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刁難杜甫藥鋪,杜甫用四味藥材解危局,其金字招牌現價值千金

2020-12-15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人生下來,就有了八字,就有命運,但人的命運好與壞,—個人的成就高與低,還是跟後天努力分不開。正所謂三十年河西,三十河東,大運輪流轉,每個人都會經歷順逆的人生。下面來說一下古代一位超級名人沉浮時有關「露才」的軼事。

話說唐代詩聖杜甫,人生曲折,命運多坎,到了50多歲時,還是一貧如洗,於是攜帶妻兒舉家搬了老家沙頭鎮。

他到沙頭鎮後,竟然靠弟弟杜觀及朋友們的接濟來渡日,生活之艱辛可想而知。他是個不甘落後之人,在親朋好友的資助下,開了個百草堂中藥鋪,以賣藥來養家餬口。  

杜甫的藥鋪開張後,很快有了一個「四不先生」的雅稱:一是貨不假。保證店裡的藥材都是真貨;二是價不貴。保證店裡的藥材價格都是最便宜的;三是人不欺。保證前來買藥的顧客,不管老弱幼婦都一視同仁,沒有任何欺騙行為;四是窮不付。凡是來店裡買藥的很貧困很窮酸的人,無錢付藥費的,可以免費贈送相關藥物。

也正是因為這樣,杜甫名聲大震,百姓前來藥鋪買藥的人門庭若市,生意自然是火的不能再火了。

紅火的背後是杜甫的百草堂得罪了當地另外幾家藥鋪的主人。他們長年在當地做藥材生意,眼看飯碗被別人搶了,心裡很憎恨,於是用重金買通了當地縣令,千方百度要砸了杜甫的百草堂藥鋪這塊金字招牌。 這天,因為是雨陰天,百草堂藥鋪裡顧客比往昔少了很多。這時,只聽門咣當一響,進來一位書吏。只見他橫眉立目,旁若無人,將手中的藥單往櫃檯上一甩,大聲說:「這是縣令大人急需的藥,趕快照單發藥,若缺一味配不齊,你們休想再在此賣藥!」藥鋪的夥計趕快拿過藥單,一看都愣住了,只見上面開的四味藥是:「行運早,行運遲,正行運,不行運。」  

有個老夥計忙賠笑問道:「你老哥是請哪位高明郎中開的藥方,怎麼我們見都沒見過?……」書吏不等他把話說完,開口就罵:「他娘的!你們開的是什麼中藥鋪?快給我把杜老倌叫出來,要是配不齊縣令大人的藥,我就砸掉你們的招牌!」夥計們不敢怠慢,忙去把此事告訴杜甫。

杜甫一聽就知道這是來故意刁難的,拿過藥單一看,便冷冷一笑,區區雕蟲小技,也來班門弄斧,真是不自量力!隨手取了四味藥,走了出來。見了書吏,仍然以禮相待,拱手問道:「這位大哥請了,不知縣令大人有何見教?」書吏並不看杜甫,只是傲慢地答道:「我們縣令大人要你照單發藥,否則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滾蛋!」「哦,原來是這樣,」杜甫不慌不忙地說:「縣令大人需要的藥,我們藥鋪應有盡有。」說著,杜甫拿出四味藥:一片蘿蔔乾,一塊生薑芽,一隻鮮李子,一顆幹桃僵。書吏一看傻了眼:「杜老倌,這怎是藥單上的藥?你想幹什麼?」杜甫道:「蘿蔔乾是『甘羅』之意,甘羅十二歲就當了丞相,你說他是否『行運早』呢?」「是。」書吏忙答。「生薑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歲遇文王,是否『行運遲』呢?」「是,是。」書吏又連聲回答。「你看這紅皮李子,雖說酸不溜兒的,卻正是目前市場上的俏貨,可說是『正行運』吧!」「啊!」書吏無可奈何。

「這是隔年的桃子,經過雪凍霜打,算不得鮮果,只能入藥,所以說『不行運』了。」書吏無話可駁,只得連連點頭,拿起這幾味「藥」,灰溜溜地回去交差了。 從此,那些「同仁對杜甫的「百草堂」藥店更沒法了,「百草堂」藥店越辦越紅火。而百草堂這聲金字招牌也就是一直流傳下去,至今仍有其傳承者在,價值千金。

相關焦點

  • 提起杜甫故裡,想到的都是杜甫草堂,諸不知杜甫真正的老家在河南
    很多人都以為杜甫故居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諸不知杜甫真正的祖籍是在河南,河南鞏義的故居才是真正的杜甫故居。小時候學杜甫的詩,只知道杜甫一生曲折坎坷,窮困潦倒,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大詩人,就先入為主覺得杜甫乃平民百姓出身,現在才知道杜甫也是貴族官宦出身,甚至比現在的大多數官二代出身還要顯赫。
  •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真人杜甫
    與「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任性哥李白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從常接觸的二人詩句中反應的非常直接。一個是「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一個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雖然詩句表現的截然的選擇,兩種選擇背後的物質基礎和社會關係,人物性格才是決定因素,所以才有了一個「沉鬱頓挫」,一個「汪洋恣肆」。
  • 杜甫很忙?杜甫原來是情聖!
    「情聖」 與盛唐時代倜儻英逸的詩人相比,杜甫的感情更為真摯深厚。深情是杜甫個性的一個重要側面。因此,梁啓超先生稱其為「情聖」
  • 杜甫草堂建成不久,便有縣令來做客,有了《客至》那首詩
    杜甫是唐代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揚,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安史之亂時,杜甫為避兵鋒寓居成都四年,這就有了所謂的草堂。他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
  • 詩聖杜甫與三門峽的情緣
    1200多年前,杜甫途經此地,創作出了著名詩篇《石壕吏》。從此,在中國文學史上,這個小村莊就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於河南鞏縣(今鞏義市),其家族為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杜甫的祖父便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杜審言,杜審言曾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是當時名滿京城的大詩人。
  • 杜甫獨登臺
    中國詩聖基本閒不住,連大蔥漲價都得過問,油價又漲了,他也控制不住,只能用「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的苦吟教誨我們:不要鬧,向前看。緊接著,老杜又抓緊創作新詩《狼與哈士奇》,用藝術的手法教會人們辨認這兩種動物。
  • 杜甫是怎麼寫美女的?
    本文從杜甫的思想,性格,杜詩中的女性形象出發,勾畫出一個立體的杜甫形象——杜甫是激烈,樂觀,緊扣人民生活的;他塑造的「佳人」形象,也和李白,屈原,陶淵明不同。「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杜詩的社會意義,在今天仍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讓世界讀懂「杜甫很忙」
    2019年9月5日—11月5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在其草堂文創館公眾號發布了一則以「杜甫很忙」為主題面向全國徵集文創產品設計作品的徵集啟事。這是繼2012年「杜甫很忙」網絡文化現象七年之後的再次發聲。主辦方希望藉助這次的徵集活動,為廣大創作者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一個平臺,並再一次引導人們對「杜甫很忙」文化現象進行正面的解讀。
  • 杜甫草堂:「蓉漂」杜甫四年地成都之旅
    雖然杜甫一生的仕途都不順暢,但是仍舊是心繫國家安危,所以那一年,杜甫很忙。杜甫離開後草堂的牆壁便倒塌,只留下了門前的臺階。五代時期一位杜甫的粉絲尋得草堂遺址,並將其修復只是得以保存。而後草堂在宋元明清歷朝歷代都被重新翻修過,自一直成為了杜甫粉絲遊成都必去的打卡地。
  • 杜甫故居,保留至今的杜甫草堂,仍舊是古風縈繞的感覺
    可以說來到成都,總是有那麼幾個非去不可的地方,也正是如此,我們也是看到了杜甫草堂今天也是被推上了一個很高的位置。這個保留了當時杜甫居住過的痕跡的草堂,也是真至今讓無數的文學愛好者都願意前來的很重要的一個地方。也許在如今看來,杜甫草堂的吸引力還在於它的秀美景色上面。
  • 杜甫與隴右的人生情結
    且說一代詩聖杜甫自759年離別長安以來,攜家流離輾轉在隴右的天水隴南山水之間,先後創作了118首詩歌,其中在天水期間創作了87首,成縣、徽縣、兩當等地創作了31首。這些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唐朝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動蕩後的社會風貌,有史詩般的學術研究價值。
  • 草堂來了客人,杜甫寫了一首詩,平淡中透著美好,富有生活氣息
    詩聖杜甫,為展抱負,客居長安十年,也僅僅落得一個小官。後來為了躲避戰亂,攜家人入蜀,得朋友相助,於浣花溪畔修草堂,過上了簡約樸素的田園生活。杜甫五十歲時,在歷盡顛沛流離之後,終於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頭蓋了一座草堂,暫時定居下來。詩人在久經離亂,安居草堂後不久,客人來訪時作了這首詩。《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這句話來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當時的杜甫正想通過這首詩把自己推薦給一位韋姓的大官,這句話其實是杜甫對自己的概括。作為詩壇史上一顆耀眼的星,杜甫留給我們的是大量的詩篇,我們從小就背他的詩,然而在那些古詩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杜甫的故事。
  • 杜甫的這首《客至》,雖與朋友吃的是粗茶淡飯,卻充滿真誠的情誼
    安史之亂後,杜甫一家從長安逃到四川成都避難。在朋友的資助下,他蓋起了杜甫草堂,並當上了劍南節度參謀和檢校工部員外郎一職,雖是小官,卻有了俸祿,可以支撐起這個大家庭,杜甫一家算是暫時安頓了下來。成都的風景秀麗,依山傍水,鄰裡之間也淳樸好客,這讓曾經備受磨難的杜甫感受到了溫暖與欣慰,可以說,成都是杜甫心靈和身體的療養地。在成都的歲月中,除了嚴武,他也結識了一些其他的好友,崔明府便是其中的一位。得知崔縣令要來拜訪自己的寒舍,杜甫心中自然是高興至極,揮筆寫下了《客至》這首詩。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悟其意,畫其境,等一朵花開 這組詩作於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後,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春。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第二年春暖花開時,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一組詩。
  • 遊杜甫故裡及杜甫草堂感悟
    我與詩人杜甫同一個姓氏,我的老家又與詩人杜甫的出生地同一個名字--窯灣,因此對先人杜甫尤為崇敬,兩次遊鞏義杜甫故裡,故鄉的水土怡養了詩人高尚的性情,深厚的文化底蘊啟迪了詩人寬廣的文學情懷。我曾多次遊成都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坐落於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
  • 唐代杜甫《客至》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此詩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五十歲時,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歷盡顛沛流離之後,終於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頭蓋了一座草堂,暫時定居下來了。安居成都草堂後不久,客人來訪時作了這首詩。
  • 2月12日 唐朝詩人杜甫出生 「杜甫很忙」風靡一時 史上真實的杜甫...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晚年杜甫在雲安小城的漂泊之旅
    窮於生計的杜甫拖家帶口來雲安,真的只為「乘舟取醉」嗎?恐怕「下峽消愁」的理由更為真實吧——消戰亂不息之愁,消知己永訣之愁,消忠州冷遇之愁。彼時雲安縣令姓嚴,杜甫一家投奔雲安,即由這位今日知姓不知名的嚴縣令安排住進了他自己在縣城東邊的水閣,這「東城抱春岑,江閣臨石面」的水閣,可是比忠州龍興寺好得多的所在。對此,杜甫在自己的詩中也多存感激之意。
  • 首陽山下 詩聖杜甫有故園
    偃師杜甫中學內杜甫文化牆上的杜甫像  在中國,杜甫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偉大詩人。  杜甫用詩歌影響世界,又是什麼影響了他?  縱觀杜甫的一生,有兩個人對他影響極大:一是西晉名將杜預,二是盛唐詩人杜審言。對他影響最大的地方則是洛陽:這裡是河洛地區的中心,為他提供了無盡的文化養分,在洛陽城東的偃師首陽山下,還有他一生眷戀的故園——土婁舊莊。  土婁舊莊今稱杜樓村。自晉至唐,杜氏家族在這裡置有莊園田產,杜甫和家人在這裡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