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然而在全球目光集中在納粹德國與西歐諸國身上的時候,蘇聯卻在1939年11月30日大舉進攻弱小的鄰國芬蘭,史稱「蘇芬戰爭(冬季戰爭)」。
蘇聯的綜合國力遠勝芬蘭,但蘇軍在蘇芬戰爭中卻打得一塌糊塗,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蘇芬戰爭還導致蘇聯在國際輿論中陷入被動,間接影響了對納粹德國的備戰。那麼蘇聯為什麼要大舉進攻芬蘭呢?
芬蘭以前是瑞典的殖民地,在宗教改革時期逐漸形成了民族意識。1808年,瑞典在芬蘭戰爭中被沙皇俄國打敗,瑞典便割讓芬蘭成為俄國的自治大公國。此後俄羅斯帝國沙皇兼任芬蘭大公直到1917年。
沙皇俄國滅亡後,芬蘭利用德國的支持大規模驅逐、打擊和屠殺境內的共產黨、紅軍與俄羅斯族,成為名義上獨立當實際上被德國滲透控制的國家。芬蘭當時一度準備讓德國親王瓦伊諾一世作為芬蘭國王。
一戰結束後,芬蘭擺脫了德國的控制。1920年,芬蘭與蘇俄(蘇聯)籤訂了劃分邊界的《塔爾圖條約》。因為蘇聯當時正處在蘇波戰爭之中,所以芬蘭在劃分邊界時迫使蘇聯作出讓步,佔了很大便宜。
芬蘭依靠《塔爾圖條約》獲得的領土超過了原芬蘭大公國,而最讓蘇聯難受的地方有兩個:一是北極圈的不凍港貝柴摩(今俄羅斯佩琴加)被劃給了芬蘭;二是芬蘭的南部邊界距離列寧格勒只有幾十公裡。
更讓蘇聯警惕的是,芬蘭在獨立後就仇俄仇蘇,擺脫德國控制後與西方國家接近,還在蘇俄內戰時為英法幹涉軍提供港口來攻擊蘇俄船隻。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芬蘭更是多次在蘇芬兩國邊境上挑起摩擦。
上世紀三十年代,芬蘭國內的極端思潮因為經濟發展而消退,與蘇聯的關係也有所緩和。1932年,兩國籤訂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但由於西方帝國主義的介入,芬蘭無法真正改變與蘇聯對抗的國策。
納粹德國崛起後,芬蘭再次與德國走近,這讓蘇聯感到威脅。在建立歐洲抗德聯盟的嘗試失敗後,蘇聯決定單獨抵抗納粹德國並根據自己的戰略建立抗德的「東方戰線」,而芬蘭則是「東方戰線」的薄弱環節。
於是蘇聯多次要求改變兩國邊境,但都被芬蘭拒絕。德國入侵波蘭後,蘇聯建立「東方戰線」更是急迫,甚至提出只要芬蘭讓邊境遠離列寧格勒四十公裡並租借漢科半島,蘇聯願意割讓兩倍的領土作為交換。
但蘇聯的領土交換提議依然遭到芬蘭的拒絕,導致蘇聯決定以武力改變蘇芬邊境的不利局面。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曼尼拉事件」,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