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不同的山神,古人用不同的儀式祭祀

2021-01-10 星語愛讀書

《山海經》讀到今天,西次二經就讀完了。西次二經中共記錄了十七座山的山形,它們的地貌以及這些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生活在山上的動物和植物,還有那豐富的礦產資源。

今天讀西次二經中的最後一篇文章,祭祀山神的儀式。

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裡。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飛獸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為席。其十輩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而不糈,毛採。

西次二經中記載的十七座山,從鈐山開始到萊山結束,全長四千一百四十裡,合計兩千公裡多那麼一點點,相當於從蘭州到上海的距離,想想也真夠遠的。

這十七座山的每一座山裡都住著一個山神,其中有十座山的山神長著人的臉面,長著馬的身子;另外七座山的山神卻長著人的臉面,長著牛的身子,長著四隻腳,還有一隻手臂,手裡還拿著拐杖行走,行走時快步如飛,被稱為飛獸之神。

對於不同的山神,古人選擇的祭祀方法也不一樣。

祭祀人面牛身的七位飛獸之神的時候,古人用的是少牢儀式,也就是只用羊和豬作為祭品,再用白茅草鋪成山神的座席。

這種祭祀的方式是不是有點熟悉?還記得有一種祭祀山種的儀式叫太牢嗎?對,祭祀華山山神的時候,古人用的就是太牢之禮。這神儀式就是用牛、羊、豬三種動物作為祭品,這是一種大祭 祀,是比較隆重的祭祀,古人在祭祀天地的時候就常常用太牢之禮祭祀。

少牢的儀式與太牢相比,少了用牛作為祭品,但想想也應該是相當隆重的一種祭祀,只是不能稱之為大祭祀了。少牢的少,在這裡讀四聲,少年的少,不是多少的少。

祭祀人面馬身的十位山神的時候,古人也不用祭祀用的精米,只是把身上長有雜色羽毛的雄雞鎖在籠子裡,需要注意的是,這雄雞必須是長有雜色羽毛的。至於為什麼必須用雜色羽毛的雄雞,而不用純色羽毛的雄雞,不得而知。

我不知道古人用不同的方式祭祀不同山神的時候,山神們會不會發現自己的祭品和別的山神的不一樣,如果發現了,會不會怪罪古人沒有統一對待?

也許不會。山神們知道自己的作用。自己是大神還是小毛神,每個山神自己心裡都很清楚。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就接愛他人多大的崇拜,否則消受不起。我們為人處事也是一樣,沒有那個金剛鑽,就別那個攬瓷器活。你的能力要配得上別人對你的崇拜不是嗎?

為什麼要祭祀山神呢?我想這大概與我們現在祭祀灶神、門神一樣,古人也希望通過祭祀山神的儀式,希望山神們保佑天下風調雨順,護佑蒼生平安健康幸福快樂吧。

祭祀也是一種信仰,是一種敬畏。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對大自然的敬畏。

相關焦點

  • 山海經|讓人震撼的山神祭祀之禮
    今天來看看西山一經中記載的山神和祭祀山神的禮儀。從錢來山到騩山,也就是從錢來山到青海的日月山,《山海經》西山一經中一共記載了十九座山,全長兩千二百五十七裡。這些山中最大的山神就住在華山之上。哈哈,扯遠了,趕緊來看祭祀華山神的禮儀吧:祭祀華山神用的是太牢之禮。什麼是太牢呢?太牢就是祭祀的時候把牛、羊、豬三種祭祀的動物都備齊,是比較隆重的大祭。華山的山神是大山神,所以要用太牢之禮。我還見過一家祭祀祖先的禮儀,供桌上擺放著牛頭、羊頭、豬頭,還有各種饅頭和水果,也是大祭祀,比較隆重的儀式。
  • 山海經,山海經中最沒排面的山神,但祭祀也要有儀式感
    魯迅先生得出這個結論的主要依據就是山經介紹完一列山系後,在最後面都會有關於這些山,山中山神,以及祭祀山神用的物品,禮儀等詳細介紹。所以魯迅先生說山海經是一部介紹古代巫術歷史的書。
  • 從《山海經》中的山神形象與祭祀文化,看《山海經》的杜撰性
    讀《山海經》給人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奇形怪狀的動物很多,每個山上都有山神,二每個山系講完後,必講到祭祀山神的方法。看來,山神很厲害,祭祀很重要。山神的作用應是統管山上的動物,而《山海經》中諸山上不乏奇異怪誕的動物,這些動物還不乏神奇的能力。
  • 《山海經》荒蕪的南山二經諸山,櫃山山系山神的祭祀禮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此書的成書跨度大約從戰國初年至漢代初中期,於西漢校書時合編。山海經一共有18卷,分別為:山經五卷: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
  • 《山海經》中的山嶽與天神有關係?山是諸神上達天庭的道路?
    意思是大禹治好水患之後,劃分九州,同時定下各大山和河流的尊卑,以按照不同的等級來祭祀它們,這明確反映了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山嶽之中,以五嶽最為尊貴,按三公的規格來祭祀,而較小的名山則按照「子」和「男」的禮數,待遇稍低。如《孔叢子》中子張問:《尚書》中的「奠高山」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奠高山」是規定五嶽名山的等級,這樣祭祀的時候就可以按等級來進行了。子張又問:各山是什麼等級?
  • 《山海經》:諸觀山海,如是神說
    燒香的細節就不用贅述,印象比較深的是,我擠在燒香的大部隊中問老媽拜的到底是什麼神,老媽卻笑著說她怎麼知道,反正只要神知道有這麼一家人向他祈福就行。我抬頭望著幾個菩薩,分不清到底有什麼不同。燒香回來的第二天,我年前心心念念的山海經終於到了,撕開包裝,硬皮彩頁,書很好,看著就很舒心。
  • 《山海經》荊山系漏寫禾山卻以太牢祭祀,實為隱藏湖北隨州炎帝陵
    畫紅圈的為湖北隨州祭祀禮儀《山海經》在總結《中次一十一山經》記載:「凡荊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於幾山。三千七百三十二裡。其神狀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祈,瘞用一珪,糈用五種之精(糈)。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瘞,倒毛;用一璧,牛無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嬰毛吉玉。」
  • 從《山海經》神獸,變成皇帝祭祀之神,燭龍在神界地位有多高?
    《山海經》中,記錄了一個鐘山山神,名曰燭龍,也叫燭九陰,在許多現代的奇幻小說中,都能見到燭龍的身影,他有神通,懂法術,呼風喚雨,還有人認為,燭龍是盤古神最早的雛形,到底燭龍是何方神聖呢?我們從《山海經》原文中,去尋找答案。燭龍的形象「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 梅山文化-梅山神祭祀儀式
    不論壇神並廟社,不論師道降壇場。弟子虔誠來相請,唯願翻壇五郎親降臨。這時獵戶們俱在壇前跪下,壇主手持一疊錢紙點燃,在空中劃一首半弧,然後放在桌下缽內。躬身大聲禱祝:「今有長沙府安化縣四都鄉土地管下獵戶,因孽畜傷害人畜,作踐陽春,弟子等為保一方平安,持祖師當年神弩,誓滅山前猛虎,射盡山後野豬。恭請祖師保佑,箭無虛發,手不空回。人無受傷,狗不濺血。
  • 《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六位山神,除了鐘山之神燭陰,你還認識誰?
    那麼,我們今天便來了解一下那些個神奇的山神吧!一、燭龍。燭龍大概是《山海經》中最出名的山神之一了,一提起來,很多人都知道。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說:「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之東。」
  • 華為最愛《山海經》| 古人騰飛的想像
    南大真數出品 | 作者:秦浛嫣、周震洋、劉藝華為最愛《山海經》,在註冊的商標名稱中,很多取自《山海經》中的山、神、獸等名稱。除男性神之外,還有常羲、羲和等女性神,她們和日月、星宿有直接的聯繫。
  • 《山海經》中南方三大山系描述的山神都是什麼形態?
    《山海經·南山經》:「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裡,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山海經·南山經》:「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裡。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山海經·南山經》:「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裡。其神皆龍身而人面。」鵲山山系之首尾,從招搖山起到箕尾山止,一共是十座山,途經二千九百五十裡。諸山山神的形狀都是鳥的身子龍的頭。
  • 山海經中的中國金字塔,它四方三層,是神的工廠,但又為何消失
    我們一起來解讀山海經時期的金字塔和它存在到毀滅的終極秘密。山海經原文:又東五百裡,曰成山,四方而三壇,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 (3) (huò)。(zhuō)水出焉,而南流注於虖勺(hū shuò)。其中多黃金。
  • 秦漢祭祀祖先不焚香 敬神、祭鬼儀式有不同
    秦漢祭祀祖先不焚香 敬神、祭鬼儀式有不同 2015年03月06日 15:37   來源:山西晚報
  • 《山海經》山神的祭禮與祭品及山川之神祭禮中的等級觀念
    《五藏山經》中山神的祭品,主要有毛類、精類、玉類及其他祭品毛類祭品即祭祀所用牲畜,如豬、雞、犬、羊、魚,以及綜合幾種牲畜的太牢與少牢:精類祭品即祭祀所用糧食,包括穩、稻、理、泰、灑,以及綜合泰穰稻粱麥的五種之精:玉類,如璋、璧、菇、瑜、藻璋:還有營(白茅做成的神的坐席〉、燭(百草束成的火把〉等其他祭品。
  • 古人如何「祭祀」?
    民族的不同,構成各具風格的祭祀文化。中國歷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門歷史文化。自古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所以,「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 東天山山海經:菜籽溝山神記
    這個菜籽溝人知道,山神也知道。 在《山海經》裡,時間之神叫噎,他總是在吞咽著萬物的瞬息。所以,時間有光,那是萬物的靈化成的。 東天山是古崑崙區域,與天相接的天山,自然也是神話的源頭之一。只是那時古人的眼大、腳大,看什麼都混沌通明。山水貫穿五臟,日月出而化焉。名字晚得後得也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 山海探幽(38):《山海經》上古人神共住時代的天地交通
    古人不這樣認為。古人認為天是實際存在的,傳說在顓頊帝之前,天和地相距並不遙遠,清代龔自珍的《定庵續集·壬癸之際胎觀》說:「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下天,天與人,旦有語,夕有語。」可見, 上古曾經存在過人、神共居時期,神給人留下了上下之路,可以從地面到達天庭或者從天庭來到地面,這就是最初的「天梯」,所以上古還不斷有人到天上去遨遊一番。誰到天上去了?
  • 三分鐘,帶你讀懂《山海經》
    眾所周知,《山海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講述神話傳說的奇書,裡頭講了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話等等,什麼都有。但由於《山海經》原文晦澀難懂,不少人雖然對它充滿了嚮往和好奇,卻往往望而卻步,讀不下去。其實,《山海經》全文才只有三萬字,要讀完並不難。今天!小妹就用一篇文章,讓大家了解《山海經》,帶你走進這個奇幻莫測的神話世界!《山海經》一共有18篇,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
  • 古人過春節,很有儀式感,現在的春節傳統有多少是古人傳下來?
    我們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年年我們都過年,那我們的古人是怎麼過年的?年是怎麼來的?其實說起這個春節的來源和傳統我們要很久才能說完。因為我國可是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的東方古國。我們來看看,過年為什麼叫做春節,古代過年有什麼特點,又與我們現在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