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二次元文化市場正在迎來資本青睞。
近日,據36氪消息,面向泛二次元生活方式的線下集合店「十二光年」完成500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蜂巧資本。據悉,十二光年店內的產品元素覆蓋漢服、JK制服、Lolita、IP衍生等。
無獨有偶,除了集合店,二次元服飾的單品類也正在吸引資本的眼光。
今年9月,有著多年漢服設計經驗的漢服品牌「重回漢唐」完成了新一輪戰略融資。
上個月,成立僅4年的漢服品牌「十三餘」也完成了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著名天使投資人王剛的覺(JUE)資本。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十二光年暫時未在線上設購買渠道之外,重回漢唐和十三餘都採用了「雙渠道」模式,在線上線下均開設了店鋪。
據IT桔子的數據顯示,2019年,漢服、JK制服、Lolita服的總體市場規模達到135.2億元,而這個數字預計還將繼續增長。一個由小眾文化撐起的新市場正在被打開。
然而,即使得到了大眾乃至資本的關注,但基於小眾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和高門檻,二次元服飾的商業化發展路徑似乎仍舊有待驗證。
小眾文化「大眾化」: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
這兩年,二次元服飾格外火,lo裙、漢服以及JK裙可以說是輪番上陣。
去年還滿大街都是「lo娘」和漢服小姐姐,今年卻明顯已經成了「JK們」的天下,小萌款(類似於我們普通穿搭中的爆款)「溫柔一刀」、「山吹」更是一度引發哄搶。數據顯示,今年4月,「溫柔一刀」再販僅19分鐘,銷量就突破了25萬。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實際上,二次元服飾這種小眾文化之所以能夠逐漸走向大眾,除了有抖音、小紅書等內容營銷平臺的助力之外,更大的原因來自其在供需兩端都碰上了好時機。
1. 供給方面:國牌崛起,二次元服飾門檻降低。
以「lo裙」舉例,由於過去市場上還沒有出現相對靠譜的國牌,而以AP(Angelic Pretty)、Baby(Baby The Stars Shine Bright)等為代表的日牌不僅價格貴並且購買渠道也不多,真正能秒到小萌款的「lo娘」可以說少之又少。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最近幾年,隨著市場逐漸成熟,國牌不論是在設計還是質量上都有了很大提升,一些過去搶不到日牌的「lo娘」們也開始願意嘗試國牌的小裙子。
購買力強的可以選擇古典玩偶、長耳朵與尖耳朵等高價品牌,購買力稍低的也有南瓜貓、DC(DearCeline)等不那麼貴的品牌可供選擇。
這樣一來,原本買日牌的那批人自然買得起國牌,原本買不起日牌的人開始買得起國牌,而原本沒有入坑的「新人lo娘」也會因為價格美麗願意嘗試「入坑」。
當高門檻被降低,市場就徹底被打開了。
以漢服為例,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13日,經營範圍內包括漢服的企業有481家,其中就有273家是2019年的新增註冊企業。
2. 需求方面:新消費人群十分願意為「小眾」買單。
「JK裙」、「lo裙」並不是這兩年才出現,但卻是這兩年走紅的,背後的原因除了抖音、小紅書等內容平臺的助推,更重要的是出現了願意為其買單的「新消費人群」。新消費人群追求的「個性」「小眾」恰好能在這些二次元服飾裡找到共鳴。
「lo圈」有個名詞叫「地球人」,原意指的是和lolita服飾毫無關係的人或事物。但更多時候它指的是普通著裝的人群。換句話說,就是我們這些「圈外人士」。當原本普通的「地球人」穿上華麗的「lo裙」以後,就能和其他人成功區分開,所謂的小眾圈層也就誕生了。
新消費人群是願意為「小眾」買單的。入坑一年半的Lily告訴「螳螂財經」,她覺得「JK裙」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剛畢業的她前前後後已經入手了十幾條裙子。她還表示,無所謂萌不萌款,只要喜歡都會想買下來。
在被問及是否有意願邁入「lo圈」時,Lily頗有些無奈地說道:「目前有了兩條jsk了,屬於偏日常的lo裙,沒一下子入坑說到底還是窮……」
可以預見,一旦購買能力上來了,Lily邁入「lo圈」也是遲早的事。
一方面,願意嘗試二次元服飾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急於「脫坑」的也不在少數。
有些是被所謂的「JK警」、「lo警」勸退的。部分「圈內人」仗著自己入坑早,對萌新並不友好,不是指責她們「身材不適合」就是指責她們「知山穿山」。面臨的指責多了,這些萌新們慢慢也就失去興趣,選擇「脫坑」。這種屬於「被動脫坑」。
還有一些是「主動脫坑」。比如覺得自己年齡不再適合,想要回歸「地球人」的裝扮。再或者入坑一段時間後興趣慢慢淡了。「脫坑」以後,她們有的是繼續保留這些服飾,有的是送給其他小姐妹,再有的則是轉到二手平臺賣掉了。
在閒魚等二手平臺,經常能看到那些被追捧的小萌款正在售賣:
總之,圈子還是那個圈子,但裡面的人卻一直在變動,至於她們會堅持多久,誰也說不準。
線上馬太效應加劇,線下會是新出路嗎?
對於消費者來說,不管「入坑」還是「脫坑」都還算容易,但對於想賺錢的商家來說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
隨著市場越來越大,想分到蛋糕的店家也越來越多,馬太效應正在加劇。
一般來說,JK裙的誕生流程大致是先找畫師買圖稿,然後製作版圖並種草宣傳,最後交給工廠並對染色織布、壓褶等工藝環節進行把控。
由於店家「入圈」的時間有前有後,各自手上擁有的資金和掌握的工廠、畫師資源也千差萬別,因此整個過程下來,最終出來的裙子不管從風格還是質量上差異都挺明顯的。再加上各個店家在營銷成本上也會有輕重之分,因此能火起來的裙子其實還是佔少數。
像國牌中目前相對比較有知名度的是中牌制服館、兔縫縫、燕子家等,而他們的小萌款也成了所謂的JK入門必備的。像是中牌的沙華和山吹、兔縫縫的雪松和溫柔一刀、燕子家的四季奶青等。
前文也說過,這些小萌款基本上只要再販就會很快被搶光。神奇的是,一輪接一輪的飢餓效應並沒有勸退「坑內人士」,她們反倒越來越上頭,甚至掐著鬧鐘蹲再販。賣得多了,基本上只要質量不出現大翻車,對這個店的信任度都能慢慢培養起來,店鋪口碑也就上來了。
但新店來說就沒這麼幸運了。一方面店鋪沒有口碑,加上有能力的畫師又很少接新店的單,爆款路線也走不通,所以到最後基本上就只能壓縮成本,靠低價銷售來賺錢。
但成本壓縮並不簡單。想保證質量就得找有經驗的工廠,有經驗的工廠一般要價都會高一些,想優惠只能加大訂單量。但在前期在沒有流量的情況下,多數新店並不敢貿然下大單,這就導致最後成本沒有降下去,售價還不能提太多,虧錢的依然是自己。
在馬太效應之下,紅的店鋪靠著小萌款們越來越紅,不用宣傳都有買過的「老客戶」打廣告,賺得盆滿缽滿。而新店不僅得捨得砸錢還得碰上好運氣,否則到最後幾乎都是血本無歸。
從這個角度看,不掌握生產端,而是以代理模式切入線下的十二光年或許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由於十二光年店內已經覆蓋了JK裙、lo裙和漢服等多個品類,加上實體店有著線上店鋪難以比擬的體驗優勢,因此很容易積累人氣。
目前,「十二光年」在杭州、上海、貴陽、西安、深圳共開設了7家實體店。而小紅書上關於「十二光年探店」的筆記已經有了900多條,隨便點開幾條,幾乎都是好評。
但這並不意味著十二光年的線下之路很好走,因為它並不是唯一一個開到線下的二次元服飾店。
開篇提到過,漢服品牌「重回漢唐」和「十三餘」都已經在線下開設了店鋪。而單品類店鋪中,還有專注JK裙的「汝汝同學JK制服」也日漸火爆。由於店內還為JK制服愛好者們準備了教室等實用的拍照場景,正在成為備受追捧的網紅打卡地。
(汝汝同學JK制服的「教室」場景)
除了單品類之外,和十二光年一樣覆蓋多品類的還有魔咒MOJO、奶油裙角、夢鯨嶼等。尤其是魔咒MOJO,它也同時覆蓋了jk裙、lo裙以及漢服三個品類,並且店面布置和十二光年一樣大氣,在小紅書上的人氣也不低。
儘管綜合來看,十二光年目前的品類可能是最全的,但由於覆蓋的人群、布點的區域各不一樣,因此以上這些線下店鋪都有希望逐漸樹立起好口碑,將十二光年店內的流量分流至自己的店鋪。
其實,不掌握生產端對這些線下店來說也並非全是好處。代理模式之下,山寨其實有了更多鑽空子的機會。這樣一來,就很難培養起那些牴觸山寨的二次元服飾愛好者在線下的消費習慣。
「螳螂財經」試著在百度搜索詞條裡分別鍵入「十二光年JK」、「奶油裙角JK」,發現這兩家店鋪排名靠前的幾個搜索詞裡,有兩條都是關於「山寨」的。說明不少人對這些陌生的線下店鋪還是保持懷疑態度。
此外,線下門店面積終究有限,即使是像十二光年這類的集合店,目前也只和織羽集、天使之淚、中牌制服館等頭部品牌有合作。這就導致店內雖然各個品類都有了,但每個品類之下的具體選擇並不多。
十二光年尚且如此,就更遑論那些品類更少的店了。
對於已經在線上形成購買習慣的二次元服飾愛好者來說,她們可能確實願意去線下店逛一逛、打打卡,但購買可能依舊傾向於款式更多的線上。
而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這些走到線下的二次元服飾店需要解決的。
總之,隨著二次元服飾、手辦、盲盒等為代表的泛二次元文化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這些小眾文化撐起的市場也在進一步擴大。但與此同時,小眾文化自帶的高門檻、重原創、重IP等標籤也在形成新的桎梏,讓其線上線下的商業化之路都不那麼好走。
這中間,當然也有成功的案例。例如瞄準「盲盒」這一小眾文化的「泡泡瑪特」已經在著手上市了。據悉,泡泡瑪特港股IPO將於下周一啟動招股,目標集資為6億美元,公司估值約70億美元。
至於試圖在線下走出自己一番天地的二次元服飾店們能否成功,就只能等待時間的驗證了。
【本文作者圖霖,由投資界合作夥伴螳螂財經授權發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原出處。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