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瓜、煮飯餵狗、叫魂……盤點雲南那些你還不知道的中秋習俗!

2020-12-14 騰訊網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

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

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

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你知道嗎?除了以上的傳統習俗

雲南還有其他「奇葩」習俗哦

一起來看看吧~

花腰傣——叫魂

中秋這天,雲南新平出遠門的花腰傣人都要回家團圓。

每當圓月升起,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頂的平臺上擺上魚、鴨肉、鵝肉、青包穀、綠豆和各類水果等獻祭月亮,祈求五穀豐登。

當圓月升空,這時候村寨裡會請專門的一個人點燃蠟燭和香火,對著中秋的圓月莊重地給傣鄉的月亮叫魂,主要唱詞是祈求月亮賜給傣族人民吉祥順利。這種給月亮「叫魂」的習俗,使花腰傣的中秋夜異常神秘。

要是你生性比較敏感、對猜疑,千萬可得先把心態調整到極致狀態,否則一不小心魂真的會叫出去。

布依族——偷瓜

中秋節當天晚上,他們將偷來的老瓜用紅布包好,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這家的主人要請他們吃酒消夜,據說這樣可以給這家人帶來子女。而被偷的人家也不會責怪偷瓜的人,反而認為這樣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好的收成。

侗族——偷月亮菜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裡的仙女們要下凡,把甘露灑向人間。因此,這一夜人們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在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裡採摘瓜菜,而不會被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則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

已婚婦女這夜也同樣可以到別家園圃裡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大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著小孩的健康(毛豆的諧音,當地指小孩)。

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裡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阿昌族——煮飯餵狗

阿昌族的「煮飯餵狗」習俗:雲南省梁河縣一帶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給狗飽食一頓。

相傳從前稻穀皆自生自長,而且高大如芭蕉樹,人們因此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並把吃不完的稻穀都糟蹋掉了。

一天,觀音娘娘見人們如此不珍惜糧食,一氣之下颳起一陣狂風,捲走了所有的穀子。

不久,人們一個個餓地嗷嗷直叫,觀音聽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於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穀子,人們把狗攆開去搶谷種吃。

一位老人勸阻了大家,並把撿到的幾粒谷種播撒在河邊的田裡,從此代代相傳,人們不僅學會了種穀子,還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勞動的道理。

為了不忘過去的教訓,也為了報答狗討來谷種的恩德,八月十五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新收穫的大米煮飯餵狗,而後走親訪友,歡聚娛樂。

除了雲南,

你還知道中國還有哪些小眾的「奇葩」習俗?

不僅不被大多數人熟知,

看著讓人哭笑不得呢?

偷吃

在湖南省與貴州省交界的懷化地區,流傳「偷吃」風俗。平時,鄉親們對小偷深惡痛絕,可是在中秋這天,家家大門、後門都半掩半開,還為「小偷」準備豐盛的瓜果、月餅等,明知「小偷」進了屋,全家都裝聾作啞,視而不見,且被「偷吃」得越多越高興。

罵中秋

在廣西壯族地區,有一個非常怪的中秋習俗,叫做「罵中秋」。相傳古代有位美麗的姑娘,不喜歡虛假的甜言蜜語,有個青年人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愛上並嫁給了他。從此,當地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人發罵的風俗。當地風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

偷菜求郎

中秋之夜,在臺灣流傳著一種有趣的「偷菜求郎」習俗。中秋之夜,姑娘們踏著月光,往別人家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摘到後便預示其能遇到如意郎君。

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偷瓜送子

貴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習俗。要是誰家不生小孩,村裡好心的小夥便在中秋這天趁著明亮的月光,來到地裡,偷摘一個大冬瓜,刻畫出小孩的模 樣,再把準備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籃裝好後敲鑼打鼓抬到這戶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後,將瓜放在床上與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將冬瓜煮熟進食,要是以後懷了孕,受瓜人得好好感謝這群小夥。

聽香

聽香是古代流傳在臺灣地區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後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 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兇。例如卜佔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燒鬥香

江蘇省中秋夜要燒鬥香。香鬥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景色。也有香鬥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則習慣以桂花蜜酒佐食。

燒塔

中秋夜燒塔在江西吉安地區很盛行。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 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 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拋帕招親

在我國福建一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一般是於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將一些 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夥在交還手帕時,若「嫦娥」喜歡,則可交友往來, 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結良緣。

搶瓜

浙江省山區流行「搶瓜」習俗。青年和孩子們分別在白天或晚上舉行搶瓜比賽,看誰最先搶到瓜。勝者,意味幸福吉祥,還可得到獎勵。

其實不管什麼時代什麼地區什麼民族,

各種習俗都是對中秋懷著美好的冀願~

大家都在同一輪明月下思念著自己想念的人,

給予他們最美的祝福!

相關焦點

  • 這裡有你不知道的中秋節!
    你知道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要放假吃月餅,那你知道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有吃什麼嗎?那你知道八月十五除了叫中秋節還叫什麼嗎?那你知道中秋節傳說除了嫦娥奔月還有什麼嗎?那你知道古代中秋放不放假嗎?那你知道月餅的來歷嗎?那你知道少數民族怎麼過中秋節嗎?
  • 中秋除了賞月吃月餅,還有你不知道的有趣習俗~
    當時,這條烤肉醬廣告播出的時間正接近中秋,廣告裡又提出了「中秋全家團圓,一起烤肉賞月」的訴求,並獲得了極大的迴響。從此掀起了中秋節烤肉的全民風潮,歷久不衰。不過,也有人認為,臺灣中秋烤肉的習俗和臺灣人喜愛露營的習慣有關。PTT八卦版上曾有一位叫做 「星期天的歷史學家」 的作者發現,1978 年《民生報》的一則新聞中藏有線索。
  • 中秋節,那些你不知道的趣味民俗!
    你印象中的中秋習俗有哪些?吃月餅,賞月亮,走親戚,約朋友?還有對著月亮發朋友圈?或者節日氛圍濃厚的地方還會猜燈謎,注重生活儀式感的還會飲幾杯桂花酒,擺上瓜果拜祭圓月。但是好像我們的中秋節過的還沒有老祖宗們有意思,他們那時候都有什麼活動呢?
  • 【中秋團圓】盤點那些你不知道的中秋過法!!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
  • 雲南少數民族多,過年習俗各不同,他們的春節都是怎麼過的呢?
    雲南拉祜族的春節習俗:主要分布在瀾滄、孟連、耿馬、滄源、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拉祜」是自稱,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被稱為「獵虎的民族」。拉祜族春節習俗: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
  • 外國也過中秋?韓國比中國還重視,日本習俗竟是「偷」東西?
    雖然中秋節不是法定節假日,但熱鬧也是不缺的。日本的中秋夜,大家和家人或朋友參加神社和慶典活動,舞蹈,煙火表演,各種小吃販賣,非常熱鬧。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這是用糯米做成糰子,圓圓小小白白的非常可愛。
  • 廣東各地中秋節習俗大盤點,深圳真的輸了
    說起廣東的中秋習俗,真的是各地都超有自己的特色,這也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今天就讓大魚吉他帶你去看看吧!廣州——樹中秋廣州的傳統中秋夜是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音同「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說到中秋,必然離不開燈。
  • 2020年喜感新聞盤點 理性吃瓜關愛你我他
    2020年喜感新聞盤點 理性吃瓜關愛你我他時間:2020-12-16 18:4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喜感新聞盤點 理性吃瓜關愛你我他 2020年還剩下14天,一晃眼這竟然一年過去了,想著年初立下要在30歲的時候買一輛法拉利的目標,現在只實現了一半,我到30歲了。
  • 【最後一波啦】中秋國慶主題兒童畫、手抄報、黑板報合集
    2、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3、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
  • 叫魂:是迷信 還是科學?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向我們展示著五千年來中華大地上演的一幕幕「大戲」,大到政權之爭,小到民間風俗習慣,而最為貼近生活的無疑就是千百年來我們的祖輩所留下的一件件習俗。  但是,在這其中卻摻雜無數個引人恐慌的民俗「妖術」。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些年你一定中招的「恐怖民俗」。
  • 寧德習俗|賞花賞月賞美酒 寧德中秋可不止這些!
    在寧德,中秋節也有著許多具有本土特色的傳統習俗,不知大家都知道多少?送中秋「送中秋」通常為女婿在中秋節前給嶽父母送上節禮,特別是新婚女婿,這中秋節禮尤厚,不但有月餅,還要有肉、面、糖等。不過在福鼎,這「送中秋」則是雙向的,不但女婿會在節前給嶽父嶽母送上中秋禮,若女兒已生孩子,那麼外婆和舅舅則也會給外孫、外甥送上月餅等中秋禮。另外,親友間晚輩要給長輩送月餅。寧德俗語:「月圓圓,外甥吃餅舅還錢」,意思是當舅舅的要給小外甥月餅。
  • 「叫魂」是迷信還是科學?
    而最為貼近生活的無疑就是千百年來我們的祖輩所留下的一件件習俗。但是,在這其中卻摻雜無數個引人恐慌的民俗「妖術」。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些年你一定中招的「恐怖民俗」。要說到民間的這些習俗,首當其衝的就應該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叫魂」。叫魂最早出現於《楚辭》中,其介紹也就與這習俗有關,多為嬰兒或者孩童因受到驚嚇,導致魂不附體而由專門的人將魂「叫」回來,也稱之為「喊魂」。
  • 【非遺】貴州省貴陽市清鎮中秋瓜燈節瓜燈雕刻
    清鎮中秋瓜燈節 瓜燈雕刻 歷史起源 「清鎮中秋瓜燈雕刻」起源於明代洪武年間,當時為打通中央政府與雲南的關係,在貴州進行屯兵,在清鎮當時設立了威清衛。
  • 清朝旅行之中秋篇:偷菜摸瓜,就在月明風清夜
    其實,判斷一個行為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偷竊,不在身份而在時機一如果您在八月十五當晚偷菜偷瓜,甚至潛入別人家裡偷吃偷喝,大家非但不會怪罪,反面很歡迎您這位梁上君子光臨寒舍呢。這就奇怪了,到底為什麼呢?偷瓜送子,表達祝福中秋之夜,大家都出來賞月,一邊品嘗月餅、。瓜果,一邊聊著今年莊稼的收成。
  • 「豆腐下酒,不如餵狗」
    迷信在農村也很有習俗,雖然很窮,但對他卻極其挑剔,短小精悍的諺語常常用來解釋一些事情、社會習俗和生活的真相。這不僅僅是一句隨意的話,而是對幾千年時間經驗的總結洪流,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以稱之為民間「百科全書」。
  • ...還拿餐廳公共餐具餵狗;請求升職加薪的最佳時間是下午1點|早安...
    已婚男思念前女友偷被子,你讓老婆可怎麼想?接下來還是一樁發生在福建的故事。晉江市民吳先生報警稱,自家曬在門前價值4800元的金絲被子被盜。民警調監控發現,當天一男子出現在吳先生家門前將被子抱走。小王在長沙一家證券公司上班,今年4月下旬到5月初,他先後5次在開福區多處使用電動起子將共享單車的電路板卸下,盜取裡面的電路板,一共偷了183塊,共計價值29646元。5月7日,小王的行徑被共享單車公司工作人員發現,併到派出所接受調查。小王表示,偷電路板是想攢起來做一個充電器,結果想法還沒實現就被抓了。最終,小王因犯盜竊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1.5萬元。
  • 臺灣的14個中秋節習俗
    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在臺灣南部,森林茂密,農民們在中秋之日,還有祭拜樹王公的習慣。3、拜月娘閩南話中,月亮被稱為「月娘」或「月娘媽」。每逢中秋,臺灣民眾大多要「拜月娘」,在香案上擺上月餅、柚子、柿子,祈求闔家平安。祭月的活動男士可以參加,但拜月的活動男士就不能參加了。所以在臺灣,「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
  • 有趣的中國古代中秋節風俗習俗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燈:   燃燈以助月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繫於竹竿之上,瓦簷上、露臺上等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玩兔爺:   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
  • 古人中秋賞月,到底在賞些什麼?說說人和月亮的不解之緣
    再後來到了唐朝,又有這麼一個傳說:相傳有一年中秋明月夜,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吃餅,玄宗嫌「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善解人意的楊貴妃看到天上的明月,就給換了個月餅的名字。這當然只是個傳說,不過唐宋以來,中秋節吃月餅確實也已成為習俗。月餅以圓為外形,象徵著團團圓圓,受到了民間的廣泛歡迎。明代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 中秋時節話中秋,傳統與現代的過節習俗有何不同?
    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了,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你知道中秋節都有哪些風俗嗎?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的時候,賞月是一個最傳統的習俗之一,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其實就是說的賞月。北宋中秋習俗主要是賞月,文人雅士對月寫詞賦詩,往往通宵達旦。其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