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自己的體驗:像樹一樣,靜觀一切的發生

2020-12-12 量子催眠案例庫

在催眠中,我談到山山水水特別養人,很喜歡農村的生活,也會到山上去抱大樹,心情不好可以抱抱樹。

於是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催眠師:你覺得抱樹的時候當時你能夠體會到樹的頻率和它的感覺嗎?

我:我感覺有時候樹會跟你說話的。

催眠師:當你抱樹時有什麼感覺啊?

我:我經常的感覺就是:好像所有事情都不是事了,它就靜觀一切事情的發生,然後靜靜地在那裡待個幾百年,一聲不吭,然後經歷所有的天氣,看著所有人煙的變化,看著所有周遭事物的成住壞空生老病死,我自巋然不動。就是這種狀態。

我覺得人活得像樹其實很長壽誒,《黃帝內經》說天賦予人的壽命是一百二十歲,當人真的去順應天道活的話,我們都是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的。

催眠師:你剛才揭露了一個秘密,就是當人像樹一樣生活的時候就可以活很久。

我:對。就是說,一方面可以去體驗哪,各種情緒的起起伏伏,是完全可以體驗的,另一方面,背後又有那種很龐大的一種臨在去覺知、感知著自己一切的體驗,就像背後有一棵樹在看著自己在前面體驗這些東西,又不陷進去,但是同時又能體驗到。

- E N D -

小天真量子催眠一階段操作者坐標:上海 蘇州

量子催眠中國,致力於推動朵洛麗絲·侃南女士傳授的量子催眠技術在中國的發展。

歡迎關注我,閱讀更多有趣的催眠案例。

相關焦點

  • 大腦的聲音和真心的聲音常常打架,聽禪就是覺知當下,忘卻一切
    我們常常說戰勝自己最難,為什麼要戰勝自己,難道我們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是的。我們常常跟自己抗爭,做了事良心不安,不做事心裡又放不下,想做事還不知道是不是機會?大腦意識的聲音和內在真心的聲音,相互矛盾,糾結不清。
  • 覺知自己的本來面目,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今天,你似乎仍然不知道什麼原因,然而卻終於發現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徹頭徹尾的虛無——也許你並不感到虛無,還在想著要收拾舊山河,從頭來過,只是自己累了。可是,你已經沒有了一切,你所有的希冀和憧憬,你為之奮鬥的事情已經不再具有任何意義了,你的激情也已經燃燒殆盡了。讀者朋友,請你不要為來訪者的事情發笑,一笑而過並沒有解決問題。你難道不知道這些情形嗎?
  • 郭軍平:像樹一樣靜靜地生長
    一本經典的書能夠安靜地讀進去,智慧和靈機才會像蓮花一樣舒張展開,心靈才會自如地與作者交流。思考也同樣如此,只有心靜如佛如樹一樣靜默不語,靈機才會剎那間迸發,思想的火花飛濺。也許,忽然就有了創作的欲望。靈感於是就像潮水一樣奔湧心頭。而那些鍵入紙上的可愛文字,才如盛開的花兒一樣奼紫嫣紅、光彩奪目,也如雨後青翠的樹木一樣,鬱鬱蔥蔥,充滿了無限生機,令人心曠神怡。
  • 朝聖地與廟宇其實是一個強大的覺知能量場,覺知從身體流向靈魂
    朝聖的就是覺知的河流自然流淌的地方:你只用站在河中央,揚起你覺知的船帆,你就可以開始你向前的旅程了。在這樣的地方,你能比在其他任何地方更容易更快的行進,而且是單獨的。在其他地方,你可能會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方向揚帆:你就會離你的目的地越來越遠,而迷路。例如,如果你坐在一個充滿負面情緒的地方靜心——那裡屠夫整天在屠宰動物——你心裡就會產生強大的掙扎與矛盾。
  • 佛家智慧分享:放空,進入智慧,覺知,心腦合一!
    佛陀不是高高在上、創造宇宙主宰一切的神,而是一個覺醒的人。我們在他的教法指導下修行,最終也能夠覺醒,成為佛陀。因為佛陀從一開始就說,每個人都有佛性。為了更好地認識佛學,學習佛家的智慧,今天為大家整理了一篇一位高人的佛學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覺醒,覺知,覺悟。1.什麼是放空?
  • 第五封信 活在當下的生活中(上)《覺知生命的七封信》
    如果不了解自己,如何能了解別人?因為不了解自己,所以不了解別人,許多人感到寂寞,道理就在這裡。 今天天氣晴朗。這裡種了許多樹,非常涼爽。竹林中有許多又大又美麗的新竹,長得非常大,非常有生命力,有成長的生命力。
  • 張德芬:最好的2019,從心而「慫」,保持覺知
    桃子很在意她的老公,也有最大的誠意挽回他的心,所以,不惜一切代價要留住他。 要是我是桃子,我會很生氣這個男人因為事業不順,就把氣出在老婆身上,自己找不到北,就想離開家庭出去闖蕩。 人到中年了,居然變得下流,和朋友說再見擁抱時會去捏人家屁股。在家不高興就臭臉相向,一點也不為自己負責,更不考慮伴侶的感受。像個男人嗎?
  • 房山區:春風十裡不如你,民宿體驗之靜觀雲居
    遠離喧鬧的繁華都市,想找尋詩和遠方,早就聽說張坊景色美不勝收,開著車便直奔那兒去了,從京昆高速「雲居寺」出口下來,找到一處名叫《靜觀雲居》的精品民宿,潺潺之水獨木小橋映入眼帘,一種別樣的情調撲面襲來,喚起一顆蠢蠢欲動的文藝心。
  • 6個認知層級要點,喚醒你的人生,覺知開悟,提升境界!
    從人的心理看,過度壓抑和過度控制都是不好的,過度壓抑自己,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會讓自己變得失去自我判斷,變為周圍世界的盲從者,如同一個木偶一樣被人操控著生活。所以要建立自己的意識,但是同時還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內在感受。適度釋放內心壓抑的情緒,可以緩解我們的精神壓力和焦慮心理。
  • 不臨絕境,不成大樹,若有來生,吾願為樹!
    仔細看看這樹身上的圖是不是很像某種動物▼樹的守望,日月同輝,最深最平和的快樂,就是靜觀天地與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與和諧>在這個世界上,樹與人一起經歷風雨,一起感悟炎涼,一起體驗生命▼塵世浮華,我只願像一顆樹一樣,紮根於大地,向著自己渴望的天空,張開懷抱,隨風舞動枝葉,
  • 雙11專場 | 東方國藝.熊校長靜觀茶修體驗課
    主題:靜觀體驗課          時間: 2018年11月10日下午14:00  講師: 業內權威茶文化名師
  • 聽佛告訴文殊菩薩,如何覺知五蘊皆空,什麼是菩薩覺知一切法?
    什麼是菩薩覺知一切法?【經文】複次,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覺彼五陰?如斯覺故,是為菩薩覺一切法。(摘自《大寶積經》)【耀如樂園略解】世間的文章我們都見過很多,如佛經這樣的美妙語言是很少的。止觀法門是佛法的重要法門,止就是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專注於特定之對象(止),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觀),稱為止觀,即指定、慧二法。
  • 通過當下經歷和感知,才能將認知轉化為覺知,那是自我療愈的鑰匙
    意識療法提到的覺知就是從更高的維度去看待這件事情,你就會發現控制他人的人實際上也曾被他人所控制,施加傷害的人曾經也是一個被害者。父母無意識無覺知施加在你身上的傷害,實際上也是他們未曾被解決的心理衝突的投射。當然這種情況如果不在你這裡加以終止,它還會以不同的形式遺傳給你的下一代。
  • 靜觀呼吸——繼程法師
    靜觀任何細微的存在,皆可發現其呼吸的運動(圖片來源:資料圖)生命在呼吸之間,一呼一吸就是生命。一呼一吸的運動停止了,生命就結束了嗎?其實那只是有情生命的一種流轉現象。有情的五蘊和合身心形成生命個體,此個體的存續即一呼一吸的運動。
  • 石上純也的「自由建築」:像雲一樣曖昧,像樹一樣自然
    他的建築像植物一樣生長在地景中,具有細膩而微妙的尺度變化,又常常像雲一般「抵抗」著地球重力,讓人產生各種各樣的聯想。石上純也在PSA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從一片「雲」開始石上純也大概很喜歡雲。在他的建築作品中,時常能看到雲作為一種意象,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 《美的覺知:安藤雅信的制物之道》丨他將日本工匠精神體現到極致
    《美的覺知:安藤雅信的制物之道》是安藤雅信的新書,作者興趣愛好廣泛,尋找美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事物,並不斷地去嘗試,在生活與藝術中體驗著、思考著。說起日本人對工作的熱愛以及日本文化,我們更為熟知的是稻盛和夫,這個88歲的老人聞名於世,曾經幫助三家企業進入全球500強企業。
  • 沙面島古樹如同睿智的老人,一直守候在這裡,見證這裡發生的一切
    #旅遊攻略#作為我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廣州,從來都是華南地區的中心,不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科教,說它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興盛地都沒有人會有異議,它的輝煌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不需贅述,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清朝時期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如今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中心城市,是中國面向世界打開的南大門,她就像一位不會老去的智者,見證這裡發生的一切
  • 靜觀法師:她用最平淡簡單的食材 做出了世界上最高貴的料理
    所以七歲的靜觀便已經學會自己做手擀麵,其母親更是把幾十年的廚藝悉心傳授於她。因長期的耳濡目染,靜觀早已廚藝精湛。01「有了這樣的食物,你確實不再需要吃肉了。」可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剝奪女兒選擇的權利,去要求她滿足自己的安排,而是選擇默默地支持她。可能是父親一直無法放下這顆惦念的心,79歲那年,他來到了靜觀所在的寺院,他說:「我要自己來感受一下,你為什麼要過這樣的生活。」寺院沒有肉食,食素多日後,父親還是無法習慣,他擔心女兒過得辛苦,不禁問道:「僧人能吃到的最好的食物是什麼?」
  • 靜觀師太:她用最平淡簡單的食材,做出了世界上最高貴的料理
    在第一次走進寺院時,她才真正體會到了自己一直嚮往的、自由的感覺。兩年後,她正式落髮出家,法號靜觀。可能是父親一直無法放下這顆惦念的心,79歲那年,他來到了靜觀所在的寺院,他說:「我要自己來感受一下,你為什麼要過這樣的生活。」
  • 慈舟法師:要像鐵掃帚一樣 掃去一切雜念
    要像鐵掃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圖片來源:資料圖)修淨土法門,必須切實用功,應該死心念佛。古人所謂「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要把念人情恩愛名利是非的心,轉換過來念佛。要像鐵掃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雜念雖多,不出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先應以鐵掃帚掃粗念,然後再掃細念;雖一時掃不完,也須逐漸減少,務必全部掃清,方見太平。修持的時候,要自己仔細檢察: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名利汙染?若是掃不了,鬚生大慚愧,更加發憤精進,更深信、更切願、更力行、一定要得到實際受用,一定要達到一心不亂。要想一心不亂,還須要一心不亂地去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