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點復興提出者,推動者!
文:楊老邪
前言:觀光工廠,我們初顯端倪的產業升級機會
1、大趨勢:旅遊爆發,體驗型經濟到來
2、政策利好
3、區域市場品牌高地搶佔
4、終端門店賦能
5、迎接新零售——「電商落地」
6、對接政府資源的敲門磚
7、傳統工廠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盤點適合大陸的
六種觀光工廠模式
第一種模式:旅遊觀光/工業旅遊觀光模式
在旅遊市場發育成熟的地區,找好定位切分旅遊這塊大蛋糕,整合旅行社和政府資源,形成主題鮮明的地方特色,實現傳統工廠的轉型升級。
寧夏百瑞源的「中國枸杞館」。運營三年,在寧夏枸杞這個非常散且傳統的產業中迅速崛起,線上線下一併發力,銷售額突破兩億元,成為枸杞這個產業的第一品牌。
中國枸杞館↑
福建泉州的 「七匹狼中國男裝博物館」運營四年,也很好的形成了盈利。網際網路衝擊如此嚴重的服裝行業,工廠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成為傳統工廠轉型的「晉江模式」!
七匹狼中國男裝博物館↑
寧夏麥爾樂食品的「寧夏枸杞食品文化館」,橫跨烘焙、枸杞、旅遊,三大產業的跨界新物種。自2016年初開始歷經38個月的建設,即將開館。
後面文章將解析千和做的這個案子。
第二種模式:複合模式
因當地旅遊市場相對成熟,尤其是假日小經濟發達的江浙滬地區。當地政府有政策引導,官員有政績需求。
這樣一個中國特色的模式應運而生——複合模式:
旅遊觀光購物+假日小經濟+餅店賦能+政策對接的四位一體的模式。
千和團隊2018年案例:
舟山瑪祖卡蛋糕奇幻樂園↑
舟山觀音餅民俗文化體驗館↑
第三種模式:單一主題模式
這個模式的要點是不要求「大而全」,聚焦一個細分的單一主題,集中所有資源進行塑造。在全國範圍內具有影響力。
錦貴樓餅模博物館↑
這個館是2013年千和團隊在做錦貴樓餅店項目的時候提議的。當時只有400多平米,但是薛總非常智慧,他把目光焦點放在「餅模」這個單一主題上。經過四年的努力,2017年底餅模博物館開業。到去年為止,薛總共搜集了近5000個餅模。是大陸搜集餅模數量第二的博物館。南寧市政府給予極大的資源邀請薛總在南寧也開了一家。
這個模式具有投資小,場地適中,文化主題強,社會影響力大等一系列優點。
非常適合普及。
第四種模式:新零售模式
這種模式是標準的「平臺模式」把觀光工廠的一部分開闢成「共享空間」,在銷售與推廣方面,引入電商這個最適合中國目前國情的模式。這樣可以立刻形成市場的介入和品牌的推廣,減輕企業很多的壓力。
閩南古早味與喜事文化館↑
範例:由千和團隊負責空間設計的泉州來旺良品堂正在建的「閩南古早味與喜事文化館」。
第五種模式:超級工廠店1+4模式
體驗型經濟已經成為商業的主流,並且影響著各行各業。讓工廠本身能銷售,自帶粉絲、自帶流量,不但解決生產問題,更集休閒體驗、銷售、品牌賦能和傳播為一體的模式。
上海星巴克烘焙體驗館↑
深圳超級烘焙工坊↑
第六種模式:單純DIY模式
在城市人口,尤其是小學和幼兒園數量足夠的城市,有一定餅店規模的老闆可以參考投資這樣模式的觀光工廠。這也是個比較切合實際的定位選擇。
元祖啟蒙樂園↑
御品軒蛋糕樂園↑
範例:御品軒蛋糕樂園、元祖啟蒙樂園就做得很好,聚焦生日蛋糕不貪大而全。專注DIY這一細分項目,把所有的精力和資源導入到生日蛋糕這個主項上,不但讓觀光工廠得以盈利,而且給門店的生日蛋糕銷售有很大的助力。
這六個模式我們已經迭代,引入新零售和網際網路的力量進來可以很好的實現品牌的快速增長。
麥爾樂觀光工廠
案例解析
1、 項目背景
寧夏銀川是北方著名的文化旅遊城市,被譽為塞上明珠、塞外江南,其秀美的河套風景,神秘的民族風情吸引著眾多外來遊客。在寧夏中寧,是北枸杞最好的產區,據本草綱目記載「枸杞子甘平而潤,性滋補……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乃平補之藥。」
寧夏麥爾樂作為當地烘焙行業的領導品牌,委託千和品牌,為其結合自身品牌優勢與枸杞產品勢能,量身打造寧夏枸杞食品文化館,以觀光工廠模式切入寧夏旅遊市場,將枸杞打造成麥爾樂的一張名片,一個超級符號,實現旅遊伴手禮產品的區域市場突圍和麥爾樂品牌勢能的全面升級。
命題:利用高勢能產品,量身打造枸杞食品文化館,開發枸杞旅遊產品,並使之為麥爾樂品牌持續賦能。
2、室內一樓
大廳↑
售賣區↑
餐飲休閒區↑
3、室內二樓
文化區↑
DIY教室↑
古街↑
地理環境↑
4、室內三樓
會議室↑
企業歷程↑
5、室外部分
6、IP
7、插畫
8、標誌
9、包裝
千和觀光工廠
集成系統
1、觀光工廠集成系統
2、區域集成系統
3、文創集成系統
4、觀光工廠7大誤區
【楊老邪的腦電波】
為什麼說我們必須在臺灣觀光工廠基礎上創新迭代?
需要肯定的是,臺灣觀光工廠領行業之先河,為我們進行了拓荒實驗。
臺灣觀光工廠多年積累的管理體系與服務系統是我們所要學習的,臺灣旅遊業已經發展到商業高度競爭的階段,吸取他們的營銷和管理經驗,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但是,臺灣觀光工廠的定位、文創、模式以及新零售的應用等,還需要我們進行迭代!
臺灣的商業環境跟我們不同
臺灣的產業生態與大陸很不一樣,臺灣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吸引了大陸每年400萬的陸客,連同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的總計1000萬人的高端遊客。尤其是大陸遊客在臺灣駐留時間平均達5天,消費人均12000人民幣,臺灣的產業環境決定了他們的業態和企業生存策略。
必須因地制宜,尋找我們的機會
反觀大陸的產業環境完全不一樣,大陸旅遊資源眾多,景點分散,遊客平均駐留時間很短,單人消費平均只有1000元,所以單憑旅遊盈利,機械的照搬臺灣模式在大陸可能要吃大虧!
另外,大陸特殊的地方政府功能和資源配置能力比臺灣強很多,合理利用政策和政府資源,這是我們大陸老闆更多的福利。
臺灣的文創和電商遠遠落後大陸
大陸的網絡應用是世界最好的,電子商務、網際網路推廣,這個優勢是臺灣沒有的。
大陸近十年文創的發展非常迅速,對於文化的挖掘創新遠遠超越臺灣。而且大陸各個省的文化差異很大,甚至每個省文化差異也有區別。臺灣出生的這一代不可能了解,也很難理解。
最後一點,臺灣人對大陸總是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這個大家都懂的……。
千和團隊2018年就從臺灣團隊接手了舟山觀音餅和瑪祖卡兩個觀光工廠的項目。在此之前,臺灣團隊執行了18個月,最終搞不動了。甲方說的很清楚:「他們高高在上,老是認為我們不懂,自己也不做調研和項目研究,沒有詳細的計劃和穩定的組織,一年半了場館都建設了一半了,效果圖不完整,施工圖都沒有,連個像樣的報告都提交不了!所以不能讓他們做了!」
大陸畢竟人才基礎龐大,市場又大,在這汪洋大海中競爭出來的文創團隊,已經非常具備實力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