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之「七善真言」,你的人生走到哪一步了?

2020-12-18 左岸方言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1/4的《道德經》就可以讓你體悟人生的真諦,感受生命的美好。

老子幾千年前在函谷關寫下《道德經》的時候,應該沒有想過,他的思想穿越了千年,在21世紀的今天,還能感染那麼多的讀者。

有人說《道德經》是對自我的修身養性,也有人說是對人生與命運的終極關懷。但是無論別人說什麼,只有當你真正體會到其中奧妙的時候,你才能夠真切地了解老子內心的悲憫與溫情,從而以新的目光觀察世界。

老子非常喜歡水,這和西方著名的哲學家泰勒斯說的「世界的本原是水「」,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老子並沒有說是水形成的世界,而是說這個世界是由「道「」形成的,縱觀《道德經》全篇,你會發現老子對水的讚賞已經上升到了「道」的層次。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其近於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其爭長短,他總是能夠停留在眾人都不願意去的低洼之地,所以說水的這種品德,最接近於道。老子由水的品質,引申出了人生的「七善」。可以說,對應了一個人不同的階段。

首先是居善地。居善地不是坐擁豪宅,也不是住在風水寶地,老子對世俗的金銀錢財,可以說是不屑一顧的。他的「居善地」,指的是和水一樣,居於卑下的環境,這其中有一點「遮蔽鋒芒」的味道,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放低姿態,是人生第一善。

第二是心善淵。「淵」是沉靜而深遠的意思,心善淵就是心胸要保持沉靜,並且深遠博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人的胸懷,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一個人能夠達到怎樣的人生高度?當然,這個「淵」是表面沉靜,內心波濤洶湧,不能是一潭死水的深淵,它需要有暗流湧動的力量。

第三是與善仁。與善人非常容易理解,他的意思是要樂於助人,待人真誠,這一點與儒家思想倒是十分相近。從自我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與人交流。交流方式決定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怎樣的世界。第四是言善信,信守諾言是我們的處世之道,如果連最基本的誠信都沒有的話,那麼一個人將無法在世界,無法在社會立足,不講信用的人,必然會寸步難行。現在支付寶,就是根據個人信用建立的體系。馬雲看完《道德經》後,說古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對現代人的心理了如指掌了。

第五是政善治,為政要善於治理,當我們「在其位」的時候,說明我們已經得到了一部分社會的認可,我們應該用我們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操守,來有效地為這個社會做貢獻。第六是事善能。辦事善於發揮所長,無論一個人有什麼理想,都要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高效地處理一件事,是一個人終身都要學習的事情。

第七是動善時。人生的機遇能有幾次,有人說有七次之多,但是無論幾次,都需要我們把握時機。現實點說,一個人跨越原來的階級靠的就是這為數不多的機會。行動要把握時機,是最考驗一個人智慧的,不是說要讓你拼命爭奪更好的資源,而是你是否希望體驗不一樣的更高層的人生。「七善」之後,老子又提出核心觀念「夫唯不爭,故無尤」。

有人說,人不都是往高處走的嗎?「不爭」怎麼走?其實兩者不矛盾。

老子眼裡的水是柔的,不是柔弱的柔,而是指水的姿態變化無窮,此水錶現了所謂的大道無形。只有當你能夠在這個社會中以各種各樣的姿態呈現自我,表達自我的時候,才是真的達到「自然」的高度。

上善若水。抽刀斷水,水毫髮無損,以壩攔水,水愈積愈深,在天為雨雪雲霧,在地為江河湖海。這就是水之至善。

《道德經》的水之七善,你又走到了哪一步?

相關焦點

  • 做人行事守「七善」養「九氣」上善若水無所不成
    道家老子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更是用「水德」貫穿始終,並將水看作是道的象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一部《道德經》,流傳世間兩千多年,影響了中外古今數不盡的人的思想和人生,造就了一代代英明的君主和許許多多人的雄才大略。「上善若水」語出老子的《道德經》,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 人生要得至高境,須從五字真言中自省,受益無窮!老子道德經45
    人生要得至高境,須要從五種人格形態入手,它們所蘊含的五字真言,即空、靈、正、清、靜。若能常常觀照自省,將會受益無窮。道德經46道德經42道德經47道德經41
  • 《道德經》5大天機,人生5大禁忌
    《道德經》一書,暗含五大天機,指明人生五種禁忌。第一忌:積怨《道德經》裡講:「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怨恨可以化解,怨氣卻無法消散。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總有人勸你: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卻很少有人告訴你:怨氣積小成大,很有可能傷身!看輕你的人,教會你成長;背叛你的人,教會你堅強。
  • 讀懂它就懂了這「七善」
    讀懂它就懂了這「七善」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但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可能很多人之前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有時候就是順口一說,根本沒有深究這個成語背後的深厚韻味,但我國的文化經過了千百年來的孕育,非常的豐富多彩,有時候不學,可能過後就忘了,這一點我們應該做到一絲不苟,精益求精。
  • 上善若水,水有「七善」,悟透便是人生贏家!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居處,居住的「居」的意思就是你把自己的位置放在哪。「地」是低的意思。這種特別擅長把自己位置放低的品性,老子稱讚他。表面上老子講的是水,實際上老子講的是悟道的領導者,這種領導者居善地,善於把自己放低。二善——心善淵什麼是「心善淵」?也就是說,心要像深潭一樣清澈平靜,不受外界環境所擾。
  • 探秘老子《道德經》5:總有一句真言,讓你頓悟人生或熱淚盈眶!
    我堅信,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裡,都留著或多或少的《道德經》血液,只是你沒有感覺到而已。什麼是無為,什麼是不爭,什麼是上善若水,什麼是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什麼是知雄守雌,什麼是虛勝實,柔勝剛?什麼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什麼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什麼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能悟出《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的人,商以致富,名成天下!
    老子的思想和《道德經》的經典,傳播的力量可以跨越東西方的文化鴻溝,在世界範圍內甚至可以平衡種族差異,其根本原因在於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揭示人類本源之道的聖籍。但是真正能讀懂《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這五字真言的人,歷史上也沒幾人。
  • 如何正確解讀《道德經》之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 易性。全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之人取法於水,居住要安於卑下,存心要深沉,施予要厚道,言語要真誠,為政要清平,辦事要圓通,行動要合時宜。正因為他與物無爭,所以不招致怨尤。本章老子名之為『』易性『』,『』易『』者『』變易『』也,意為眾人之性惡卑溼垢濁,而水獨靜流居之;上善之人法水之善利萬物而不爭,與眾人之性不同。
  • 《道德經》:人生如棋局,別讓無知毀了你,讀後醍醐灌頂
    當你人生得意的時候,就要想想是不是上天故意給你留下的一個禍患根源。而這是你更應該注意。在《道德經》之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人所期望的盈滿和富貴,其實都不能長久的相守,過度的驕縱也會自取滅亡,這就是「滿招損」的道理。
  • 《道德經》:做人要學會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闊天空
    《道德經》二十二章有載: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是老子根據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原理所提出的變通的方法論,意思是:委曲才能保全,屈就才能伸展,低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生新,大取才能多得,貪多便舍迷惑。
  • 《道德經》揭示人生成功的秘密!
    所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後還落到人人都不願去、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這種品質在《道德經》裡也叫「柔弱」,即永遠把自己個人的私慾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地方。《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寫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意為:「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
  • 《道德經》:十句人生箴言,說盡人生至理
    ——《道德經》 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當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順利、不如意,甚至慘重的打擊時,請千萬相信時間能夠稀釋這一切,挫敗和低谷終將過去。 風雨後的天空更加美麗,彩虹也會出現。
  • 《道德經》全篇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知曉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道德經》中,最精髓的有6句話,字數不多,讀懂參透,得人生智慧,養大格局,好運自然來!
  • 人生要做加法,更要做減法,減到極致就是通達!老子道德經48
    道德經44人生要得至高境,須從五字真言中自省,受益無窮!老子道德經45道德經46道德經47
  • 《道德經》人生沒有永恆的長盛不衰,唯有居安思危,方能有備無患
    今天繼續為大家帶來《道德經》中第三十章的解讀。人生在世成功都是自己辛苦打拼回來的,所以應該更加珍惜。很多人成功之後就跟之前大相逕庭,開始變得聲色犬馬,貪圖享樂,最終很可能因為物壯則老,而使辛苦建立起來的基業毀於一旦。《道德經》人生沒有永恆的長盛不衰,唯有居安思危,方能有備無患。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道德經》就高在一個「水」字,這6條處世之道,讓你少走彎路
    只要你學會水的處世之道,順應社會發展,自然可以得到達到,實現人生順風順水。縱觀歷史,哪一位成功人士不是擁有像水一樣的處世哲學。就像功夫巨星李小龍說的一個好的武術家就像水一樣。為什麼?因為水是無形的。但正因為它喜歡處下,故而能夠成就江海之廣。所以下,對於水來說就是善地。《道德經》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對於聖人來說,下,同樣也是善地。可以聚萬民,可以攏人心,因此「大國者下流」。
  • --《道德經》雜說之一
    上善若水,婦孺皆知;水有七善,初看《道德經》有點莫名其妙,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百思不得其解,看完蘇轍的批註,才恍然大悟。蘇轍對老子所講的水所具備的這「七善」進行了很好的闡釋:居善地——「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水往低處流,水從不違背這個原則,水之避高趨下是一種善於擇地的表現。這一點與「處眾人之所惡」的涵義是大略相同的,是告誡人們,應當善于謙卑,而不汲汲於高處。
  • 上善若水:細讀《道德經》第八章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裡講個人理解。因為千百年能人異士無數,對《道德經》這本可以稱得上中華文化之源的奇書也是解讀無數,所以這裡的解釋只代表個人看法。「上善若水」,如今已經是個成語,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當然,現在大眾的理解把「善」理解為「善良」,把整句話理解為「最好的善良像水一樣潤物無聲,不求回報」。
  • 《道德經》:讓自己人生變困難的,就是永遠學不會「舍」與「得」
    記得之前電視節目上有一則廣告給了我深深的印象:「智慧人生,品味捨得。」初次看見這則廣告,感覺沒有什麼新奇之處,還是籠統的「智慧」、「人生」等很大的層次,像是專門給成年人的毒雞湯一樣,看上去感覺非常有道理,但是細細品味感覺食之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