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溪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天師道第42代天師!

2021-01-11 萌貨說文史

貴溪,江西省轄縣級市,由鷹潭市代管,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遊。

這裡的象山書院亦名「象山精舍」,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其創始人為陸九淵,世人稱其為「象山先生」,其學說與當時「程朱理學」相抗衡,被後人稱為「陸王心學」。因此,象山書院是中國哲學「心學」起源地。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徐九思:

徐九思,字子慎,江西貴溪人,為明朝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五世臣。一生官職不高,但剛正廉潔,愛民如子。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九思年屆四十,初任句容縣(今屬江蘇)知縣。當時官場積弊難清,賄賂橫行,貪風尤盛,欺民的汙吏得到姑息,受害的百姓卻持冤難鳴。

徐貞明:

徐貞明,字孺東,江西貴溪人。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徐貞明中進士,授浙江山陰知縣。萬曆三年(1575年)任工科給事中。徐貞明主張在北方特別是西北興修水利,推行屯田,發展生產,寓兵於農,但並未受到重視,反而因事被貶為太平府(今安徽當塗縣)同知。赴任途中,完成水利專著《潞水客談》。

徐貞明是中國明代萬曆年間倡導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潞水客談》更是被清人評為:」終明代良策,無以逾此「。

彭程萬:

彭程萬,字凌霄,號克亮,貴溪縣金沙鄉流嶺村人。

20歲中秀才,入江西武備學堂。後赴日本振武學堂,再進日本陸地測量部修技所深造。期間入同盟會。回國後任江西測量局三角科科長,兼職於陸軍測繪學堂。辛亥,率測繪學堂與陸軍小學學生於南昌響應革命。吳介璋去職後,即都督位。旋又為九江入衛之馬毓寶所排擠,去職。民元後,任江西民政長,鐵路總監。討袁役起,任前敵總指揮。事敗,轉投廣州國民政府,歷任多職,參與北伐,抗日多役。晚年於故鄉養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江西省人大特邀代表,省政協委員,省參事室參事等職。

吳武陵:

吳武陵,初名侃,貴溪人,系吳面力之子。唐元和二年(807)舉進士,拜翰林學士。元和三年,因得罪權貴李吉甫流放永州,與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相遇,「兩人意氣相投,同遊永州山水」(《新唐書·吳武陵傳》)。元和七年,吳武陵遇赦北還,柳宗元不在赦歸之列。他們在永相聚時間長達四年之久,來往甚密。 吳武陵北歸長安後,曾主持北邊鹽務,太和初(828)入為太學博士。太和中出任韶州刺史,後遭權貴構陷,貶為潘州司戶參軍。

一生坎坷,無異於柳宗元。他復歸長安後,曾向宰相斐度陳述柳宗元的不幸,「西原蠻未平,柳州與賊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舊唐書·吳武陵傳》)。在給工部侍郎孟簡的信中說:「古稱一世三十年,子厚之斥十二年,殆半世矣。霆砰電射,天怒也,不能終朝。聖人在上,安有畢世而怒人臣邪?且程、劉二韓皆已拔拭,或處大州劇職,獨子厚與猿鳥為伍,誠恐霧露所嬰,則柳氏無後矣。」希望將柳宗元從邊地調回,改變境遇。誰知正當事情稍有眉目時,宗元已病逝柳州,成為武陵終生遺憾。

劉亨雲:

劉亨雲,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江西省貴溪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在軍旅生涯中,歷任參謀、連長、營長、團參謀長、副旅長、師長、華東軍區海軍後勤司令部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石家莊高級步校副校長、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方從義:

方從義,元末著名道士畫家,江西貴溪人。字無隅,號方壺、又號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早年入道,師從永嘉人金月巖修道家之學,為龍虎山上清宮正一派道士,金月巖去世後,他離開龍虎山遊歷全國各地,往來於大江南北,至正三年(1343)曾至大都(今北京),結交了不少文人、畫家和達官貴人,名臣危素稱他為「方外之交」,畫家張彥輔曾為之繪《聖井山圖》相贈,在當時很有名氣,由於不喜談論時事,獨好畫,不久即思南歸,但這次北遊使他大開眼界,對他的畫有很大促進。

黃維:

黃維,字悟我,江西貴溪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緬甸反攻等,在淞滬會戰號稱「血肉磨坊」的羅店戰役中表現神勇。曾任國民革命軍第12兵團司令長官,俗稱「黃維兵團」,在淮海戰役中兵敗被俘。1975年,作為最後一批戰犯被赦,後任全國政協委員,致力於國民革命軍軍史研究。

夏潤珍:

夏潤珍,江西省貴溪市文坊鎮嶺西村人。民國21年(1932)擔任嶺西村蘇維埃主席,同年6月加人中國共產黨,9月在閩北紅軍五十八團、閩北獨立師任事務長和黨支部書記。

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每當戰鬥的緊急關頭,總是突圍在前,掩護在後,得到幹部、戰士的愛戴和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夏潤珍在貴溪任縣委書記。他仍保持戰爭年代的艱苦作風,經常深入基層,密切聯繫群眾,嚴於律已,廉潔奉公。

張正常:

張正常,江西貴溪縣(今貴溪市)人,元末明初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師。張嗣成長子,敕建大真人府,撰有《天師世家》一卷。

天師道經過宋元的發展,到明代已極為興盛,上自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下迄五十代真君張國祥以至明亡,歷代天師皆救授為正一教主大真人,領道教事。

當然,貴溪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貴溪歷史名人呢?

相關焦點

  • 軒轅劍龍舞雲山天師道背景介紹 天師道怎麼樣
    《軒轅劍龍舞雲山》中,天師道是一個職業,那麼天師道的來歷是什麼?厲害嗎?看下《軒轅劍龍舞雲山》天師道背景介紹。
  • 遍訪福地洞天的天師 | 第二十二代天師張善
    一天,龍虎山回來一位皮膚黝黑、身材敦實的中年漢子,原來他就是當年出走遍訪洞天福地的張善天師。張善天師回家的消息,霎時間傳遍整個龍虎山,朋好友們前來看望。言談中,人們得知他這三十年裡所經歷的磨難,並得知他得到了多位高道和神仙的指點。張善天師也從大家的口中得知不少老輩的人已不在人世,當年的壯年現在也垂垂老矣,言談間,大家不禁感嘆唏噓!
  • 道教正一天師道派嗣漢天師府
    西晉時,道士陳瑞首先在巴蜀發動起義;原天師道徒李特、李流、李雄、範長生等發動起義,在成都建立成(漢)政權,經六世凡四十七年。漢末晉初,張魯第三子張盛遵父囑遷回江西龍虎山開壇傳籙,是為「龍虎宗」。此後天師道的活動中心遂由巴蜀地區轉移到江南。
  • 解讀龍虎山張天師未解之謎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道教至少傳承5000多年文明。而從東漢張陵在鷹潭龍虎山創立天師道(正一道)以來,道教更是成為傳承中國文化的象徵,龍虎山天師府則成為道教傳播不絕的明證。   時光荏苒。道教祖師張陵也許不曾預料到,他的子孫至今已經綿延60餘代,歷時上千年,卻始終保持著對歷史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 天師家族2000年
    1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在基本平定中原後,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徵漢中,而他的指向,是一位蟄居漢中地區長達二十多年、擁眾五十多萬的天師道教主:張魯。張道陵臨終前,將象徵法器的丹藥、斬邪二劍、玉印等器物傳授給了長子張衡,並囑咐世世代代由張道陵家族的宗親子孫繼承衣缽,創立天師道的張道陵在此後被稱為祖天師,第二代張衡又被稱為嗣天師,張衡一生平平無奇,此後又將道統傳給了第三代、也就是張道陵的孫子張魯。
  • 天師派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想當他的弟子真不是件易事
    都知道張道陵是天師道的創始人,為天師派第一代天師,所以,在道教中被尊為祖天師,子孫世傳其業。張道陵的家庭條件很好,更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後代。相傳,他自幼聰慧,七歲能看《道德經》,這也許就早早的奠定了他日後的從業選擇。
  • 63代「天師」張恩溥,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正一派歷史悠久,由東漢時期的張道陵創建。張道陵創建正一派後自封張天師,自此之後,張天師成為張道陵嫡系後裔的專屬稱呼,並在元朝時期被官方承認,「天師」稱號傳到民國年間一共傳了63代。第63代天師名叫張恩溥,他是民國官方承認的63代天師。因為得到了民國政府承認,所以張恩溥在1949年時選擇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
  • 63代「天師」張恩溥,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文化中,宗教亦佔據一部分地位,其中以佛教和道教的名氣是最高的,而道教則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分裂成了不同的派系,以正一派和全真派最為聞名。從元代開始,官方正式承認了天師稱號,自此之後,張天師成為官方承認的天師。民國時期,蔣介石和第63代天師張恩溥的關係還不錯,那麼在解放戰爭之後,這個張恩溥去了哪裡呢?根據記載,63代「天師」張恩溥在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收藏知識:天師道印章的分類!
    據《龍虎山志》和《留侯天師世家宗譜》記載,「天師道」的印分為三類:一為帝王所賜之印,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賜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正一元壇印」,明成化三年(1467年),賜四十六代天師張元吉「陽平治都功印」;明弘治十年(1499年),賜四十七代天師張原慶「正一嗣教大真人」印章和
  • 虛靖天師丨9歲當掌門,36歲羽化登真的龍虎山第三十代天師
    張繼先(1092-1127),字嘉聞,又字道正,宋元祐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生於龍虎山,天師生來奇異,一直到五歲尚未開口說話,一天偶然聽到外面有雄雞啼叫的聲音,忽然失聲一笑,接下來竟然賦詩一首:「靈雞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
  • 63代道教天師張恩溥,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來結局如何?
    正一派的創始人張道陵後自封張天師,自此「天師」稱號一直傳到民國年間,而當時傳到了第63代,他叫做張恩溥,他可是民國公認的天師,所以在蔣介石在逃去臺灣的時候,除了帶走大量金銀財寶外,還要求張恩溥跟他一同去臺灣,可見他對蔣介石的重要性。
  • 兩岸媒體人龍虎山探訪天師府:臺灣道教信眾基礎好
    華夏經緯網10月27日訊:(記者李昕)來貴溪龍虎山不可錯過天師府。由於行程的關係,「文脈傳承一江西古代書院文化行」兩岸媒體人在5點「下班」前,趕到了天師府,一睹這「道教祖庭」的風採。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千百年來生生不息。龍虎山作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其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和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讓世人為之驚嘆。
  • 張道陵——正一真人、張天師、祖天師、道教正一道實際創立者
    張道陵和葛玄、許遜、薩守堅合稱四大天師張道陵,字輔漢,是漢朝時期的人物,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十世孫。他為道教正一道實際的創立者,被後世尊為張天師、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其有第子三千多人,設立二十四治,奠基天師道。
  • 龍虎山天師府、正一觀、大上清宮
    嗣漢天師府(又名大真人府),始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是宋徽宗賜建給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居住的府第。原建於上清鎮之關門口,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遷建於長慶坊後遷今址。天師府為前宮後府式建築,是歷代天師曾經掌管天下道教事的辦公衙門,府內的「萬法宗壇」是道教正一派宗壇,有萬法歸宗之意。以此為標誌,確立了龍虎山道教祖庭的地位。正一觀位於龍虎山前,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結爐煉丹的地方。
  • 《雪中悍刀行》:龍虎山下,天師府外有天師
    開篇之初,一位老道士上清涼山北涼王府收徒,仙風道骨,背負桃木劍。他所收之人,是涼王次子,天生痴傻,大字不識,唯獨生而金剛。十二年前,老道士給他取名徐龍象。老天師沒有帶著徒弟上天師府,而是住在山腳下的一座破舊道觀,觀裡只有師徒二人。耐心傳授徐龍象「大夢春秋」,徐龍象卻是整天到山上摘山楂,堆滿了院子,等哥哥來的時候可以吃,老天師哭笑不得。徽山大雪坪,劍神李淳罡一聲「劍來」重入陸地神仙,龍虎山上千餘柄劍應聲而去。四大天師齊聚天師府,憤恨不已,唯有趙希摶心裡樂開了花。
  • 龍虎山天師府昌盛百年的「秘密」
    歷史上有許多道教聖地,其中江西的正一教祖地龍虎山可謂是大名鼎鼎,在歷史上龍虎山天師府在元朝時期達到鼎盛。每一位龍虎山的天師都會被封為真人,至此以後龍虎山天師府便是符籙派第一大派,引領江南道教。龍虎山天師府能夠保持百年昌盛,其中肯定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 1949年,63代天師張恩溥逃到臺灣,他在臺灣過得怎麼樣?
    張恩溥是第六十三代天師,關於天師這個稱呼,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天師這個稱呼起源於漢朝的張道陵,隸屬於道教的正一派。在清朝末期,道教裡的正一派和全真派兩個派別發展最為壯大,張道陵就是正一派的創始人,也就是正一派的第一代天師,而到了張恩溥則是第六十三代。
  • 道教神仙:農曆正月十五,恭賀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聖誕!
    同時農曆正月十五對於道教來說意義非凡,它還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的聖誕之日。道教有三祖,即始祖、道祖、教祖,道教把黃帝奉為始祖,最早的神話傳說是黃帝問道於廣成子,這也是道教思想正式形成的標誌;道教的道祖是老子,道教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化身,太上老君位列三清,是道教最重要的尊神之一;教祖即為張道陵天師,張天師創立了天師道也被認為是道教的正式創立。
  • 農曆九月二十三,道教祖師薩守堅天師聖誕
    後來道教創立以後就沿用了這種稱謂,薩守堅天師與葛玄、許遜和張道陵合稱為道教的四大天師。薩守堅薩天師,又稱薩真人、崇恩真君,道教尊稱其為一元無上薩翁真君、玄風永振天尊等,是宋代著名道士,號全陽子。薩祖早年從事醫學,無奈與醫緣淺,醫術不精,於是便棄醫從道。
  • 人間福地龍虎山,乃「正一道」的祖山,多位天師曾在此修行傳道
    待第三代天師張魯去世時,遺命其子張盛將道教基業遷還龍虎山。據《龍虎山志·天師世家》記載,此事說:四代天師盛,字元宗,系師第三子,魏太祖授奉車都尉散騎侍郎,封都亭侯,不受。張盛來龍虎山後,遂在張道陵煉丹處建起祠廟,此即後來的「正觀」;又在附近建了傳籙壇,並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尊張道陵為掌教天師,創立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的龍虎宗「正一道」。正一道不重修煉,而崇拜神仙,畫符念咒,降神驅鬼,祈福禳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