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一直是眾多中國人心中最富魅力和幻想空間的朝代,唐朝不僅開放包容,而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由此引來萬國使節前來盛唐學習交流。在唐太宗統治時期,波斯薩珊王朝國內動蕩,其最後一代君主,就唐朝皇帝一樣,因為離得太遠而遭到唐太宗的拒絕。薩珊王朝即將滅亡時,波斯王子卑路斯,曾向唐太宗求援,但被唐太宗拒絕,原因是兩國之間距離太遠。
當薩珊王朝行將滅亡時,波斯王子卑路斯,不遠萬裡趕往長安,向唐朝皇帝求援可惜仍被拒絕。661年,唐高宗設立波斯都督府,卑路斯成為都督,成為唐朝的臣子,所以,當時許多波斯皇族都跟著他到了長安。
上世紀50年代,考古專家在陝西西安土門村發現了一座唐朝墓葬,經研究發掘,專家們初步認定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在隨後的發掘過程中,專家們在墓室中發現了兩處墓志銘,除一件有漢字記載的碑刻外,另一件有外文記載的碑刻。據其中一塊墓志銘上記載,墓主為大唐左神策將軍蘇諒及其妻子馬氏。但是另一塊用波斯文寫成墓志銘,在翻譯完後專家驚訝不已,表示不能接受。
據記載,這座古墓葬是為左神策軍蘇諒和妻子馬氏所建,但在另一處碑文中內容卻不一樣,那就是此墓是蘇諒和其女馬昔師之墓。專家們曾一再確定有沒有翻譯錯,翻譯成漢語的意思並沒有錯,馬氏即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女兒,墓中有波斯銘文,可能墓主和他的妻子都是波斯人。
父女結成夫妻,在我國完全是違背倫理道德,是完全不被允許的。但是在波斯卻不同,波斯信奉瑣羅亞斯德教,都信奉血親婚姻,這保證了血親皇族血統的純正,因此後代的子女就越高貴。
當時身處唐朝,未免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兩塊碑文才有如此大的出入。還好當時唐朝人不懂波斯語,否則社會風氣定然發生動蕩。
本文由馬遷品歷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