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
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
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
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你知道嗎?除了以上的傳統習俗
雲南還有其他「奇葩」習俗哦
一起來看看吧~
花腰傣——叫魂
中秋這天,雲南新平出遠門的花腰傣人都要回家團圓。
每當圓月升起,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頂的平臺上擺上魚、鴨肉、鵝肉、青包穀、綠豆和各類水果等獻祭月亮,祈求五穀豐登。
當圓月升空,這時候村寨裡會請專門的一個人點燃蠟燭和香火,對著中秋的圓月莊重地給傣鄉的月亮叫魂,主要唱詞是祈求月亮賜給傣族人民吉祥順利。這種給月亮「叫魂」的習俗,使花腰傣的中秋夜異常神秘。
要是你生性比較敏感、對猜疑,千萬可得先把心態調整到極致狀態,否則一不小心魂真的會叫出去。
布依族——偷瓜
中秋節當天晚上,他們將偷來的老瓜用紅布包好,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這家的主人要請他們吃酒消夜,據說這樣可以給這家人帶來子女。而被偷的人家也不會責怪偷瓜的人,反而認為這樣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好的收成。
侗族——偷月亮菜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裡的仙女們要下凡,把甘露灑向人間。因此,這一夜人們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在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裡採摘瓜菜,而不會被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則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
已婚婦女這夜也同樣可以到別家園圃裡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大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著小孩的健康(毛豆的諧音,當地指小孩)。
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裡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阿昌族——煮飯餵狗
阿昌族的「煮飯餵狗」習俗:雲南省梁河縣一帶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給狗飽食一頓。
相傳從前稻穀皆自生自長,而且高大如芭蕉樹,人們因此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並把吃不完的稻穀都糟蹋掉了。
一天,觀音娘娘見人們如此不珍惜糧食,一氣之下颳起一陣狂風,捲走了所有的穀子。
不久,人們一個個餓地嗷嗷直叫,觀音聽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於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穀子,人們把狗攆開去搶谷種吃。
一位老人勸阻了大家,並把撿到的幾粒谷種播撒在河邊的田裡,從此代代相傳,人們不僅學會了種穀子,還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勞動的道理。
為了不忘過去的教訓,也為了報答狗討來谷種的恩德,八月十五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新收穫的大米煮飯餵狗,而後走親訪友,歡聚娛樂。
除了雲南,
你還知道中國還有哪些小眾的「奇葩」習俗?
不僅不被大多數人熟知,
看著讓人哭笑不得呢?
偷吃
在湖南省與貴州省交界的懷化地區,流傳「偷吃」風俗。平時,鄉親們對小偷深惡痛絕,可是在中秋這天,家家大門、後門都半掩半開,還為「小偷」準備豐盛的瓜果、月餅等,明知「小偷」進了屋,全家都裝聾作啞,視而不見,且被「偷吃」得越多越高興。
罵中秋
在廣西壯族地區,有一個非常怪的中秋習俗,叫做「罵中秋」。相傳古代有位美麗的姑娘,不喜歡虛假的甜言蜜語,有個青年人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愛上並嫁給了他。從此,當地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人發罵的風俗。當地風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
偷菜求郎
中秋之夜,在臺灣流傳著一種有趣的「偷菜求郎」習俗。中秋之夜,姑娘們踏著月光,往別人家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摘到後便預示其能遇到如意郎君。
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偷瓜送子
貴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習俗。要是誰家不生小孩,村裡好心的小夥便在中秋這天趁著明亮的月光,來到地裡,偷摘一個大冬瓜,刻畫出小孩的模 樣,再把準備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籃裝好後敲鑼打鼓抬到這戶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後,將瓜放在床上與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將冬瓜煮熟進食,要是以後懷了孕,受瓜人得好好感謝這群小夥。
聽香
聽香是古代流傳在臺灣地區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後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 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兇。例如卜佔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燒鬥香
江蘇省中秋夜要燒鬥香。香鬥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景色。也有香鬥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則習慣以桂花蜜酒佐食。
燒塔
中秋夜燒塔在江西吉安地區很盛行。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 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 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拋帕招親
在我國福建一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一般是於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將一些 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夥在交還手帕時,若「嫦娥」喜歡,則可交友往來, 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結良緣。
搶瓜
浙江省山區流行「搶瓜」習俗。青年和孩子們分別在白天或晚上舉行搶瓜比賽,看誰最先搶到瓜。勝者,意味幸福吉祥,還可得到獎勵。
其實不管什麼時代什麼地區什麼民族,
各種習俗都是對中秋懷著美好的冀願~
大家都在同一輪明月下思念著自己想念的人,
給予他們最美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