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婆婆特意從老家帶過來一筐農村的土雞蛋,每一個都包得嚴嚴實實,乍一看上去比超市賣的都「精美」。閨蜜連誇我好福氣,有這麼細心的婆婆,還知道給孫女拿雞蛋。
當著婆婆的面我沒好意思說,之後閒聊時我才和她透露,這「細心」都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教訓。
糖果三歲的時候,由奶奶帶著回鄉下住了一個星期,就這麼短短幾天沒看住,她就生了一場大病,上吐下瀉整個人都癱軟了,我知道以後趕緊帶著孩子前往大醫院就診。
後來才知道,婆婆也是為了孩子好,想給孩子吃雞蛋,其中有個蛋不知什麼時候被磕裂紋了,婆婆也沒在意就給孩子做了雞蛋羹。然而就因為這一個蛋導致了小糖果「食物中毒」事件。
婆婆再也不說孩子矯情了,真出了事,她比誰都心疼,從那以後,每次給孩子吃的雞蛋,婆婆全都要好好先「相面」才罷休。
你感覺沒問題其實是「壞蛋」,寧願扔了也別給孩子吃
裂紋蛋在生活中非常常見,因為雞蛋殼實在太脆弱了,在磕碰擠壓中,難免有雞蛋「中招」。
其中的蛋黃和蛋清開始和空氣中的細菌接觸,只要沒有及時吃,就會變成細菌的「培養皿」。
大人抵抗力較好,可能吃了磕碰不太久的蛋也沒什麼事,但是小朋友腸胃功能較差,身體免疫力低,很容易像小糖果一樣生病,所以裂縫蛋儘量別給孩子吃,大人就算要吃,也儘量吃磕碰時間較短的蛋。
除了有明顯裂紋的蛋,表皮已經發黴的蛋同樣不要給孩子吃。
有些人覺得,反正是外殼發了黴,裡邊的蛋只要好好的不就行了?其實蛋殼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嚴絲合縫,殼上有大量微型氣孔,黴菌可謂是無孔不入,哪怕看著沒有異樣,裡面的蛋液早已經被「佔領」了。
以上兩種是從外表就能判斷的,還有一些不宜給孩子吃的「壞蛋」,需要打破殼後才能看出來。
這兩種蛋外觀沒事其實已經腐壞,別心疼那點錢
有時打破一個蛋,我們會看到蛋液中有一個黑斑或多個黑斑,有些可能孵出小雞的雞蛋裡面也會有斑塊,只不過是在雞蛋內部形成。
仔細觀察這個黑斑,如果是在雞蛋表面形成的,甚至粘連在外殼上,很可能是受到黴菌汙染形成的黴斑,說明雞蛋已經開始腐敗變質,哪怕扔掉,也千萬不要給孩子繼續食用。
經常做飯的寶媽肯定像我一樣,有時打開一個雞蛋,會發現裡面特別「散」,通常儲存時間較長的雞蛋才會出現這種變化。
要麼是蛋清還沒打開時就粘連在蛋殼上,要麼是蛋清和蛋黃混沌一片不成型。這都是雞蛋不新鮮的表現。
雞蛋夏季常溫存儲七天後,就會出現散黃情況。溫度2~5℃的情況下,雞蛋的保質期可長達一個月之久。
如果雞蛋沒有明顯異味,大人吃還是沒問題的,給小朋友吃還是要謹慎一點。
寶寶多大能吃雞蛋?不要把雞蛋作為第一個添加的輔食
需要注意的是,許多家長很早就把雞蛋作為孩子的輔食進行添加,實際上,雞蛋是一種非常容易導致過敏的食材。蛋白比蛋黃更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雞蛋的添加可以適當延後,先少量餵蛋黃讓寶寶慢慢適應,一旦出現過敏反應立即停喂。
研究顯示,平均每20個過敏的孩子裡就有1個是對雞蛋過敏。
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發布的《嬰幼兒餵養指南》中的平衡膳食寶塔建議:
7-12月齡,建議一天可以吃一個蛋黃。13-24月齡,建議一天吃25~50克的雞蛋,也就是半個至一個雞蛋的量。2-3歲,建議一天吃50g克的雞蛋,也就是一個雞蛋的量。
寶寶輔食怎麼吃,向您推薦這本《輔食每周吃什麼》,從6個月到3歲,教寶媽如何科學合理地添加輔食,每周吃什麼,怎麼做,都能找到答案。
比如,6月齡(出生180天以後)從富含鐵的米粉、肉泥開始,為什麼這麼喂?
該書作者為微博上180萬媽媽信賴的兒童營養師劉長偉編寫,獲得育兒專家張思萊奶奶力薦,一本書42.8元,也就是一桶米粉的錢,卻能讓孩子吃得好,長得壯,更聰明,點擊購買吧。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