快緩解了。「劉爹爹的症狀,與新冠肺炎加重時的表現完全一致,當時如果沒有聽診器,超聲是判斷不出患者的哮喘發作,也正是這個簡易聽診筒,救了劉爹爹一命。」

被薯片筒救命的,還不止劉爹爹一人。譚焱介紹,他們科室還有3名患者,都遇到痰痂堵住氣道引起二氧化碳蓄積,也是用這個方法及時聽診找到了原因。「在那個緊急時刻,聽診器作為床邊或帶在我們身邊的工具,比超聲設備更能幫助醫務人員及時挽救生命。」

那麼,這個簡單的聽診筒是如何誕生的呢?原來,面對疫情期間普通聽診器無法正常使用的現狀,早在2月初,譚焱就想起曾經看到的一幅漫畫。畫中,早期醫生在沒有聽診器情況下,使用一個木筒為患者聽診。他瞬間想到:為什麼不就地取材,自製一個聽診器呢?業餘時間喜歡打羽毛球的他,首先用裝羽毛球的長筒開始試驗,但在使用過程中他發現,羽毛球筒長度過長,不利於聽診。於是,大家又找到了平時裝薯片的筒,經過簡單製作,一個簡易版的聽診器應運而生,效果也非常不錯。

「疫情期間,這個聽診器彰顯其良好的效果還益於防護服。為什麼這麼說呢,穿上防護服耳朵那裡的防護服相當於一層聽診器的膜,聲音有增強的效果。此外,用這個也需要小技巧,需要紙筒兩端均不要漏氣。」譚焱介紹說。

據悉,在中部戰區總醫院新冠疫情期間,這款聽診筒累計為300多名患者進行了聽診,收到較好效果,還被推廣到其他醫院,受到好評。

返璞歸真,我們和患者緊緊相「連」

「聽診器就是我們平日最好的武器和戰友,而在特殊時期,普通的聽診器用不了,我們就『小米+步槍,自己造!』」高旭輝主任表示,即使超聲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但絕對無法取代聽診器等基本檢查手段。

「聽診器還可以作為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橋梁,而不僅僅是一種診斷工具。因為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患者在住院期間不能有家人陪伴,而對疾病的未知又給了他們很大的壓力,因此,患者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高旭輝和團隊認為,聽診器可以幫助醫生與患者互動,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醫生更容易獲得患者的信任,使其配合治療。

尤其在新冠肺炎期間,不要放棄使用聽診器。高旭輝團隊在本次論文中,還羅列了下面多條理由。

新冠患者病情瞬息萬變,需要醫生及時作出判斷,超聲醫生到達、設備展開需要一定時間,許多醫院也沒有足夠的超聲醫生來支持完成所需的檢查;其次,新冠患者的肺泡、氣管裡的炎症進展,聽診器具有超聲無法比擬的優勢,超聲波無法像聽診器一樣隨時動態了解,而聽診器還可以隨時了解患者腸、胃部的情況,以便作出科學準確應對;另外,超聲檢查中,病毒也可能被攜帶給下一個也需要床旁超聲檢查的患者,存在交叉感染風險。最後,手持的袖珍超聲波設備都很昂貴,這也是很現實一點。

高旭輝主任表示:「很多人說現在醫生很好當,因為都藉助於精密儀器判斷,但是大道至簡,我們的理念是紮根於臨床。文章的切入點看似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研究,實際是百分之百的科學問題,薯片筒聽診器的原理,這也是返璞歸真,同時,也向世界傳遞,無論何時,中國醫生都和患者緊緊相『連』的態度與決心。」

【來源:楚天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上海學術期刊全球"能見度"漸高
    此外,被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資料庫(Scopus)收錄的上海英文學術期刊有22種,其中9種在Q1區(5種位於Top10%),4種被工程技術領域國際權威的EI資料庫收錄,9種被生物醫學領域國際權威的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Medline)收錄。 近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各大期刊社,探求上海學術期刊如何實現全球「能見度」不斷提升。
  • 全球頂尖學術期刊《Nature》盤點中國AI飛躍式發展 百度飛槳等核心...
    近日,全球頂尖學術期刊《Nature》發表題為 「2030年,中國能否成為人工智慧的世界領導者?」的報導。報導指出,中國人工智慧研究質量越來越高,但在高影響力論文、人才和治理方面仍在追趕美國。如百度飛槳(PaddlePaddle)等核心技術工具及基礎研究是實現人工智慧長期研發目標的關鍵所在。
  • 疫情逼出了「薯片桶聽診器」
    掃一掃 看視頻近日,世界頂尖心臟病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刊登了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自製聽診器的文章:用薯片桶卷上消毒的A4紙,寫上「聽診器」三個字,醫生使用這種簡易「聽診器」在穿著防護服時順利對患者進行聽診
  • 人民日報評《冰川凍土》期刊發文不當:學術期刊不是私人菜園子,不...
    近日,一篇刊發於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在輿論場中引發軒然大波。原因在於,作者在正文中,用較長篇幅大談特談"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這篇論文在眾多嚴謹科學的學術論文中顯得格外另類,堪稱奇文。
  • 那些知名的學術期刊
    那些知名的學術期刊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許多頂尖的學術期刊,你可以從中找到當前科學前沿,你可以追尋知識,你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現在,讓我們看看有哪些期刊吧!《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綜合性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是由美國麻州醫學協會所出版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學期刊。期刊內容包含有:主題性之社論,原創性的論文,旁徵博引性的評論性文章,即時短篇論文,案例報告它也是一種目前全世界最受歡迎,及廣受閱讀的同儕審閱性質之綜合性醫學期刊。《科學》美國科學促進會官方刊物《科學》是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一份學術期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
  • 薯片幾何學、尿布流體力學:超級計算機已成接地氣的秘密武器
    品客還會用超算模擬炸薯片過程中的油與蒸汽,設計出最合適的薯片形狀,使得薯片被均勻地烹炸。薯片過油品客薯片的形狀看起來是很有特色,並非只有簡單的一個弧度,在數學上稱為雙曲拋物面。更形象一點說,像一塊馬鞍。
  • 學術期刊還分ABCD類?
    工作中,經常聽到某個作者說我要發C類期刊,不知道的還以為他要發C刊。其實,他說的是他們單位劃分的C類期刊,這種分類通常都是各個單位或者學校自己制定的標準,國家層面從來沒有這種劃分。因為是自行劃分的標準,所以單位不同,標準自然也不一樣,作者發表論文的時候肯定是以自己所在單位的要求為準,比如有的學校A類是指被SCI收錄的期刊,B類是被EI收錄的期刊,C類是南核和北核,D類就是除了ABC類之外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正式的學術期刊,那麼作者如果說他要發C類的,其實就是要發核心期刊,如果是D類,那就是一般的學術期刊,也就是普刊。
  • ...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這標誌著在我國創刊的第一本自主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獲得了當代國際最著名檢索系統的認可,為我國食品科研領域作者在全球領域的傳播搭建了一個國際性平臺。  談到辦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的初衷,王守偉表示,隨著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我國食品科研領成果不窮,需要一個國際性平臺在全球食品科研領域進行更大範圍的傳播,「但國內食品類的英文學術期刊卻一直是空白,2012年時,國際上已有124本被SCI收錄的食品類英文學術期刊,國內有中文食品類學術期刊57本,卻沒有一本食品類的英文學術期刊,這可謂是一個食品科研大國的缺憾。」
  • 你知道世界3大頂尖學術期刊嗎?快來漲姿勢~
    《Nature》、《Science》、《Cell》,只要你能在其中任何期刊中發表過一篇論文,那麼可能比你在普通期刊發再多的文章都有用的多。今天就為大家揭開世界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的神秘面紗。世界頂級三大學術期刊都是誰?1.
  • 訪談︱朱劍:回歸學術共同體是學術期刊及其編輯的最好選擇
    如前所述,「刊」是紙本時代學術傳播不可拆解的基本單元,但「單位制」的多學科綜合性期刊,由於內容和結構的龐雜導致的學科和問題邊界的模糊以及本身邏輯性的缺乏,已被期刊資料庫輕易地解構了。但是,期刊資料庫中那些來自被拆解期刊的單篇論文,也不可能成為學術傳播的基本單元,而「專域」則在「刊」與「文」之間建立起了適合網際網路傳播的最佳單元。「超雲」平臺還將實現對「期」的突破。
  • 《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新聞—科學網
    在中國科協委託中國植物學會認定與發布的《植物科學領域高質量期刊分級目錄》中,JIPB入選T1(Top 1),在全球560種學術期刊中居於前3.8%。種康表示:「JIPB正迅速進入世界一流學術期刊行列。」 專家辦刊 「JIPB的重大改革之一是率先實施專家辦刊,學術把關完全由一線科學家負責。」
  • 2018全球高校經濟學研究力排名:中國高校在國際權威期刊論文發表...
    -09 22:45:12 田國強教授強調這個單獨排名的地位就像晶片是半導體的心臟一樣,結果顯示中國大陸高校仍然缺「芯」,雖然近年來在國際頂尖期刊的論文發表進步顯著
  • 中國醫生抗疫詩登上國際學術期刊《Chest》
    北京時間5月5日,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Chest》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主治醫師李佳的現代詩「Fight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together with you」(和你一樣)。這也是《Chest》首次發表中國醫生創作的抗疫文學作品。
  • 溫大一大四學生的論文登上世界頂級學術期刊
    在以往,學術指導師一般由博士、副教授來擔任,而這一次聘本院的本科大學生來擔任,完全是因為其學術能力和英語水平都達到了水準。  認真的學習態度得到導師關注  龔玲豔是義烏人,2015年以高考總分618分考進了溫州大學機電工學院,並進入機械工程國際化班進行學習。
  • 2019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舉辦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表示,建設一流學術期刊是新時代科技、文化與學術發展的需要。針對推進一流學術期刊建設,吳尚之提出五點建議:一是要全力抓好學術期刊的內容和質量建設。結合一流學科建設和創新發展需求,辦出能夠吸引優秀稿件的學術期刊,充分利用網絡化條件,吸引高水平學術論文在中國期刊和網絡首發,並能更快、更準地傳播擴散,更多地被國內外同行發現、引用和應用;二是要繼續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期刊單位建立與一流期刊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增強發展活力和優質稿件的競爭能力;三是要充分發揮學術引領作用。
  • 中國知網分享如何推動學術期刊深度傳播
    本報訊 (記者杜一娜)由中國期刊協會主辦的第十三期刊協講堂日前開講。中國知網創始人,《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編輯王明亮在線分享了中國知網辦好平臺、推動中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做法、經驗和思考。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主持講堂活動。
  • Protein&Cell告訴你:「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靠什麼被認可
    質量過硬才能贏得尊敬   Protein &Cell期刊社的官網首頁中,刊名右側有4行滾動出現的英文,翻譯成中文分別是「同行評審」「非營利」「全球開放獲取」「為新星提供綠色通道」。這些被放在如同「報眉般」重要位置的關鍵詞也是這本期刊一直遵循的原則。
  • 世界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是上海科技期刊人的自信
    「科學家們公認的世界三大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倫敦、《科學》在華盛頓、《細胞》在波士頓。」《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常務副主編李黨生指著一張世界地圖說,「希望不久後,中國上海能因為《細胞研究》成為地圖上的第四個紅點。」
  • 上海交大創辦英文國際學術期刊《納米/微米通訊》
    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需要一流的專業期刊和快速交流的載體。
  • 湖北在讀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登上世界頂級學術期刊!
    4月8日,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Society, JACS,影響因子14.357)在線發表了武漢工程大學陳嶸教授課題組在Ag基納米糰簇方面的重要進展——"Pd-mediated Synthesi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