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山神的祭禮與祭品及山川之神祭禮中的等級觀念

2020-12-11 尋桃說歷史

商周時期對山川之神祭祀等級、祠禮及祭品並沒有嚴格規定,制定等級是周代之後的事。

《五藏山經》中所載山神的形象均為半人半獸,並表現為與圖騰之物的融合,最多的為龍、蛇、鳥,除上述三種圖騰之物外,主要為豬牛羊等常見動物。《五藏山經》中山神的祭品,主要有毛類、精類、玉類及其他祭品毛類祭品即祭祀所用牲畜,如豬、雞、犬、羊、魚,以及綜合幾種牲畜的太牢與少牢:精類祭品即祭祀所用糧食,包括穩、稻、理、泰、灑,以及綜合泰穰稻粱麥的五種之精:玉類,如璋、璧、菇、瑜、藻璋:還有營(白茅做成的神的坐席〉、燭(百草束成的火把〉等其他祭品。《五藏山經》中部分山嶽未記載神祠及祠物,我們同意袁坷先生「此經不言神狀及祠物,疑文有闕脫」的說法。

在禮制嚴格的周代,山川之祭有嚴格規定,並體現出強烈的等級觀念。《禮記·王制》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史記·封禪書》引《周宮》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可見祭祀山川己分政區和等級,帝王祭代表中華大地的五嶽四瀆,地方官祭地區性的名山大川。五嶽,即東嶽、西嶽、南嶽、北嶽,依《爾雅·釋山》「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富高為中嶽」,可知其具體所指。四讀,即河、江、淮、濟。

需要注意的是,五嶽觀念約成於周代,應是在《舜典》四嶽的基礎上加上中央這一方位而成,並與四方觀念相配合而建立了四讀觀念,到了漢代,四讀又被具體搭配為西南東北具體方位,顯然是五行觀念在作祟。但毋庸置疑,自周代建立五嶽四讀的觀念以來,對名山大川特別是五嶽四讀的崇拜和祭祀,為歷代王朝所繼承,山川之神成為重要的地抵,與社理等共同列入國家祀典,山川之祭被常態化、制度化,成為與國家制度密切結合的宗教活動。

諸侯不能祭祀本國之外的山川|,否則為「越望飛屬於僧越。《左傳·哀公六年》:「初,昭王有疾。卡曰:河為崇。』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躁、潭,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景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弗祭。」在楚昭王眼中,只有江、漢、睡、漳這四條川澤的水神才可祭祀。《史記·趙世家》記載類似故事「晉獻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趙鳳為將伐霍。霍公求奔齊。晉大旱,卡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鳳召霍君於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穰。」這段記載大致是說晉國大旱,通過佔卡得知是位於霍國的霍太山作祟,但晉國國君並非霍山祭祀人,所以只好通過趙鳳召回霍太山的指定祭祀人霍君,晉國的旱災才消除。從上述兩條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在禮制嚴格的周代,祭祀對象也有規定。《墨子·迎敵祠》載「祝、史乃告於四望、山、社覆。」

清儒孫臺讓《墨子間話》注所言「山川,蓋謂中小山川在境內者」正是在釐清周代嚴格的祭祀制度之下而得出的結論。山嶽崇拜作為上古社會普遍存在的宗教現象,商周時期的人們認為從最尊貴的五嶽到普通小山均有神靈守護,正如《抱樸子·登涉》所言:「山無大小,皆有神靈。山大則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山川之神有了不同的名稱,大神被稱為「名山大」,小神被稱為「山林川澤」。到了漢代,為了適應王朝的等級制度,祭祀等級規定更為嚴格,國伯贊先生總結道:「皇帝所祭的神,都是象徵國家政權的神,如上帝、日、月、星、辰、后土、五嶽、四讀之屑。諸侯王、地方官所祭的神,則為象徵地方政權的神,如各封國、各州、郡各縣境內的山川之神及其他地方諸神。

至於百姓亦有其所祭之神,而這就是鄉社、裡社的社神。漢之社神,即今日之土地神,他在諸神中,是最低級的神。」宗教祀典中,對於山川等神抵的祭祀,自誕生之日起便不是偶然為之,而有著一貫性的特徵,《國語·魯語上》中展禽明言:「社理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非是不在祀典。」正如展禽所言,山川之神受祭其原因即與人民生產、生存密切相關。

古代中國,祭神常用的形式為以樂舞來娛神,《禮記·月令》載孟春之月「命樂正入學習舞。乃惰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祭祀山之舞為皇舞,《周禮·地官·司徒》載:「舞獅,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般舞,帥而舞社穰之祭祀: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膜之事。」旱曖之事,正是所謂零祭,舞師與樂師等同為官名,遇國有山川之祀,舞師則率領往舞,《周禮》同書的《稻人》所謂「旱蟆共其專斂」及《女巫》所謂「旱瑛則舞黴」均同義,周代的舞等有大小之分,正等為天子的大黴,此舞等為旱黴,由舞師這樣的小官行等禮,具體的樂舞一一皇舞為《周禮》所載「六小舞」之一,鄭司農注謂「皇舞者,以羽冒覆頭上,衣飾蒲翠之羽。」郭寶鈞先生認為武官村殷墓的繡有鳥羽痕的小吃正是殷商時期皇舞的證明。皇舞以享山川之神,而享神的目的在求雨。

除了天子、諸侯等官方祭祀山川,民間也重視山川祭祀,出土楚簡中舊有不少涉及山川之祭的材料。楚簡中既有泛言山川祭祀的,如望山楚簡96的「佔之曰吉。山川」氣也有專祭個別山川的,如包山楚簡240的「五山飛包山楚簡214,237、243的「危山」,包山楚簡238、241的「高丘」、「下丘」,包山楚簡213 214、237、243、248中的「大水氣葛陵楚簡中的「大川有價」等。

在民俗信仰中,山川之神的崇拜與祭祀則表現為締造出了各種山神、水神。山川之神對莊稼或破壞或保佑,故而在普通百姓的潛意識中,產生了一種敬畏其神的觀念,繼而祭祀跪拜,祈求保佑。與宮方從自然崇拜轉化為政治宗教形態不同,民間信仰體系中對山川之神的崇拜,展現出種較為自然甚至盲目的狀態,這種自然而普遍的崇拜狀態,在民俗學資料中有著充分的展示,如雲南貢山怒族相信山鬼「木裡不拉」能讓莊稼遭災,所以進行定期祭祀。怒江保鏢族認為山神米司尼是農業豐歉的決定者。彝族面臨旱澇之災而影響莊稼生長時便供酒燃香誦經拜祭山神。哈尼族在插秧結束後舉行祭山儀式,並唱誦祭詞:「全族來共祭山神,祈求神靈風雨順,祈禱山神保禾苗,莫讓穀子的白穗病。」

相關焦點

  • 山海經|讓人震撼的山神祭祀之禮
    今天來看看西山一經中記載的山神和祭祀山神的禮儀。從錢來山到騩山,也就是從錢來山到青海的日月山,《山海經》西山一經中一共記載了十九座山,全長兩千二百五十七裡。這些山中最大的山神就住在華山之上。華山山勢險峻、壁立千仞,山峰如刀劈斧削一般,單單是「險峻」二字就讓人望而生畏,是名副其實的「奇險天下第一山」。《尚書》中說,華山是軒轅黃帝會群仙的地方,《史記》中說,黃帝和虞舜都曾經前往華山巡狩。我在想,華山那麼險峻,這黃帝們是怎麼上去的呢?
  • 那些走過日本春夏秋冬的古老祭禮
    在中國,祭禮似乎帶著古老而神秘的色彩,與日常生活相去甚遠;而在日本,祭禮是現代社會中最具大眾化的傳統文明的延續儀式。時至今日,隨著四季的變遷,日本各地依然上演著大大小小的祭禮。
  • 《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六位山神,除了鐘山之神燭陰,你還認識誰?
    那麼,我們今天便來了解一下那些個神奇的山神吧!一、燭龍。燭龍大概是《山海經》中最出名的山神之一了,一提起來,很多人都知道。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說:「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之東。」
  • 山海經|不同的山神,古人用不同的儀式祭祀
    《山海經》讀到今天,西次二經就讀完了。西次二經中共記錄了十七座山的山形,它們的地貌以及這些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生活在山上的動物和植物,還有那豐富的礦產資源。今天讀西次二經中的最後一篇文章,祭祀山神的儀式。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裡。
  • 從《山海經》中的山神形象與祭祀文化,看《山海經》的杜撰性
    讀《山海經》給人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奇形怪狀的動物很多,每個山上都有山神,二每個山系講完後,必講到祭祀山神的方法。看來,山神很厲害,祭祀很重要。山神的作用應是統管山上的動物,而《山海經》中諸山上不乏奇異怪誕的動物,這些動物還不乏神奇的能力。
  • 山海經,山海經中最沒排面的山神,但祭祀也要有儀式感
    魯迅先生很喜歡山海經,在他得作品中多次提及山海經,他有一篇文章就叫《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先生不僅喜歡山海經,對山海經的研究也十分的深入。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到:山海經蓋古之巫書。
  • 獨家資料︱卓倉藏族祭祀祭禮禁忌
    卓倉藏族祭禮不同於其他藏區,也不同於漢族,有其自己的特點。 為了緬懷祖先的養育之恩,每年的清明、田社(春分)等節氣每個家族的老小都要去上墳祭祀祭禮,帶上供品大小饅頭、油香(用未經發酵的小麥麵在清油裡炸的菱形面點)、豬頭肉或雞肉、茶、白酒等,族人都到齊後,首先,在墳桌上將牛糞羊糞等塊狀物燃料點燃
  • 《山海經》中南方三大山系描述的山神都是什麼形態?
    《山海經·南山經》:「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裡,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山海經·南山經》:「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裡。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山海經·南山經》:「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裡。其神皆龍身而人面。」鵲山山系之首尾,從招搖山起到箕尾山止,一共是十座山,途經二千九百五十裡。諸山山神的形狀都是鳥的身子龍的頭。
  • 《山海經》荒蕪的南山二經諸山,櫃山山系山神的祭祀禮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此書的成書跨度大約從戰國初年至漢代初中期,於西漢校書時合編。山海經一共有18卷,分別為:山經五卷: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
  • 《山海經》:山海經神系中身份最高的四位天神,第一名是創世神!
    《山海經》:山海經神系中身份最高的四位天神,第一名是創世神!山海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人文地理奇書,其中所描述的許多東西在現代被證實依然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過的。其中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
  • 中國民俗文化,民間習俗來源,大地山川的神化與地祗源自哪裡?
    這裡將后土視為傳說中三皇五帝的顓頊氏之子;而記載神話的《山海經·大荒北經》又說,后土是那位追趕太陽的夸父的爺爺。概而言之,在先秦兩漢的典籍中,后土還是一位男性。另外,早期文獻記載的土地神(社神)有禹、社公、勾龍等,似乎也都是男性。直到漢代(一說隋代),在陰陽觀念影響下,與主宰天界的男性神遙相呼應,土地神才漸趨女性化,所謂「天公地母」是也。
  • 《山海經》中的山嶽與天神有關係?山是諸神上達天庭的道路?
    《山海經》中的山嶽與天神有關係?山是諸神上達天庭的道路?我國古代有對山嶽崇拜的觀念,如《尚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意思是大禹治好水患之後,劃分九州,同時定下各大山和河流的尊卑,以按照不同的等級來祭祀它們,這明確反映了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山嶽之中,以五嶽最為尊貴,按三公的規格來祭祀,而較小的名山則按照「子」和「男」的禮數,待遇稍低。如《孔叢子》中子張問:《尚書》中的「奠高山」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奠高山」是規定五嶽名山的等級,這樣祭祀的時候就可以按等級來進行了。子張又問:各山是什麼等級?
  • 鵲山凡九山,綿延三千裡,《山海經》之山經,鵲山系完美收官
    昨天,我們遊歷了《山海經》鵲山山系的箕尾山。至此,我們對鵲山山系的招搖山、堂庭山、猨翼山、杻陽山、柢山、亶爰山、基山、青丘山、箕尾山等九座山已經全部探遊完畢。回看此鵲山山系,其走勢乃自西向東鋪開而去,其山大致分布於廣西、廣東、福建境內,綿延共2950裡。
  • 東天山山海經:菜籽溝山神記
    他們隱在草木的氣息中,隱在鬆軟的慄土中,隱在一股股向南吹的風中。把進進出出的影子灌進別的影子中。他們隱去男人女人相愛之事,也隱去了死亡和出生。 菜籽溝人如此就成了隱士的後代。村莊也就成了自然史的一部分。 但是在長草出糧食的地方,還是會留下一些痕跡。
  • 山海探幽(38):《山海經》上古人神共住時代的天地交通
    可見, 上古曾經存在過人、神共居時期,神給人留下了上下之路,可以從地面到達天庭或者從天庭來到地面,這就是最初的「天梯」,所以上古還不斷有人到天上去遨遊一番。誰到天上去了?上古華夏的人神共居時代,能到天上去的人還真不老少。上古百科全書《山海經》就有明確的記載。
  • 新娘坐禳祓祭禮
    新娘坐禳祓是布農人為新娘禳災趨吉的祭禮。新娘成親後由祭司引至夫家大廳谷廩裡。谷上懸靈粟「達摩谷」一束,粟間插豬肉、豬皮及內臟如心、肝、肺等各四片。新娘的公公雙手拎著豬頭,在新娘頭上懸空轉圈兒,祈禱說:「新娘入廩,吉祥盈門,家畜成群,粟谷如山,子孫繁衍,綿綿不斷!」新娘坐廩一個月,由婆婆監守和送飯。
  • 中國神話|山神崇拜
    —— 董穎山在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中,佔重要地位,後世逐漸衍生為皇權、政權的原始象徵。帝王的統治被稱為「一統江山」,帝王的死被稱為「崩」,可見也山在某種意義上等同於皇權,保證著統治秩序的穩定。《禮記·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歷代天子封禪祭天地,也要對山神進行大祭。
  • 西安市重現漢代宗廟祭禮 倡導中國傳統文化(圖)
    4月3日在陝西西安狄寨塬漢薄太后南陵廣場,由陝西漢服愛好者組織的西漢三陵宗廟祭禮隆重舉行。  擊鼓奏樂、張弓射箭、飲酒作揖……4月3日,在位於西安東郊的狄寨塬漢薄太后南陵廣場,由陝西漢服愛好者組織的西漢三陵宗廟祭禮隆重舉行。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古老民俗禮儀。  坐落於西安市東部的西漢三陵,即漢文帝霸陵,薄太后陵和竇太后陵,在歷史上,特別是中國獨有的孝文化中,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
  • 山神——屬於道家,還是佛家?
    山神是典型的傳統神話人物,掌管五嶽山川,守護一方平安。山神屬於道家範疇,與佛教沒有絲毫關係。山神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而佛教直到漢明帝時才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可見,山神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神仙。關於山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先秦時期的《山海經》,裡面記錄了許多有關山神的傳說。古代造神無非兩種方式。一是人造。面對日月星辰,山川湖泊,疑惑而敬畏,所以就設想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媧造人,盤古開天……二是冊封。古人對忠義和仁孝十分看重,成就突出者當然要予以褒獎和宣揚。封神則是最高獎賞,也最利於百姓接受。
  • 《山海經》中記載了5位上古人首蛇身的神,你知道哪一個?
    說道人首蛇身,想必大家不管是在影視劇中,還是怪誕異志裡,首先想到的就是創造了人類的女媧娘娘,但是除了女媧娘娘,還有四位比較有名的人首蛇身的神。第一位女媧。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又稱媧皇、女陰,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