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磨坊的舞會》
《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像》
《63歲時著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
《門閂》
《三個肖像的構圖》
《鞦韆》
《木匠聖約瑟》
《讀信》
《油畫》
《鬥牛士》
五大法國博物館,十幅名作,八位大師,保險金額達3.8億歐元,這一超豪華的展出陣容空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日,「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在國博開幕。羅浮宮、奧賽博物館、凡爾賽宮和特裡亞農宮博物館、畢卡索博物館以及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五大博物館首度聯手在法國以外舉行展覽,拿出的十大名作中有不少為各自的鎮館之寶,不僅包括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和《鞦韆》,也有畢卡索的《讀信》和《鬥牛士》。
法國博物館聯合會主席讓-保羅·克呂澤爾和法方策展人塞西爾·麥頌奈芙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稱,此展籌備時間很短,但其還是盡力挑選出法國藝術巨作。儘管展品只有十幅,但每件作品都代表著一個時代,或是對法國文化來說具有標誌意義的一個流派,進而勾勒出一部縮略的法國藝術史。
4個月時間籌備一場大展
2014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在此契機下,兩國政府準備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主席讓-保羅·克呂澤爾告訴記者,藝術很自然成為慶祝主題,而去年底兩國政府決定舉辦「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由此,法國博物館聯合會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有了此番聯手之作。
不過雙方要克服的困難也不小。讓-保羅·克呂澤爾稱首要的問題就是籌備時間很緊張,「只有4個月左右的時間。」在這麼短時間裡,法國博物館聯合會聯合羅浮宮、奧賽博物館、凡爾賽宮和特裡亞農宮博物館、畢卡索博物館以及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五大博物館挑選此次來華展品。讓-保羅·克呂澤爾解釋,法國各大博物館出借展品尤其是巨作往往需要花費很久的時間去協調,在4個月內出借較多的博物館名作幾乎是不可能的,為此最後數量定在10幅,平均每家博物館出借兩幅左右的名作。
觀眾能「親臨」五大博物館
據介紹,此次參展的十件作品均為首次來華展出,不僅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標誌性潮流運動和風格特色,還具有深刻的藝術故事性。讓-保羅·克呂澤爾表示,除了展品外,法方也希望能再現每個博物館的歷史氛圍,「法國的博物館最初並非為了展覽而建,而是城堡、火車站。這些地方往往是現實生活所需,是法國歷史所在。」
為此,此次布展過程中,主辦方將展廳劃分成5個展區,每個展區便是一座獨立的博物館。觀眾從展廳入口的右手邊開始參觀便步入了羅浮宮。巨大的羅浮宮背景圖以及一段視頻簡介,令觀眾猶如親臨現場,隨後觀眾更是能通過羅浮宮館藏的讓·克魯埃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像》、喬治·德·拉·圖爾的《木匠聖約瑟》等三幅作品體會這座世界級博物館的魅力。事實上,法方在一些小細節上也是盡力還原,類似畫作的標籤也力求與羅浮宮內相同。
■ 遺珠之憾
由於種種原因也限制了其出境。記者了解此前曾有動議希望能在此次展覽亮相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的《自由引導人民》。對此,讓-保羅·克呂澤爾告訴記者,這幅作品在中國具有較高知名度,但1999年,該作被送往日本展出後受到毀損;去年2月在法國展覽時又遭到一名女性在畫的下方塗鴉,為此法國方面認為這幅畫作已經相當脆弱,不適宜出借。
■ 展訊
名館·名家·名作
——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
時間:即日至6月15日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作品挑選標準
藝術家有名
具體到這十幅作品的挑選上,法方策展人塞西爾·麥頌奈芙告訴記者,首要標準是藝術家在中國很有名,類似畢卡索、雷諾瓦等。同時,有些藝術家儘管沒有畢卡索在中國那麼耳熟能詳,「但他們在法國也是很有名的藝術家。」由此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等標準之下,此次展覽選出了讓·克魯埃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像》、喬治·德·拉·圖爾的《木匠聖約瑟》、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和《鞦韆》、亞森特·裡戈的《63歲時著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畢卡索的《讀信》和《鬥牛士》、費爾南·萊熱的《三個肖像的構圖》等十幅作品。
具普世意義
當然在法方策展人看來,更為重要的標準還在於這些作品本身具有普世意義,表達人類共通的親情之愛、男女之愛、友誼等。為此,雖然僅僅只有十幅作品,卻可以劃分成「藝術與權力」、「愛與誘惑」、「人物形象與現代」、「影與光」四個部分,並完整講述了「一個關於法國的故事」和「一個關於藝術的故事」。
《煎餅磨坊的舞會》 奧古斯特·雷諾瓦1876年,131cm×175cm
雷諾瓦、莫奈和畢沙羅等畫家的筆下誕生了「印象派」。這個新興的藝術流派出現在19世紀後葉的法國。這些作品大多在露天的場景中繪製而成,色彩明亮。與法國社會一樣,19世紀末的首都巴黎也經歷了改頭換面的巨大變化。就像許多畫作中所描繪的那樣,商店、夜總會和咖啡廳成為新的娛樂場所。這一時期,很多畫家都選擇落戶到蒙馬特——巴黎市區北面的高地。這裡充滿了濃鬱的鄉村氣息,畫家們則聚集在蒙馬特的小巷子裡和老宅中。藝術家、工人、朋友和遊人喜歡聚在可以舉行露天舞會的小咖啡館。雷諾瓦樂於描繪生活中的喜悅和歡愉,常常被舞會中富於青春活力的舞者激發無限的創作靈感。
《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像》 讓·克魯埃 約1530年,96cm×74cm
自15世紀開始,肖像畫開始在西方盛行。在讓·克魯埃創作的這幅作品中便可見一斑。歷史上的弗朗索瓦一世是一位慷慨的贊助者,非常支持藝術家及藝術事業。畫中,藝術家借寬闊的肩膀、寶劍、聖米歇爾騎士團領袖勳銜項鍊以及金絲繡成的衣料,突出了法蘭西國王權傾天下的威嚴儀態。
《63歲時著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 亞森特·裡戈 1702年,276cm×194cm
在路易十四統治期間,凡爾賽成為法國的首都,而他的城堡凡爾賽宮,則是歐洲重要的藝術中心。路易十四在63歲時想送一幅自己的肖像畫給他的孫子,即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於是,他向畫家亞森特·裡戈定製了畫作,並非常滿意,因此又要求繪製了第二幅肖像畫放置在自己的城堡中。這兩幅肖像畫都留在了凡爾賽宮,這裡展示的是第二幅。
《門閂》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 約1777年,73cm×93cm
這幅作品描繪了男女間的禁忌之愛。油畫的精妙之處在於其構圖,畫面被一條虛構的對角線貫穿,並將蘋果與門閂聯繫在同一條線上。在西方世界中,蘋果象徵原罪,而門閂則扼殺一切逃出的可能。
《三個肖像的構圖》 費爾南·萊熱1932年,128cm×230cm
費爾南·萊熱對於幾何形狀、機械及日常物品更感興趣。這件作品開啟了他創作生涯中的新篇章。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對立的:生命與靜物的對立,黃色背景和黑白人物的對立,以及一維空間背景和飽滿輪廓的對立。
《鞦韆》 奧古斯特·雷諾瓦 1876年,92cm×73cm
該作中,雷諾瓦捕捉到了一天中的某個特殊時刻:陽光透過樹枝灑落下來,斑斑駁駁。畫家遵循自己的感受選擇色彩,粉色的陽光和藍紫色的陰影,就連年輕姑娘的白裙子也是由多種顏色的小筆觸快速點染而成的。這正是「印象派」的典型風格。
《木匠聖約瑟》喬治·德·拉·圖爾 1642年,137cm×102cm
此幅油畫描繪的是一位借著兒子手中的燭光在夜間做活的木匠。這位木匠的身份為約瑟,即基督教中耶穌的養父,他與幼年耶穌的眼神交流是整幅畫作的核心。正在加工的木頭則是耶穌受難時十字架的暗喻。
《讀信》 巴勃羅·畢卡索 1921年,184cm×105cm
畢卡索是立體主義運動的先鋒,然而在一戰後,他的人物畫風回歸傳統。這幅畫描繪的是兩個男人在石頭上並肩而坐。很多人認為畫中描繪的是畢卡索和法國作家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油畫》 皮埃爾·蘇拉熱 1956年,195cm×130cm
這位法國畫家是抽象藝術領域的關鍵人物。他擅長在作品中運用黑色。這件作品由許多橫豎交叉的黑色條紋組成,雖說是用畫筆描繪黑色,卻有著雕刻黑色的效果。
《鬥牛士》 巴勃羅·畢卡索 1970年,114cm×145.5cm
作品中的鬥牛士完全被扭曲變形:兩隻眼睛疊在一起,白色色塊上的兩個黑點是鼻子,嘴是側面輪廓,右臉上的橙色發網是鬥牛士戴在頭髮上的飾物。畢卡索根據自己的情感將作品中人物的身體和臉進行分解重構。
圖註:畫作所藏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羅浮宮博物館、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凡爾賽宮和特裡亞農宮博物館、畢卡索博物館
C06-C07版採寫/新京報記者李健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