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種定義它的美食。
在這座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小城靈寶,
靈寶小吃,
用其豐富的味覺,
來分辨和感受這座城市的溫度和個性。
傳說清慈禧太后西巡迴京,在閿鄉縣盤頭驛住了一晚,第二天來到了函谷關。當時天色已晚,人困馬乏,御膳房獻上了豐盛的晚餐。慈禧一看還是那滿桌的大雞大魚,在盤頭驛時就已經吃膩了,心裡不太高興,就對隨從說:「聽說靈寶的肉夾饃很有名,是虢州風味的名吃,為何不獻上來嘗嘗?」
御膳房馬上派人到距函谷關兩公裡的老靈寶街上去找「靈寶肉夾饃」店。說來不巧,那幾天兵荒馬亂,因為沒有油酥發麵,店裡一時做不出來。御膳房的人就說:「這可是老佛爺點名要的,如果做不出來,你看著辦吧。」主廚的張師傅靈機一動,就用滷肉湯油代替油酥塗抹烘烤麵餅,然後夾上精肉,呈了上去。
慈禧太后一見那白裡透黃、盤絲繞纏、中層夾肉,好似少女吐舌的餅子,不覺流了口水,三下五除二就把送來的肉夾饃給吃完了,還連連誇讚說:「靈寶肉夾饃色香味形俱佳,不愧是虢州風味名吃,今天算是吃了一頓好飯!」離開函谷關時,慈禧還把為她製作肉夾饃的張師傅帶回了京城。弟子將其工藝流傳於世。建國後,傳人趙師傅在原配方上嚴格選料,潛心鑽研,選用精品上等大肉,經過五十餘種調料,泡、醃、煮、滷製而成。1989年4月,在三門峽市舉辦的首屆地方風味特色名點表演賽中,靈寶燒餅夾肉榮獲一等獎。1993年在原配料中拌入大蒜辣子,使其味道更佳,風靡靈寶,成為豫西名吃之一,2007年榮獲中華名小吃。
提起舌尖上最幸福的事情
那就是來兩個肉夾饃
《舌尖上的中國》中有句話如此說到:大多數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組合、碰撞產生的裂變性奇觀,若以人情世故來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讓人叫絕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動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擊節的相見恨晚。而靈寶肉夾饃,正是這樣一種相偎相依的奇妙存在。
先從「饃」說起,許多人以為「饃」不重要,其實看一個肉夾饃品質是否上乘,「饃」的口感舉重若輕,正宗的傳統靈寶肉夾饃所烤制的「饃」現在統稱為燒餅,老一輩靈寶人稱燒餅為火燒饃,肉夾饃的「饃」也由此演化而來。燒餅泛黃酥脆,可解肉之油膩,建國改良後的燒餅呈螺旋花紋,條紋清晰,正中呈菊花心,且餅瓤分層,薄如蟬翼,沾染火色的地方焦黃,最後出鍋的燒餅餅體發脹,可以用手剝下來吃,吃起來口感更是紮實綿軟、滿嘴掉渣,香酥爽口。
說到滷肉,靈寶肉夾饃用的滷肉是用滷汁老湯秘方,滷製出來的滷肉香飄十裡,吃起來質地適口,味感豐富,潤而不膩,瘦而不柴,滿口留香。滷肉需選用上等豬硬肋肉,加八角、草果等50餘種香料,在特製的炊具裡用老年陳湯悶燒10餘小時,陳湯愈久味愈濃,色澤愈佳。新鮮出鍋的肉軟爛醇香、久貯不變,「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餘香久不散」。
靈寶肉夾饃
第一口,餅的酥脆和肉的鹹香在唇齒之間猛然迸發,最初咀嚼的便是那烘烤的燒餅,饃香入口,然後才享受到沁人心脾的滷肉香味,吃肉夾饃很奇妙,不經意間就喚醒舌尖每一個味蕾,那滋味讓人吃了一個想再來一個!
第二口,外面的焦黃酥脆恰到好處地解了肉膩,而肉卻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可謂皮酥裡嫩,剛柔並濟,而燒餅因為酥脆,這一口滿載幸福感。
第三口,仿佛將華夏文明的輝煌和歷史滄桑都融入到口中、心中、魂中。腹中是「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心中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一個合格的靈寶肉夾饃
一定要有酥脆的燒餅和香而不膩的滷肉
肉香饃酥,開口後咀嚼著肉香和饃香
縈繞舌尖,回味無窮。
看到這個肉夾饃是不是食慾大增?
走在靈寶的街道上,各色小吃香飄百步,卻沒有一種食物可以從早吃到晚,除了肉夾饃。
燒餅夾肉,已經不僅僅是豫西靈寶最重要的美食名片,在歲月磨礪中,肉夾饃早已超出自身的內涵,慰藉著無數人的"衷腸"。這個小小的饃裡夾的其實並不僅僅是肉,更重要的是"包容"。
真正的美食,是可以籠絡人心的。飲食讓文化浸潤包容,讓歷史縮影銘刻於心,也讓一座城市從此熠熠生輝。
這,就是一個小小肉夾饃的魅力。
這,就是靈寶小吃的魅力。
這,就是中華美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