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就一定要高高在上、曲高和寡嗎?其實,學術也能超級「接地氣」。
「薯片筒卷上消毒的A4紙,寫上『聽診器』三個字。」這不,咱們再熟悉不過的薯片筒,在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醫生的手裡,搖身一變成為戰疫期間的救命「武器」。5月4日,「薯片筒聽診器」還登上影響因子24.8分的頂級學術期刊《歐洲心臟雜誌》,成為頂尖學術論文裡的華麗主角。
「24.8分,真的假的?!逆天了,三分就能博士畢業了!」「聽說5分以上的都是超級精品,這24.8分,目測薯片要漲價啊!」消息一出,立刻引發高度關注與一片驚呼,網友也紛紛留言評論。
「『聽診器』幾個中文,代表中國醫生的自信!任何時候,聽診器都是超聲無法取代的,向全球頂尖學術期刊投稿,就是要發出中國醫生自己的聲音!」昨日,說起這次投稿的初衷,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高旭輝這樣對記者說道。疫情期間,這個看似操作簡單的小創意,解決了臨床大困惑,成為醫生挽救患者生命的得力助手與武器。
響亮發聲,中國軍醫登上全球頂尖期刊
「聽診器,對於一個醫生,尤其是治療心臟和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位置。」此次論文的主導者,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高旭輝介紹,「在門診,醫生要用視、觸、叩、聽等診斷技術對患者的肺部進行評估,以初步判斷是否存在感染,聽診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病房,患者病情隨時會出現變化,需要醫生立即作出反映,尋找原因,更需要藉助聽診器。」
但疫情期間,醫生穿上厚重一體式防護服,普通聽診器無法正常使用;而新式藍牙聽診器又太貴太稀缺,不可能大量普遍使用。因此,不少醫院和醫生放棄使用聽診器,用超聲儀器或CT檢查來替代。
同時,在3月底,有國外專家在全球著名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篇名為「COVID-19 outbreak:less stethoscope,more ultrasound」的觀點論文,呼籲醫生少用聽診器,多用肺部超聲。
作為一名在臨床工作了30年,幾乎每天與聽診器打交道的心胸外科醫生,高旭輝坐不住了。想到新冠疫情還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流行,全世界同行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高主任立即組織科室ICU主任譚焱、護士長朱豫、主治醫師朱健及研究生黃斌組成團隊,迅速組織論文的撰寫與投稿,力爭將這個中國軍醫用簡便方法解決疫情期間「聽診」難題的經驗,向世界發聲。
很快,4月15日,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團隊使用自製聽診器的文章撰寫完成,投遞給影響因子24.889分的世界頂級心臟領域SCI雜誌《歐洲心臟雜誌》;4月18日,收到對方肯定回復,5月4日,該雜誌極速在首頁刊登了這篇文章。
「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使用紙筒代替聽診器,可以解決一線醫生及偏遠地區醫生聽診的困難,也是給各國防疫醫生提供一點建議!被心臟領域排名第一的雜誌錄用,可見各國專家對聽診的重視和回歸。」高旭輝欣慰地說。
大道至簡,薯片筒成為救命武器
薯片筒卷上消毒的A4紙,自信地寫上「聽診器」三個字。這種自製的簡單聽診器不僅經濟、安全、免費,而且還可以用來聽診超聲設備無法檢測到的支氣管痙攣。此項接地氣的研究團隊成員,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ICU主任譚焱,向記者回憶起,疫情期間對劉爹爹的一次驚心動魄的救治。
那是2月中下旬的一天,68歲的重症肺炎患者劉爹爹,上著呼吸機。早上查房時,譚焱發現劉爹爹的氣道壓突然增高,二氧化碳分壓急劇上升,血氧飽和度開始下降,心率加快。「快,聽診器!」說時遲那時快,譚焱迅速拿起床邊的自製聽診器,一聽,患者的雙肺布滿哮鳴音,而哮鳴音是支氣管哮喘的典型症狀。於是,給劉爹爹迅速用上哮喘特效藥氨茶鹼後,他的症狀果然很快緩解了。「劉爹爹的症狀,與新冠肺炎加重時的表現完全一致,當時如果沒有聽診器,超聲是判斷不出患者的哮喘發作,也正是這個簡易聽診筒,救了劉爹爹一命。」
被薯片筒救命的,還不止劉爹爹一人。譚焱介紹,他們科室還有3名患者,都遇到痰痂堵住氣道引起二氧化碳蓄積,也是用這個方法及時聽診找到了原因。「在那個緊急時刻,聽診器作為床邊或帶在我們身邊的工具,比超聲設備更能幫助醫務人員及時挽救生命。」
那麼,這個簡單的聽診筒是如何誕生的呢?原來,面對疫情期間普通聽診器無法正常使用的現狀,早在2月初,譚焱就想起曾經看到的一幅漫畫。畫中,早期醫生在沒有聽診器情況下,使用一個木筒為患者聽診。他瞬間想到:為什麼不就地取材,自製一個聽診器呢?業餘時間喜歡打羽毛球的他,首先用裝羽毛球的長筒開始試驗,但在使用過程中他發現,羽毛球筒長度過長,不利於聽診。於是,大家又找到了平時裝薯片的筒,經過簡單製作,一個簡易版的聽診器應運而生,效果也非常不錯。
「疫情期間,這個聽診器彰顯其良好的效果還益於防護服。為什麼這麼說呢,穿上防護服耳朵那裡的防護服相當於一層聽診器的膜,聲音有增強的效果。此外,用這個也需要小技巧,需要紙筒兩端均不要漏氣。」譚焱介紹說。
據悉,在中部戰區總醫院新冠疫情期間,這款聽診筒累計為300多名患者進行了聽診,收到較好效果,還被推廣到其他醫院,受到好評。
返璞歸真,我們和患者緊緊相「連」
「聽診器就是我們平日最好的武器和戰友,而在特殊時期,普通的聽診器用不了,我們就『小米+步槍,自己造!』」高旭輝主任表示,即使超聲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但絕對無法取代聽診器等基本檢查手段。
「聽診器還可以作為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橋梁,而不僅僅是一種診斷工具。因為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患者在住院期間不能有家人陪伴,而對疾病的未知又給了他們很大的壓力,因此,患者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高旭輝和團隊認為,聽診器可以幫助醫生與患者互動,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醫生更容易獲得患者的信任,使其配合治療。
尤其在新冠肺炎期間,不要放棄使用聽診器。高旭輝團隊在本次論文中,還羅列了下面多條理由。
新冠患者病情瞬息萬變,需要醫生及時作出判斷,超聲醫生到達、設備展開需要一定時間,許多醫院也沒有足夠的超聲醫生來支持完成所需的檢查;其次,新冠患者的肺泡、氣管裡的炎症進展,聽診器具有超聲無法比擬的優勢,超聲波無法像聽診器一樣隨時動態了解,而聽診器還可以隨時了解患者腸、胃部的情況,以便作出科學準確應對;另外,超聲檢查中,病毒也可能被攜帶給下一個也需要床旁超聲檢查的患者,存在交叉感染風險。最後,手持的袖珍超聲波設備都很昂貴,這也是很現實一點。
高旭輝主任表示:「很多人說現在醫生很好當,因為都藉助於精密儀器判斷,但是大道至簡,我們的理念是紮根於臨床。文章的切入點看似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研究,實際是百分之百的科學問題,薯片筒聽診器的原理,這也是返璞歸真,同時,也向世界傳遞,無論何時,中國醫生都和患者緊緊相『連』的態度與決心。」
【來源:楚天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