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日語的同學們都知道,在日語中存在著大量的漢字,就算一點日語也不會的人,去日本旅遊也沒有多大的問題。日本街頭的各種指示牌、宣傳冊上的漢字,就算是日語小白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實際上日本曾在1866年提出過廢止漢字,但是卻無法實行。畢竟漢字在他們語言系統裡已經根深蒂固了。
漢字在日本沿用至今,在「常用漢字表」中,目前收錄了2136個字。不過日語中的漢字和咱們中國的漢字還是有區別的。日本人甚至還仿照中國漢字的結構,自己仿造了一部分「和製漢字」——和字(わじ)。
大家在閱讀日文書籍時,會見到一些連中國人都不認識的「漢字」,這些文字就是「和字」了。
不知道小葉子們是否讀過日本推理小說作家綾辻行人的作品呢?這位作家名字中的「辻」字,漢語讀作shí,日語讀作「つじ」,就屬於「和字」。不過現在「辻」字也被收錄到《現代漢語字典》中了,意為十字路口。
「和字」在日語中也被稱為「國字」,它們有些是日本的自造字,有些是和中國古字同形不同意,有些是中國漢字的略寫,但是他們也都有對應的漢語讀音或擬音。
下面小編就考一考大家,看這些日語裡常見的「和製漢字」,你們都認識嗎?
桜(さくら),漢字讀作yīng
這個字大家肯定比較熟悉,在動漫和日語歌曲中經常出現。
「桜」字在「櫻」字的基礎上簡化過來的,是櫻花、櫻樹的意思。
榊(さかき),漢字讀作shén
即是日本地名,同時也是楊桐樹的意思。
在日本神道教中,楊桐樹被視為不可或缺的植物,其枝條可以裝飾神社或節慶場所。
峠(とうげ),漢字讀作qiǎ
是山頂、頂點的意思。原本是中國古字,同「卡」,現代日本依然使用這個字。
將於2020年上映的日本電影《峠:最後的武士》,名字中就有這個字。
畑(はた),漢字讀作tián
指的是田地、旱地,還有專業領域的意思。這個字就是中日同形字。
在日本人的名字中經常出現這個字,比如日本的動畫大師高畑勳,以及《死亡筆記》的漫畫家小畑健、日本女演員高畑充希、推理日劇《古畑任三郎》的主角等。
凩(こがらし),漢字讀作mù
是寒風的意思。
漫畫《搖曳莊的幽奈小姐》的主人公就叫冬空凩,這名字感覺還蠻好聽的呢。
雫(しずく),漢字讀作nǎ/xià
是水滴的意思。
這個字和中文的「霞」雖然類似,但不是霞的異體字。
日本女性的名字中經常出現「雫」這個字。比如動漫《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中的角色北山雫。
枠(わく),漢字讀作huà
在日語裡是限制,範圍,框架的意思。
在中文漢字裡是與「樺」同意。
杣(そま),漢字讀作mián
在日語裡指樹木、伐木的人、伐木場。
在漢語裡是屋簷板的意思。
這個是中日同形字,雖然和漢字「杣」同形,但是字義相差甚遠。
躾(しつけ),漢字讀作měi
指的就是人的教養和修養。同時在日語中還有縫線,繃線的意思。
看字面意思就是「身+美」,是日本在確立了「武家文化」之後創造的漢字。
凪(なぎ),漢字讀作zhǐ
是風平浪靜的意思,可以看做是「風+止」的組合。
在日語中,這個字可以組成很有意境的詞語,比如朝凪、夕凪等。記得有首歌曲的名字就叫作《夕凪》。
此外,同學們在學習日語的時候,還會見到了這樣的漢字:它們雖然和我們的漢字相似,但是字形、筆畫上卻略有不同。
這是因為從前日本用的漢字都是繁體字,後來日本人在繁體字的基礎上簡化了。於是就與我們的簡體字有所不同了。
舉個例子,日語中的「學習」寫作「勉強」,大家注意一下就會發現,與中文裡的「勉強」是有所差別的。這樣的漢字還有歩(步)、悪(惡)、仏(佛)、価(價)、労(勞)、戻(戾)、囲(圍)、塩(鹽)、応(應)、営(營)等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降低了我們學習日語的難度,但是同學們也一定要注意區分這些與中文不同的「和製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