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讀到今天,西次二經就讀完了。西次二經中共記錄了十七座山的山形,它們的地貌以及這些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生活在山上的動物和植物,還有那豐富的礦產資源。
今天讀西次二經中的最後一篇文章,祭祀山神的儀式。
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裡。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飛獸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為席。其十輩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而不糈,毛採。
西次二經中記載的十七座山,從鈐山開始到萊山結束,全長四千一百四十裡,合計兩千公裡多那麼一點點,相當於從蘭州到上海的距離,想想也真夠遠的。
這十七座山的每一座山裡都住著一個山神,其中有十座山的山神長著人的臉面,長著馬的身子;另外七座山的山神卻長著人的臉面,長著牛的身子,長著四隻腳,還有一隻手臂,手裡還拿著拐杖行走,行走時快步如飛,被稱為飛獸之神。
對於不同的山神,古人選擇的祭祀方法也不一樣。
祭祀人面牛身的七位飛獸之神的時候,古人用的是少牢儀式,也就是只用羊和豬作為祭品,再用白茅草鋪成山神的座席。
這種祭祀的方式是不是有點熟悉?還記得有一種祭祀山種的儀式叫太牢嗎?對,祭祀華山山神的時候,古人用的就是太牢之禮。這神儀式就是用牛、羊、豬三種動物作為祭品,這是一種大祭 祀,是比較隆重的祭祀,古人在祭祀天地的時候就常常用太牢之禮祭祀。
少牢的儀式與太牢相比,少了用牛作為祭品,但想想也應該是相當隆重的一種祭祀,只是不能稱之為大祭祀了。少牢的少,在這裡讀四聲,少年的少,不是多少的少。
祭祀人面馬身的十位山神的時候,古人也不用祭祀用的精米,只是把身上長有雜色羽毛的雄雞鎖在籠子裡,需要注意的是,這雄雞必須是長有雜色羽毛的。至於為什麼必須用雜色羽毛的雄雞,而不用純色羽毛的雄雞,不得而知。
我不知道古人用不同的方式祭祀不同山神的時候,山神們會不會發現自己的祭品和別的山神的不一樣,如果發現了,會不會怪罪古人沒有統一對待?
也許不會。山神們知道自己的作用。自己是大神還是小毛神,每個山神自己心裡都很清楚。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就接愛他人多大的崇拜,否則消受不起。我們為人處事也是一樣,沒有那個金剛鑽,就別那個攬瓷器活。你的能力要配得上別人對你的崇拜不是嗎?
為什麼要祭祀山神呢?我想這大概與我們現在祭祀灶神、門神一樣,古人也希望通過祭祀山神的儀式,希望山神們保佑天下風調雨順,護佑蒼生平安健康幸福快樂吧。
祭祀也是一種信仰,是一種敬畏。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對大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