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2020-12-25 哲學社

以下問題很繞腦,不建議不愛動腦筋的人閱讀。

#哲學#

中國人如果不革新自己的傳統觀念,是沒有辦法真正走進「哲學世界」。很多人都會去追問: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第一個問題勉強可以看作是「外行問路」,但是第二個問題卻是一種很荒唐的問法。

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並非都是為了實現某些價值而存在的,尤其是對於人的主觀價值判斷。而「有沒有用」?以及「有什麼用」?這都是很顯然的價值判斷。它背後都隱藏著一個「主體」,即「對誰有用」?或者是「對誰產生什麼作用」?

如果從邏輯上可以察覺到這個「主體」的存在,那麼自然就可以認識到這個問題的荒謬之處了。如果你問的是,學哲學對你自己有什麼?那我哪裡知道,每個人的訴求都是不一樣的。對我個人的意義,恐怕也不能對等對你個人的意義吧?

那麼「哲學」有沒有一個普遍性的價值?一個普遍性的作用?即放大「主體對象」,有個體換成集體,討論哲學對人類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只怕也是不合理的,時至今日,有沒有在「哲學「定義上,達成共識還是個大問題。不了解究竟什麼是哲學?又如何談及哲學的普遍意義呢?

關於「哲學」的定義有很多,這是哲學家們比較愛幹事的事情之一。並不是說他們自己喜歡重新定義概念,而是他們在著書立說的時候,要告訴一下讀者,他們是在什麼範圍內討論「哲學」這個概念。如果讀者粗心大意不在意這個問題的話,很容易讀書都迷糊了,都是「哲學」為什麼這個人講的跟那個人講的不一樣?這是因為他們採取的自己下定義的方法,來規定了自己所談的哲學,只是這層意思,而不涉及另外一個人所講的那層意思。

柏拉圖說:「thauma」(驚奇)是哲學家的標誌,它是哲學的開端。這個詞可以對標漢語的「好奇心」,對一切自然未知充滿詫異,充滿好奇心,然後去探索它們,哲學便由此展開。而在哲學意義問題上,柏拉圖認為「哲學就是聯繫死亡」,它把死亡問題作為哲學意義的歸屬。

亞里斯多德說: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這是接著柏拉圖的觀點繼續闡述,從身邊事情到宇宙太空,一個有驚奇心的人,會自然地產生困惑,進一步覺得自己的無知,從而產生哲學。他進一步提出哲學產生是三個必要條件:其一,驚異;其二,閒暇;其三,自由。

黑格爾則說: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人生許多事情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是未知的,而哲學需要追求的是確定性,是一種「絕對」,或者或是「萬古常在」,或者說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總之,哲學的對象,是絕對的化身。

羅素說:哲學是介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學問。他把追求「絕對」的事情交給了科學,而把面對不確定性的問題留給了哲學。一種科學無法確定,又不能依賴於神學權威,只能付諸理性。這就是把「哲學」放在科學和神學之間的意義。

諾瓦利斯說: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如果說羅素是討論三者分離,那麼諾瓦利斯則主張三者作用的合一。哲學跟科學的合一,即用哲學來指導科學理論的發展。哲學跟神學的合一,即用哲學來作為精神家園的歸宿。哲學既要發揮科學的作用,又要發揮神學的作用。

如上都是外國哲學家對「哲學」的見解,另外中國哲學史開山立派的兩位大師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胡適說:「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馮友蘭說:「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地反思思想」。我們很容易看到,這是相當具有中國風味的解讀:一切哲學,都是人生哲學。

那麼再回去看「哲學又什麼用」問題,是不是覺得更荒唐了?哲學本身都不具備普遍性的定義,每個哲學家,不過是在自己定義下的「哲學範疇」中,討論其概念所包含內容的具體意義。並沒有一個普遍性的「哲學」存在,又怎麼會有「普遍」意義存在?

那麼這個問題的正確問法,只能再改改:具體的某一種哲學,具體有哪些作用?這下就好辦多了,比如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的定義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那麼其定義下的哲學作用就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工具。

這就完了嗎?我們似乎還沒追溯到哲學發源地。哲學的希臘文是Φιλοσοφα,英文是Philosophy,是「愛智慧」的意思。然而這種「愛智慧」,跟國人常常談到的「人生智慧」是沒有半點關係的。這也是開篇命題,如果國人不革新自己的傳統觀念,是沒辦法走入哲學世界的。

在古希臘人看來,「智慧」其實就是「知識」的代名詞,「愛知識」大概是不太好聽。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只有「知識」是自由的,這個「知識」,恐怕又不是中國人所理解的那個「知識」。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真理」,不以任何條件為條件,不以任何依據為依據,不管人們知道還是不知道,它總是自由、自在。

這種追求真理的過程,被看作是「愛智慧」。其更深層次的內涵在於「對自由的追求」。而這裡的「自由」,又不是國人理解的言論自由或者是行為自由。只有「自在之物」,才能是「自由」的。而自在之物是自己存在,不以任何事物為前提的。對自在之物的追求,即是對知識的追求,又是對自由的最求,同時還是一種精神的升華。

自由是高尚的,不自由是卑微的。如果一個事物被認為有作用,又價值,有意義。那麼它就是不自由的,它只能受制於那個賦予其價值、作用、意義的「主體」,它就不是自在之物。這麼一個東西,是不值得哲學去追求的,更談不上是「愛智慧」。哲學是一門關乎自由的學問,如果它有什麼用的話,那就不自由了。一個不自由的學問,又如何自由地追求自由呢?

科學簡史:為何要讀科學史?

漫談國學:傳統文化何去何從?

全面史觀:歷史問題的四種分析法

相關焦點

  • 坤鵬論:什麼是荒謬?
    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我們應該追求自己的尊嚴,絕不是求之於空間,而是求之於自己思想的規定。我佔有多少土地都不會有用,由於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併吞沒了我,我猶如一個質點。這句話的兩個關鍵詞分別是:方法的懷疑和白板。坤鵬論先來講講方法的懷疑。還記得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實驗吧?它被稱為方法的懷疑,這是一個著名的哲學專用名詞。也就是以懷疑為方法,而非以懷疑為目的。
  • 一個刁鑽的問題:實用主義哲學到底是有用還是無用?
    大部分沒有了解過哲學的人會認為有哲學無用論的偏見並不奇怪,但是很多從事哲學研究多年的專家教授們也有不少人持哲學無用論的觀點,說哲學是無用之用。那麼一個看似自相矛盾的刁鑽問題就出現了,哲學中的實用主義哲學到底有用還是無用?假如不從實用主義哲學的內涵來看,單從字面看「實用主義哲學到底有用還是無用?」
  • 什麼是語言哲學?這5個問題,語言哲學很關心
    語言哲學更關注語言意義的影響,而不是對意義的詳細描述。語言哲學關心五個基本問題。語言表達具有特定的含義是什麼在什麼條件下,語言表達才有意義表達的含義多少有些含糊不清詞語的字面意義和象徵性用法有什麼區別語言的認知和情感含義之間有區別嗎
  • 我們通常所說的哲學有什麼用?
    哲學有什麼用? 我曾經多次思考過這個問題,但都沒有什麼結論,我自己雖然也了解了很多哲學家的思想,讀過一些哲學原著,但當有人問起來這個問題,我仍然回答不了。曾經在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假如是其它學科,多多少少都會有答案,因為像是物理學、天文學等等都有拿得出手的成果,你問天文學有什麼用,它不能賺錢,然而促進了人們對宇宙和天體的認識,各種具體的學科都有研究對象,也都有成果。唯獨哲學,雖然有這麼多哲學家,然而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嗎?
  • 「哲學」一詞是怎麼來的?所謂的哲學是什麼?這其實並不難理解
    隨著經驗和知識進一步的積累,人們的眼界逐步擴大,認識逐步深入,形成了關於世界的本質、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繫、人類同周圍世界的關係等等問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的觀點。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世界觀,或者叫做宇宙觀。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不過許多人的世界觀往往處在自發的狀態,是由各種零散的甚至互相矛盾的觀念組成的,沒有系統性。
  • 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
    一個人為自己在一百年前不存在而痛哭,我們會認為他是個傻瓜,而一個人為自己在一百年後不存在而痛哭,他同樣是傻瓜。你覺得死很委屈嗎,那麼你想一想,所有的人都會隨你而去的,多麼偉大、多麼富裕的人都要走這同一條路,你有什麼委屈的?
  • 都2020年了,有用的東西太多,哲學有什麼用?
    似乎所有東西都被標上了價碼,學會了這個,你就能得到什麼樣的酬勞、什麼樣的結果,「有用之學」越來越受到重視。那麼哲學有什麼用呢?「無用」的哲學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哲學不能烤麵包!」它綿延了數千年,可以為這片土地投下數裡蔭涼,又怎會無用?同樣的,哲學也是如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能看來是無用的,但在逆境之中卻是無可替代的。「用」有兩種意思,一個是指功利上的,能給我們帶來實際利益的用處,還有一種則是在特殊之時才能顯現出來的。
  • 經院哲學研究的問題是什麼?
    他們已經知道某些基本真理,救世的格局本身是一個盡人皆知的事實,哲學家的任務是加以解釋,使它同其餘的知識聯繫起來,或使它容易理解。中世紀思想家肯定宗教信仰是合理的,理性和信仰一致,神聖的啟示和人類思維沒有矛盾。縱然某些宗教真理超越人類理性,但信仰是知識的另一來源,這種真理還會由信仰保證。在這種情況下,容有各種作法。
  • 演講稿範文:哲學有什麼用(每日觀察0397)
    演講稿範文:哲學有什麼用(每日觀察03文/樊榮強哲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會難倒很多人。我個人的看法是,哲學就是關於宇宙、社會、人生根本問題的學問。那什麼又是根本問題呢?比如我們經常講的「三觀」,也就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就可以說是哲學的範疇。因此,哲學離我們並不遠,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哲學就在我們生活中。看似哲學無用,但它一直都以我們日常行為的底色而存在。與其他知識相比,哲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
  • 在這荒謬的世界,我們都是異鄉人:卡謬的思想旅程(下)
    在這荒謬的世界,我們都是異鄉人:卡謬的思想旅程(下)然而,巴黎的天空不是阿爾及爾的天空。因為實際上,在為了把自己造就成自己願意成為的那種人而可能採取的一切行動之中,沒有一個行動不是同時在創造一個他認為自己應當如此的人的形象。在這一形象或那一形象之間做出選擇的同時,他也就肯定了所選擇形象的價值;因此,我們不會選擇邪惡的……我在創造一種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在鑄模自己時,我鑄造了人」。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用?哲學生的出路在哪裡
    「太深奧,太抽象,太難懂」是哲學專業學生普遍反映哲學難以把握理解的經典概括。現如今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哲學專業,它的出現一度讓許多人充滿疑慮,其中不乏正學習本專業的哲學生。「老師,講講學哲學將來究竟能做什麼吧?」
  • 朱德庸的人生哲學:在荒謬的世界清醒地活著 給快節奏的世界留白
    朱德庸,享譽華語世界的著名漫畫大師,代表作有《雙響炮》《澀女郎》《什麼事都在發生》《關於上班這件事》《大家都有病》《絕對小孩》等。數十年來,他用灰色幽默解讀著人生困境,療愈著時代的淡淡憂傷,卻又一直如孩子般赤誠。在這個荒謬又有趣的世界裡,朱德庸自言「是一個城市行走者,也是一個人性觀察家」。
  • 你了解哲學嗎?這本書中有個輕鬆的故事,帶你了解西方哲學簡史
    到了一定年紀,大概總有那麼一刻會思索人生的意義,誤打誤撞開始了解哲學,其實只要願意解決問題,方法總會有,無論如何,不要放棄努力。書中有兩個世界,一個是蘇菲的世界,她有自己的生活,有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給她上哲學課。
  • 「終極關懷」——人生哲學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盡全力去追逐人人所欣羨的東西,而是先弄清楚:什麼是你一生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東西。「『人生哲學』該討論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它不像「倫理學」、「形上學」或「邏輯學」,有一個普遍為人所接受的明確主題與論述範圍。
  • 我們通常所說的哲學是什麼?
    他的第一句話:「我能夠知道什麼?」第二句:「我應該做什麼?」第三句:「我還應該希望什麼?」這三句話,康德竟用了三本書去進行論述——《純粹理性批判》 、《實踐理性批判》 、《判斷力批判》 。「哲」就是智慧。哲學即智慧學。
  • 加繆:人生就是一連串的荒謬
    不過在病榻上,他開始專注於發展文學和哲學的天賦,並開始向雜誌社投稿。康復後,他便進入阿爾及爾大學攻讀哲學和古典文學專業並加入了法國共產黨,投身於共產主義運動。1937年,加繆開始職業的寫作生涯,並在同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反與正》,在這部抑鬱悲愴的作品中,他提出了「人的孤獨」「死亡伴隨」和「荒謬生存」的觀點,幾乎涵蓋了後來加繆的所有哲學觀點。
  • 生命虛無荒謬,但過程本身就是意義
    就這樣,他重複的、永無止盡的做這件事情。他的生命也在這樣毫無意義的、推動巨石的過程中被消耗殆盡。這個神話故事放到今天來看依然有很強的隱喻意義。生活中,我們總是追求一個一個的結果,好像只有達到目標的那一刻才是有所滿足和快樂的。可是很快,我們又會產生新的目標,去追逐另一個結果。
  •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現在還需要思想嗎?
    用世界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轉化為方法論。如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這是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方法論可分為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探索實現主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是哲學方法論;研究各門具體科學,帶有一定普遍意義,適用於許多有關領域的方法是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某一具體科學,涉及某一具體領域的方法是具體科學方法論。
  • 《想透徹:當代哲學導論》我們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
    —— 一個哲學家更可能從對他或她來說更基礎的問題開始,但這可能對別人來說就遠不是那麼有趣了。一個哲學家的思考更可能發端於追問事物究竟是如何被知道的,而非關於其他人的想法我們能知道些什麼;換言之,從認識論開始,從對知識本質的哲學考察開始。儘管不免會讓人失望,但我認為從這些基本問題開始是有意義的。我描述一個圖景你就明白了。
  • 什麼是量子意識?為什麼哲學上要討論它?
    不管什麼可能是真的,什麼可能是廢話,什麼可能是有用的,什麼可能只是簡單的,我們知道一件事:對事物的量子本質有一種廣泛的、洶湧澎湃的和燃燒著的興趣,這種興趣暗示了我們集體理解中的一種趨勢進化。想像力是歷史的目標。我認為文化是實現我們共同夢想的一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