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遇見流行,國寶「活」起來_藝文志_中國環境

2021-02-08 中國環境

  「十一」期間,隨著旅遊熱中高漲的「西北風」,敦煌熱越發猛烈,15元一隻的莫高窟特供雪糕也成了最火拍照道具,一天能賣1000多隻。在當地採訪期間,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被各色遊客「席捲」這款雪糕的陣勢驚呆了。

  莫高窟特供雪糕為什麼會火?用一句簡單的話說「跟文化有關」。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後,西安、蘭州、烏魯木齊這些西北城市再次進入國家戰略視野,敦煌文創則成為繼故宮文創之後又一個熱點。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近日前往敦煌,親身感受文創產業被激活後爆發的創造力。

  敦煌文創被激活

  新國貨成主要推動力

  長假期間莫高窟迎來今年疫情後的最熱旅遊季。在景區,雪糕成為最火道具,一隻15元,造型分別有九層樓、月牙泉、莫高窟。不少遊客表示雖然價格略貴,但它以造型取勝,還有人笑稱,「自己吃的是文化而不是雪糕。」

  在莫高窟裡的「莫高文創」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看到,敦煌文創品類包括面膜、絲巾、茶具、雨傘等,涵蓋多個消費領域。

  2017年,故宮文創的營業額達到15億元。這一年,敦煌研究院全年文創產品銷售額也達到了1708.3萬元。敦煌文創產業被激活,正在崛起的新國貨成為最主要的推動力。

  通過品牌授權,敦煌研究院先後與小米手機、美的空調、御泥坊、騰訊等進行過跨界合作。從巴黎時裝周上的敦煌時裝、絲巾、流量明星王一博的滑板到敦煌定製版雪糕……這些話題一次又一次帶著敦煌上熱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敦煌研究院官網看到,最早進入敦煌石窟「現代供養人體系」的品牌,是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網易,網易的多款遊戲中植入了敦煌文化元素。

  2019年,良品鋪子與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合作,捐贈了首筆公益慈善款,今年這筆捐贈用於對敦煌風沙環境治理上。就在同一年,良品鋪子和敦煌研究院籤約為期3年的敦煌IP使用權,並且請包裝設計界大咖潘虎操刀,將2019年中秋月餅包裝設計植入敦煌元素。

  據悉,今年敦煌IP授權使用費已經較去年大漲。中國的大眾消費品牌捨得「花閒錢」請大牌設計師做產品包裝設計,並且通過自主創新與原創設計,挖掘傳統文化精髓中積累的素材,這無疑是市場發出的一個強烈信號。今年,潘虎團隊為良品鋪子設計的一款敦煌IP文創月餅,其中一款音樂盒造型,盒蓋扭動後可播放音樂,盒子上的敦煌飛天隨著音樂迴旋起舞,誘惑消費者在吃月餅時拍照分享。

  大製作走「穿越」風

  讓年輕觀眾淚流滿面

  在去往莫高窟的必經之路上,有一大片藍色晶體熠熠閃光,宛若戈壁中的一滴水,這就是投資6億元的大製作《又見敦煌》的專屬劇場。如今,這個造型奇特的建築已成為敦煌地標之一。

  「3分鐘,你的腳步就將被我控制;10分鐘,你的情感將被我控制;15分鐘,你的靈魂將被我控制……」這是《又見敦煌》總導演王潮歌曾經放下的狠話。9月27日,王潮歌發微博稱,「《又見敦煌》已經演出2300多場,百萬人觀看了演出,我很自豪。」

  行50步,穿越百年;再行百步,穿越千年……在觀影現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隨著人流穿越不同建築空間,每個空間都和一個歷史場景連接,再輔以特別的聲光電特效,讓人沉浸在一個既真實又夢幻的感覺中。

  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上,將《又見敦煌》稱為甘肅又一張嶄新的文化名片。1979年,甘肅省歌舞團推出享譽全球的歌舞劇《絲路花雨》。40年後,這部耗資6億元的文創產品在面對全新的觀眾時,摸準流行文化脈搏,採用了全新的創作手法。

  這個流行文化就是由網絡文學創造出來的熱詞——穿越。中商產業研究院信息顯示,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將達到4.4億,2019年網絡文學市場營收達201.7億元,穿越類小說作為其中重要類型,讓讀者有代入感,以現代人思維去結構歷史,獲得新奇的閱讀體驗。《又見敦煌》就借用穿越的手法,把觀眾代入到歷史場景中。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現場看到,花298元一張票價看這場演出的,很多是年輕人。當黃綺珊和權振東唱的主題曲《千年一瞬間》響起時,很多年輕觀眾都流淚了。

  能讓年輕觀眾看得淚流滿面,這樣的文創產品還能不成功嗎?

  敦煌文化充滿煙火氣

  為文創帶來無盡靈感

  與故宮文化截然不同的是,敦煌文化充滿了人間煙火氣。敦煌壁畫中,有大量的反映西域各族群宴飲、遊樂的生活場景。這也為敦煌文創帶來了取之不竭的靈感。

  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張偉文對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說,敦煌文化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挖掘敦煌IP,不僅僅是把飛天印在月餅盒子上,而是要由點及面,深挖敦煌文化的精神內涵。

  敦煌壁畫和敦煌遺書中有大量藥膳、食療養生的記載以及飲食、小吃製作場景。這一次良品鋪子研發中秋鮮果月餅,在挑選餡料用的水果時,曾經選用了敦煌當地特產李廣杏。

  李廣杏是敦煌的水果之王,相傳由飛將軍李廣從新疆引入,由李廣杏開發的杏皮水,是只有到敦煌才能喝到的美味飲品。守護敦煌58年的樊錦詩在她的自傳中曾提及李廣杏,這是當年她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中招待遠方來的朋友時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待客上品」。

  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成功了,但在量產時發現,敦煌雖然盛產李廣杏,但缺乏工業化處理能力,鮮果採摘後不能及時清洗、殺菌、保鮮,3-7天就會變質,只能放棄。

  但這樣的嘗試,也給正在進行傳統文化IP開發的品牌指出了一條路子,這就是良品鋪子品牌中心負責人謝芸說的,企業在打造品牌時做的這種文化跨界探索,不是去消費IP,而是要深刻理解IP源頭的文化。

  數位技術飛速發展

  讓國寶「動」起來

  敦煌研究院屬於國家文物局管轄單位,與少林寺、「三孔」截然不同的是,莫高窟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非5A景區。為應對莫高窟不可逆轉的衰退,敦煌莫高窟的參觀人數被嚴格限制,A票參觀人數已經由原來每天6000人下降為3000人,這種資源極度稀缺性讓莫高窟身價倍增,同時也將如何更廣泛傳播、保護敦煌文化擺在了社會面前。

  來自敦煌研究院官網的信息顯示,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敦煌研究所開始探索利用數位技術來實現對莫高窟的保存和利用,目前已經完成了230個洞窟的數位化採集、145個洞窟的圖像拼接、160多個洞窟的虛擬漫遊以及洞窟的三維空間結構,還有42身的彩繪三維重建,這些數位化成果應用非常廣泛。

  張偉文透露,現在,敦煌壁畫數位化圖像採集的誤差僅為0.2毫米,在全球保持了領先。敦煌石窟在數位化後,使不可移動的石窟造像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給了文創產品很大的挖掘空間,這絕不是簡單地把文化進行數位化或網絡化,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

  因為有了數位化手段,可以場景再現,可以擬人化處理,增加了互動性,讓國寶可以動起來、遊戲化、交互感強、個性化定製……這些成了如今博物館數字文創的關鍵詞。

  從央視製作的《如果國寶會說話》這個爆款來看,不光能感受到8K攝影技術的超高清影像,通過AI技術模擬再現唐代的訴訟糾紛,通過大數據算法重現王羲之書寫《蘭亭序》的場景,並且植入了說唱、彈幕、情景代入這樣的流行文化和內容表現手法。

  骨子裡,這些文創神作把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洋溢的文化自信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國寶和現代人建立起跨越時空的對話,能夠在B站這樣的年輕人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流行,這就再次印證了這句話,「保護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她再次流行起來。」

  今年4月,敦煌與騰訊合作,打造了「雲遊敦煌」小程序。幾天前,敦煌研究院聯合騰訊推出的敦煌詩巾又上新了,通過AI技術可以雲試戴後再購買,所得經濟收益將用於427窟的保護。張偉文說,敦煌詩巾這一創意,增加了和年輕人的互動性,這是敦煌文化深入傳播的一個成功案例。

相關焦點

  • 「派」X 國家寶藏跨界聯名系列:讓國寶「活」起來
    現象級文博探索綜藝《國家寶藏》第三季於2020年12月6日赤子歸來,又一次掀起了國寶的熱潮。當下探尋中國古典文化的內涵,發揚傳統文化的精神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每個方面。2021年,「PYE派X 國家寶藏」全新聯名系列將榮耀回歸,品牌將不負傳統文化與國寶精神,為顧客帶來更優質的服裝!
  • 文化築居中國,泰禾讓傳統大院文化流行起來
    發布會上,與會嘉賓一直認為,要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傳統的大院文化流行起來。而當晚亮相的泰禾·西府大院與北京泰禾·金府大院正是泰禾兩大實踐力作。故宮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賦予了文化傳承更廣闊的想像空間。自以「乾坤交泰,日月潤禾」命名起,就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的泰禾,是通過文化建築的形式來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 國寶守護人熱議「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2017年歲末,隨著《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的播出,文物變成了「網紅」,這為「文物活起來」帶來哪些啟示?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就如何讓文物「活」起來等話題展開討論。劉玉珠表示,扶貧要精準,讓文物活起來也有一個精準的問題,要為不同的社會階層,提供不同的文物資源的節目和活動,讓大家都感興趣。
  • 少兒英語+故宮文化IP 騰訊新文創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2021年《故宮月曆》(少兒版)不僅突破了以往的月曆創意,也兼顧了孩子們的年齡段和興趣點,為孩子們探索故宮博大精深的歷史提供了一個全新且獨特的微觀視角,也為他們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方式與途徑。脊獸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符號之一,被建築學大家梁思成評價為「建築物美麗的冠冕」。在中國文化中,脊獸被賦予了很多的文化內涵,代表了中國文化古老、神秘、趣味的特質。
  • 萱草_藝文志_中國環境
    如今流行母親節和康乃馨。我想像中的中國母親節是這樣的:帶上笑容,領著孩子,走在通往村莊的鄉路上,鄉路兩旁披蓋蓬蓬萱草,可愛的孩子走一段路,背一首詩,採一朵花,把長線一樣的鄉路捲成線團,這線團就是古老的村莊,村莊的大槐樹下,站著我們白髮蒼蒼的娘。  故事回到現實。萱草花朝開暮蔫,我們的母親把採來的黃花洗淨,放入沸水中一焯,撈起,涼水浸潤,直潤得它鮮靈靈黃蠟蠟。
  • 讓傳統節日「活」起來---中國文明網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年才能吃上一頓餃子,到每天都吃得比過去春節還好,不少人感覺傳統節日的氣氛不如過去濃厚了,這固然因為邊際效益遞減,也說明我們對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期待值更高了。同時,隨著文化自信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無論從物質和文化消費,還是從身份認同的角度出發,過好傳統節日的呼聲都越來越高。
  • 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
    文物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親歷者、見證者、倖存者,每一件文物無不經歷了風霜雨雪而倍顯珍貴,每一件國寶都期待著世人打開塵封秘密、重現璀璨光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對於一個國家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展力量。
  • 讓中華傳統節日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讓中華傳統節日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原標題:   孫喜旅居新加坡的中國籍獨立時評作家  今天(2017年2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中華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也被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
  • 雲南昆明讓傳統非遺「活」起來
    雲南昆明讓傳統非遺「活」起來 2020年11月19日 10:55   來源:新華網
  • 兵馬俑開售國寶IP衍生品 如何讓陝西博物館「萌」起來?
    將「國寶」和生活日常結合,開發IP衍生品,業內關注的是,如何讓陝西更多博物館的國寶IP「萌」起來,進而轉化為經濟價值。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產業部主任張錦濤說,越來越多年輕遊客的出現,是兵馬俑發力打造國寶IP的基礎。「我們一直努力怎麼讓觀眾參觀完文物之後仍然能夠去想它、去琢磨它,並且能夠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張錦濤直言,「如果自主研發文創產品,存在成本偏高的問題,但如果完全委託第三方來做,也容易走錯路,所以最後選擇和『淘寶聯萌』採取了聯合開發的形式。
  • 京胡拉抖音神曲:只有「活」起來,傳統藝術才能「火」起來
    在「雲」端,傳統藝術正在形成新生態。短視頻與直播中,京胡拉著抖音神曲,崑曲玩起了快閃,西北花兒唱出搖滾風……各類傳統文化藝術紛紛換上「新顏」,成為一股潮流。如火如荼的熱鬧場面,也反映出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親近姿態。
  • 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文明之聲)
    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是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生命力是獨一無二的,開放、融合、轉化是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鮮明標誌。文物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親歷者、見證者、倖存者,每一件文物無不經歷了風霜雨雪而倍顯珍貴,每一件國寶都期待著世人打開塵封秘密、重現璀璨光彩。
  • 用音樂講述國寶故事 -天山網 - 新疆新聞門戶
    悠揚的樂聲響起,網友的彈幕紛紛讚嘆:「敦煌壁畫活了」「太美了」「夢回大唐」……  在中國文物報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共同主辦的「國寶講述人(雲講國寶)——全國文博在線講解直播推介活動」中,原創國樂音樂人柳青瑤獲得「國寶講述民間高手」獎。
  • 這些二次元擬人,是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變得流行的?
    不同的字體凝鍊出的是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風骨,楷體的「起收有序,筆筆自然,乾淨利落」,隸書的「蠶頭燕尾,一波三折」,行書的「舒展流動,逆入平出」,草書的「運筆放縱,點畫狼藉」……2011年,作家馬伯庸在微博上發起一場「字體擬人」活動,受到了眾多網友追隨,他們將自己的畫作上傳微博,掀起了一場將傳統字體擬人化的熱潮。
  •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文物餅乾出爐 體驗"舌尖上的國寶"
    靈感   想用「舌尖上的國寶」吸引人們逛博物館   走進蘇州博物館一樓的3家商店,在一進門顯眼處就會看到文物餅乾的介紹和樣品。   讓觀眾看完實物後能「嘗」到國寶的味道。靈感怎麼來的呢?該館的文創主管蔣菡說,早在去年辦文徵明展時,就嘗試引入文化創意產品的概念,將文徵明手植紫藤樹的種子包裝後銷售,效果不錯。
  • 央視集結九大博物館 "紀錄式綜藝"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讓那些沉睡的珍寶在電視上「活起來」 在文學等細分題材被集體消費的時候,央視的節目更要著眼未來,探索新的方向,「《國家寶藏》力圖對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與總結,讓觀眾在一眼萬年中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厚與自豪。」
  • 多措並舉讓文物活起來 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擔負著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飽含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讓文物活起來始終為其所關注、所思考。  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是全體人民的珍貴財富。對於一個國家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激發人民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認同和熱愛,堅定文化自信,匯聚發展力量。對於一個城市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使市民找回老城記憶,體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展現城市魅力。
  • 港人痛悼國學大師饒宗頤:是國際文化巨擘,也是國寶
    她說,饒宗頤教授博古通今,超過80年的學術和藝術成就非凡,對傳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良多。饒宗頤曾任教的香港大學發表新聞稿說,今天「哲人萎地」,令人十分難過;國學大師饒教授是國際文化巨擘,亦是國寶,更是香港大學大家庭的靈魂人物,一直以來備受港大人敬重景仰。港媒注意到,位於香港荔枝角的饒宗頤文化館6日一早如常開放,不少遊客及市民得悉噩耗後,特意前往悼念。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收官
    當傳統紀錄片爭相感慨觀眾群體老齡化時,《如果國寶會說話》藉助網際網路和年輕人打成一片,以豆瓣9.5的高分,成了2018年開年紀錄片門類的「網紅」。該片計劃用4季共計100集短視頻,每集5分鐘,展現從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8000年中華歷史文明脈絡。節目充分以新視角、微表達、引人入勝的故事,讓國寶「活起來」,也顛覆了人們以往對此類紀錄片「高冷」的印象。
  • AI遇見故宮博物院,Udesk智慧機器人讓沉浮六個世紀的紫禁城」活"起來
    每件寶藏都擁有自己的明星「國寶守護人」,他們講述「大國重器」們的前世今生,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27位「國寶守護人」透過節目的核心元素能夠看出《國家寶藏》嘗試在文物與人之間建立聯結,拉近當代人與歷史文物的距離。那麼我們想問,故宮博物院為何有如此影響力,為何能發起舉辦如此成功且深入人心的節目,僅僅是因為身在首都嗎?故宮博物院與人工智慧的碰撞會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