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探幽(38):《山海經》上古人神共住時代的天地交通

2021-01-09 一夫之

天究竟是否存在嗎?現代科學探測天空茫茫宇宙沒有盡頭。人類真的就是這樣孤單寂寞嗎?

古人不這樣認為。古人認為天是實際存在的,傳說在顓頊帝之前,天和地相距並不遙遠,清代龔自珍的《定庵續集·壬癸之際胎觀》說:「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下天,天與人,旦有語,夕有語。」可見, 上古曾經存在過人、神共居時期,神給人留下了上下之路,可以從地面到達天庭或者從天庭來到地面,這就是最初的「天梯」,所以上古還不斷有人到天上去遨遊一番。

誰到天上去了?上古華夏的人神共居時代,能到天上去的人還真不老少。上古百科全書《山海經》就有明確的記載。

《大荒西經》:西南海之外「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開焉得始歌《九招》。」說得清楚明白吧:以兩條青蛇為耳飾、乘兩條龍的人名叫夏後開(啟)。夏後開曾經先後多次上到天廷做客,並把天廷的樂曲《九辯》與《九歌》帶到人間,此後夏後開就開始演奏樂曲《九招》了。

夏後開乘龍

夏後開是何人?夏朝的開國之君(生卒年不詳),也稱夏啟、帝啟、夏後啟、夏王啟,是「五帝」之一禹的兒子,據《竹書紀年》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夏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開始了奴隸制社會。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夏啟之外,還有人曾經到天上去過嗎?當然有的。

《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日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有個互人國,炎帝的孫子靈恝生了互人,互人能自由地在天地之間來回。「能上下於天」晉人郭璞注為:言能乘雲雨也。袁珂以為「互人之國」即《海內南經》之「氐人國」:「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郝懿行也認為:「互人國即《海內南經》氐人國,氐、互二字,蓋以形近而訛,以俗氐正作互字也。」 關於氐人具體形象,郭璞註:「﹝ 氐 ﹞音觸抵之抵。盡胸以上,人;胸以下,魚也。」人首魚身的氐人可以自由地在天地之間來回,也是厲了害了。不過,人家畢竟是炎帝裔,神系的,不是常人可以理解。

此外,《海內經》還記載:「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郭璞注:「 柏子高 ,仙者也。」按,柏高、柏子高、伯僑、北僑、正伯喬、徵喬、王僑,所指都是同一個仙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書郊祀志》、漢·劉向《九嘆遠遊》等都有所記載。

再之外還能夠「上下於天」的就是神職人員——大巫師們了。《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鹹、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在大荒之中日、月降落的豐沮玉門山,有十位大巫師在這裡升到天庭或者下到人間(主要是傳達天庭的旨意啦)。《海外西經》也有類似記載:「巫鹹國……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

靈山十巫

可以看出,畢竟能夠上下於天的當然也絕非普通人,從文獻記載看,帶有這種特殊能力的一般多為以下幾類大神:一是「神系」直屬,如帝禹的兒子夏啟、炎帝裔互人等,二是仙道中人,應該是往昔世修行已經得道的高人一類,如柏高,三是專職的神職人員——大巫師們。

上古人是通過何種渠道登往天庭的?大約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世人所熟知的特別的交通工具——乘龍。人間之所以熟悉古人「乘龍」升天的方式,大多因為《史記·封禪書》所記載的黃帝「乘龍升天」:「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鬚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史記》還說「黃帝崩,葬橋山」,而橋山當地也有類似的傳說:黃帝乃有百一十八歲,巡河南時,晴天霹靂,有黃龍自天上來,與帝曰'爾命乃成,是歸天時'。帝知天命,上其背。過橋山(今陝西),帝請下,百姓自八方至,挽留無果,僅留衣冠。故葬衣冠於橋山,起冢為陵。

黃帝乘龍升天

黃帝為「五帝」之首,而夏後開則為「五帝」之末禹帝之子,其上天庭的方式也是乘龍。《山海經·海外西經》:「大樂之野,夏後啟……乘兩龍,雲蓋三層。」夏後啟乘兩龍,雲霧繚繞高達多層,把天廷的樂曲《九辯》與《九歌》帶到人間後開始演奏樂曲《九招》,說明夏啟也是受命於天的。

第二種方式是登「天梯」,就是地面通往天國的階梯。天梯約有兩類:

一類是以山作天梯,「天梯」之首當然是獨一無二的崑崙山了。作為萬山之祖、「龍脈」之源,崑崙山乃是天下中央之極,連接天地之天柱,上下天地之間必欲經此「天地之門」。《淮南子·地形篇》說:「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上乃神,是謂太帝(天帝)之居。」把從崑崙山登天的過程,講述的非常詳細。 當然這個專門天梯絕不是什麼人都能隨隨便便地想上就上的,由於是「帝之下都」之神明所在,所以為「非夷羿莫能上岡之巖」,下界凡塵是無從窺測天機的(參見《<山海經>探(35):崑崙虛為天地之門天帝在人間都界之所在》)。

崑崙之墟

二類就是以非常之木作天梯,這就是神樹「建木」。傳說中的建木生天地之中,高百仞,伏羲、黃帝等眾帝神都是通過這一神聖的梯子上下往來於人間天庭,所以是溝通天地人神的橋梁。

建木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山海經·海內南經》:「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郭璞 註:「建木,青葉,紫莖,黑華,黃實,其下聲無響,立無影也。」《呂氏春秋·有始》:「 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淮南子·墬形訓》:「建木在都廣 ,眾帝所自上下。」也就是說,這種稱為「建木」的神樹生長在都廣之野,據說是天地的中心。細長的樹幹筆直的伸入雲霄,兩旁不生枝條,只在樹的頂端,生了一些彎彎曲曲的樹枝,盤繞起來象傘蓋。拉它的樹幹,就會有扯不斷的樹皮掉下來,象纓帶,又象黃蛇。 到了中午,太陽照在樹頂上,連一點影子也看不見;站在這裡大吼一聲,聲音很快回消失在虛空中。由於極其高大所以才為眾帝所上下於天地之間。

建木

《山海經·海內經》:「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 大暤 爰過,黃帝所為。」這座位於天地中心的天梯,傳說是黃帝造的,成為上天或下地的天梯。

那麼,《山海經》所記載的上古神樹「扶桑」、「建木」是否真實的存在嗎?考古發掘三星堆遺址的青銅神樹的造型與功能與傳說中的「扶桑」、「建木」極其相似,上古這類神木的存在已然絕非簡單的「空穴來風」了。

三星堆青銅神樹

除了「建木」之外,還有傳說中的神樹「尋木」也非常高大:「尋木長千裡,……生河上西北。」這種千裡之長(高)的尋木也不是到處可見的,他只生長在黃河上遊的西北方,這個地方還是接近崑崙山的「天門」所在的。

第三種方式靠神力或者說魔力,「十巫從此升降」、「群巫所從上下」,上古的大巫師們上下天地之間應該就是這種特殊方式了。

那麼,天究竟有多高?

古人認為天是有高度的,《山海經》就給出過具體數據,《大荒西經》:夏後開先後幾次登往天庭,將天帝的樂曲《九辯》與《九歌》到到人間,「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在這個「高二千仞」的天穆之野上,夏後開得以開始歌唱樂曲《九招》。

「二千仞」究竟幾多高,古人的度量標準與現代有差別,當然不可刻舟求劍,但是通過橫向比較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天有多高」大致概念。

《山海經·五藏山經》是實際山川地理記載,都是真實的存在,只是由於古今許多因素的變遷而難以「對號入座」,但是仍然有諸多山脈是可以考實的,尤其一些標誌性山脈,如:

《海內西經》:「崑崙之虛,方八百裡,高萬仞。」

《西山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

崑崙之虛為古崑崙山,考其主峰為格爾木崑崙山的玉虛峰、玉珠峰(參見《山海探幽(9):巍巍崑崙是華夏遠古文明的天地之門神秘之源》),海拔分別為5980米、6178米。太華之山就是西嶽華山(參見《山海探幽(12):西嶽華山是上古華夏文明的人文坐標》),海拔2154.9米。

這兩座華夏文明標誌性的神山海拔高度的比較,能夠說明三個問題:1)古人對山川「高度」的認知是比較理性符合客觀實際的;2)上古「天」的高度相對有限,相對於「高萬仞」、「高五千仞」的高山來說,高「二千仞」的「天」在物理(海拔)高度上並非高不可攀的;3)作為萬山之祖的崑崙山,之所以成為「帝之下都」是有其深厚的地理和文化根源的(參見《<山海經>探(35):崑崙虛為天地之門天帝在人間都界之所在》)。

現代科學探測的天高,通常是指從地面算起,往外大氣層的的高度。過去認為大氣層厚約八百千米,以後探測到在距地面一千至二千千米高處仍有空氣存在;近二十年來,根據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火箭的考察結果,在二千至三千千米的高空,也找到了氣體分子;在遠離地球一萬六千千米的高空,還存在著氣體的痕跡。

如此,天庭又在哪裡?

其實,古人所說的「天」與現代科學的「天」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古代的天是一個宇宙智慧深層的客觀存在,人類文明是46億年前宇宙意識在地球上的喚醒重啟(《山海探幽(5)》),盤古開天闢地是人類對世界形成狀態的記憶傳承(《山海探幽(7)》)。雖然上古時期天的物理高度很容易登攀,但是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登臨的,且不說天庭,即使「帝之下都」尚且「非夷羿莫能上岡之巖」,又何況天庭呢?

天庭

古代天的概念有三十六重之多,天之中的最高天位乃是彌羅宮,彌羅宮中的最高處為皇極凌霄殿(凌霄寶殿),玉皇大帝在此殿中統領諸天萬神。

而實際上對於下界的人類來說,天是極其玄妙的存在,不是人類所能夠理解的物理存在形式。換一個角度,天是一種能量無限的暗物質存在,接近於人類科學所能理解的「宇宙能」、「場」、「能量」等,是高於人類存在的異度空間。只有宇宙智慧的代表如伏羲女媧、進入修行次第(得道)如柏高八仙等方能有緣進入其界。

而「帝之下都」則為天帝在人間的結界,就是連接修真界的通道,也即為科學所解釋的「平行世界」,可以感受到靈力的高維空間(參見《《山海經》探(35):崑崙虛為天地之門天帝在人間都界之所在》)。

無論是三十六重天還是昊天上帝在人間的結界(帝之下都),皆為三維空間所可望而不可即。

相關焦點

  • 《山海經》探(16):洪荒時期《山海經》所能到達的「極」地初探
    而夏建立的「洪水滔天」之前,仍然是「神主」時代,為神人共住階段(參見《山海探幽(6):<山海經>是本太陽紀人類文明傳承的宇宙密碼》),信之者謂之其事必有,不信者謂之「神話」,見仁見智各取自需。《山海經》記載華夏文明發源的範疇有多大?原著中已經給出了明確的說明。
  • 雲南的一個小鎮,被稱為「人神共住的地方」,為什麼?
    獨龍族 自從丙中洛這個小鎮,被一些驢友發現以來,一直被標榜為「世外桃源」和「人神共住的地方 丙中洛地處怒江高海拔地區,海拔從1500米到5000米不等,自然環境奇特、壯觀,怒江大峽谷山高、谷深
  • 《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六位山神,除了鐘山之神燭陰,你還認識誰?
    神話時代,是我最想要穿越過去看看的時代,我想要去看看那時候的神仙是不是真的可以翻雲覆雨,長生不老,也想要看看那個時代是不是真的花鳥魚蟲、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有可能成為神仙,若是真的,那一定很炫酷吧!不過感覺也挺危險的。
  • 《山海經》:諸觀山海,如是神說
    燒香的細節就不用贅述,印象比較深的是,我擠在燒香的大部隊中問老媽拜的到底是什麼神,老媽卻笑著說她怎麼知道,反正只要神知道有這麼一家人向他祈福就行。我抬頭望著幾個菩薩,分不清到底有什麼不同。燒香回來的第二天,我年前心心念念的山海經終於到了,撕開包裝,硬皮彩頁,書很好,看著就很舒心。
  • 《山海經》探(23):伏羲先天八卦是宇宙密碼植入華夏文明的原點
    伏羲女媧雖然是人文初祖,實際處於神明(宇宙文明)與人類智慧的移植銜接階段,是人類社會早期「神主」時代的開始(《山海探幽(8):同步架構立體思維模式方可釋讀<山海經>》及《山海探幽(7):盤古開天闢地是人類對世界形成狀態的記憶傳承》),所以伏羲女媧處於亦神亦人的過渡狀態。在神,伏羲女媧是有文獻記載的華夏最早的創世神;在人,伏羲女媧是華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本身就是天帝——帝俊的化身。
  • 《山海經》之《南山經》旅遊攻略:一
    如果我們生活在《山海經》的世界,面對這《山海經》所描述的上古世界的大好河山,我們怎麼能不去看看呢?現在,我們開始從《南山經》所描述的地方開始吧!首先這是《山海經》的起始部分,相對而言也比較簡單。其次就是小編覺得《南山經》裡有些植物,對我們很有用。《南山經》裡的南方有兩座山系:主山系也是第一列山系是(同「鵲」)山山系,山山系的主山是招搖山;第二列山系沒有名字,主山是櫃山;第三列山系也沒有名字,主山是天虞山。
  • 《山海經》中南方三大山系描述的山神都是什麼形態?
    《山海經·南山經》:「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裡,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山海經·南山經》:「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裡。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山海經·南山經》:「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裡。其神皆龍身而人面。」鵲山山系之首尾,從招搖山起到箕尾山止,一共是十座山,途經二千九百五十裡。諸山山神的形狀都是鳥的身子龍的頭。
  • 從《山海經》中的山神形象與祭祀文化,看《山海經》的杜撰性
    讀《山海經》給人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奇形怪狀的動物很多,每個山上都有山神,二每個山系講完後,必講到祭祀山神的方法。看來,山神很厲害,祭祀很重要。山神的作用應是統管山上的動物,而《山海經》中諸山上不乏奇異怪誕的動物,這些動物還不乏神奇的能力。
  • 山海經,山海經中最沒排面的山神,但祭祀也要有儀式感
    魯迅先生很喜歡山海經,在他得作品中多次提及山海經,他有一篇文章就叫《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先生不僅喜歡山海經,對山海經的研究也十分的深入。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到:山海經蓋古之巫書。
  • 《山海經》:山海經神系中身份最高的四位天神,第一名是創世神!
    《山海經》:山海經神系中身份最高的四位天神,第一名是創世神!山海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人文地理奇書,其中所描述的許多東西在現代被證實依然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過的。其中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
  • 《山海經》荒蕪的南山二經諸山,櫃山山系山神的祭祀禮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此書的成書跨度大約從戰國初年至漢代初中期,於西漢校書時合編。山海經一共有18卷,分別為:山經五卷: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
  • 念好山海經 夯實小康路 山海相依天地寬
    浙江日報山有所呼,海有所應。平陽與樂清的山海攜手,經過多年的演繹,愈發成為溫州的一個獨特旋律。根據2018年浙江省提出的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的部署要求,兩地錨定「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目標,共同「掀開」新一輪、深層次的協作發展。
  • 正版山海經手遊《妄想山海》推薦
    這款遊戲就是騰訊2020年研發新遊:《妄想山海》 妄想山海是一款以山海經為題材的開放宇宙遊戲,在這款遊戲裡,開局自由捏臉,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與喜歡的物種進行捏臉。
  • 王源《讀山海經》山海雖遠,猛志常在
    王源《讀山海經》山海雖遠,猛志常在 王源《讀山海經》 詞:(晉)陶淵明 周雲磊 何佳樂 曲:何佳樂 編曲:劉卓 演唱:王源
  • 山海經|不同的山神,古人用不同的儀式祭祀
    《山海經》讀到今天,西次二經就讀完了。西次二經中共記錄了十七座山的山形,它們的地貌以及這些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生活在山上的動物和植物,還有那豐富的礦產資源。今天讀西次二經中的最後一篇文章,祭祀山神的儀式。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裡。
  • 不讀《觀山海》,不知《山海經》有多美
    今天,一個才華橫溢的作者,用這本《觀山海》為我們展現了他心中的答案。」《觀山海》的作者杉澤是一個陽光帥氣的四川男孩,自小就對中國歷史中的鬼怪傳說有著濃厚的興趣。研究生畢業後的他,並沒有急於找工作,而是選擇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注於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情上——研究志怪傳說,至今已有3年多的時間。在他翻閱相關古籍的過程中,發現書中描繪的異獸總會有一個固有的形象。
  • 東天山山海經:菜籽溝山神記
    這個菜籽溝人知道,山神也知道。 在《山海經》裡,時間之神叫噎,他總是在吞咽著萬物的瞬息。所以,時間有光,那是萬物的靈化成的。 東天山是古崑崙區域,與天相接的天山,自然也是神話的源頭之一。只是那時古人的眼大、腳大,看什麼都混沌通明。山水貫穿五臟,日月出而化焉。名字晚得後得也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 《山海經》共工怒觸不周山,挑戰人神禁地,爆表的力量是正還是邪
    說到上古神話,那我們就不得不先談一談精彩的《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志怪奇書,多指先秦時代的古籍。全書共18卷。是《山經》(5卷)和《海經》(13卷)的總稱。書中沒有署名作者是誰,其中《五藏山經》最早出現在東周時期。
  • 山海經|讓人震撼的山神祭祀之禮
    從錢來山到騩山,也就是從錢來山到青海的日月山,《山海經》西山一經中一共記載了十九座山,全長兩千二百五十七裡。這些山中最大的山神就住在華山之上。華山就是太華山,也就是今天的西嶽華山,在陝西省境內。華山山勢險峻、壁立千仞,山峰如刀劈斧削一般,單單是「險峻」二字就讓人望而生畏,是名副其實的「奇險天下第一山」。
  • 妄想山海:一款以山海經為背景的遊戲,鵝廠這次所圖不小!
    妄想山海在正式發布之前,便憑藉著鋪天蓋地的宣傳而深深盤踞在人心中。近日,妄想山海這款遊戲正式全平臺發布了,這是一款以山海經為背景的遊戲,在遊戲介紹中說:這是一個絢麗的光怪陸離的遊戲世界。他們從零到一,從無到有,可以一步步登上這個山海時代的巔峰。妄想山海這款遊戲是一款開放式遊戲,玩家們在遊戲中隨處可見各種上古異獸。如果實力允許,玩家們可以隨意捕捉、吞噬各種異獸。異獸可以同過吞噬其他異獸來進行進化…可以說這絕對是一款十分震撼的大作。看到這裡,許多人會把妄想山海這款遊戲理解成一款"捕捉異獸"的遊戲。可實際上遠遠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