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讓人震撼的山神祭祀之禮

2020-12-23 星語愛讀書

今天來看看西山一經中記載的山神和祭祀山神的禮儀。

從錢來山到騩山,也就是從錢來山到青海的日月山,《山海經》西山一經中一共記載了十九座山,全長兩千二百五十七裡。這些山中最大的山神就住在華山之上。

華山就是太華山,也就是今天的西嶽華山,在陝西省境內。華山山勢險峻、壁立千仞,山峰如刀劈斧削一般,單單是「險峻」二字就讓人望而生畏,是名副其實的「奇險天下第一山」。

《尚書》中說,華山是軒轅黃帝會群仙的地方,《史記》中說,黃帝和虞舜都曾經前往華山巡狩。

我在想,華山那麼險峻,這黃帝們是怎麼上去的呢?

說是秦昭王曾經命令一個名叫施鉤的工匠搭著梯子攀上華山。我想,當時秦昭王肯定沒去,那麼險,他一國之君,是不會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險的。

書上說,就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也依然沒有一條路可以通向華山峰頂,一直到了唐朝的時候,道教徒們居山建觀,才在華山的北面開鑿了一條險道,於是有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說法。

如今登上華山的路也不止那一條險道了,北面山坡上已經開鑿了寬寬的路,鑲了水泥臺階,臺階兩邊還有防護鐵鏈,儘管險,但很安全了,體力旺盛的人們只要想去,就隨時可以登上華山,觀日出,看日落,隨性而為。

依然想不明白,遠古時期的軒轅黃帝是如何攀上華山去會群仙的。那「華山論劍」的地方是軒轅與群仙相聚的地方嗎?

哈哈,扯遠了,趕緊來看祭祀華山神的禮儀吧:祭祀華山神用的是太牢之禮。什麼是太牢呢?太牢就是祭祀的時候把牛、羊、豬三種祭祀的動物都備齊,是比較隆重的大祭。華山的山神是大山神,所以要用太牢之禮。

我還見過一家祭祀祖先的禮儀,供桌上擺放著牛頭、羊頭、豬頭,還有各種饅頭和水果,也是大祭祀,比較隆重的儀式。

祭祀羭次山上的山神時很有趣,祭祀的時候要用火炬,先齋戒一百天,一百天啊,多麼漫長的時間,十四周,我一周讀一本書,都可以讀完十四本書了。

齋戒完一百天以後就用一百頭純色的牲畜做祭品,不管是什麼色,純色的就行,純白的,或者純黑的。然後把一百塊美玉埋在地下,再燙上一百樽美酒,把一百隻珪和一百塊璧系在山神的脖子上,作為祭祀時的飾物。珪和璧都是用玉製成的,所不同的是,珪是條狀的,璧是圓形的。

祭祀完了兩座山的山神,剩下十七座山的山神,祭祀的儀式都是一樣的,就是用一隻純色完整的羊來祭祀。祭祀時所點的火燭,是一種還沒有燒成灰的百草,所鋪的百席上鑲有彩色花紋的絲織裝飾物。

總觀這些山神的祭祀禮儀,華山神的最隆重,羭次山的次之,其餘十七座山的再次之。大神大禮儀,小神小禮儀。

我最震撼的還是羭次山山神的祭祀禮儀,祭品之多,時間之久,不得不讓人驚掉下巴,甚至驚掉眼珠子。古人對山神的敬畏由此可見一斑。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說,人這一輩子總要相信點什麼,也要敬畏點什麼。

相信才能真誠,敬畏才能自律。

好啦,今天的《山海經》就讀到這裡。依然呈上原文,古人文字中的魅力各位自己品味:

凡西經之首,自前來之山至於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裡。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珪百璧。其餘十七山之屬,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末灰,白席採等純之。

相關焦點

  • 從《山海經》中的山神形象與祭祀文化,看《山海經》的杜撰性
    讀《山海經》給人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奇形怪狀的動物很多,每個山上都有山神,二每個山系講完後,必講到祭祀山神的方法。看來,山神很厲害,祭祀很重要。山神的作用應是統管山上的動物,而《山海經》中諸山上不乏奇異怪誕的動物,這些動物還不乏神奇的能力。
  • 《山海經》荒蕪的南山二經諸山,櫃山山系山神的祭祀禮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此書的成書跨度大約從戰國初年至漢代初中期,於西漢校書時合編。山海經一共有18卷,分別為:山經五卷: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
  • 山海經,山海經中最沒排面的山神,但祭祀也要有儀式感
    魯迅先生很喜歡山海經,在他得作品中多次提及山海經,他有一篇文章就叫《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先生不僅喜歡山海經,對山海經的研究也十分的深入。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到:山海經蓋古之巫書。
  • 山海經|不同的山神,古人用不同的儀式祭祀
    《山海經》讀到今天,西次二經就讀完了。西次二經中共記錄了十七座山的山形,它們的地貌以及這些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生活在山上的動物和植物,還有那豐富的礦產資源。今天讀西次二經中的最後一篇文章,祭祀山神的儀式。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裡。
  • 從《山海經》神獸,變成皇帝祭祀之神,燭龍在神界地位有多高?
    《山海經》中,記錄了一個鐘山山神,名曰燭龍,也叫燭九陰,在許多現代的奇幻小說中,都能見到燭龍的身影,他有神通,懂法術,呼風喚雨,還有人認為,燭龍是盤古神最早的雛形,到底燭龍是何方神聖呢?我們從《山海經》原文中,去尋找答案。燭龍的形象「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 《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六位山神,除了鐘山之神燭陰,你還認識誰?
    那麼,我們今天便來了解一下那些個神奇的山神吧!一、燭龍。燭龍大概是《山海經》中最出名的山神之一了,一提起來,很多人都知道。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說:「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之東。」
  • 《山海經》荊山系漏寫禾山卻以太牢祭祀,實為隱藏湖北隨州炎帝陵
    區用作地名指甌越,也可寫成區人,也可以寫作甌人,歐人。吳地名在江蘇省。這條山脈大致是從湖北荊門一路往東,過安徽,然後到了東部沿海的江蘇、上海等地。畫紅圈的為湖北隨州祭祀禮儀《山海經》在總結《中次一十一山經》記載:「凡荊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於幾山。三千七百三十二裡。其神狀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祈,瘞用一珪,糈用五種之精(糈)。
  • 《山海經》山神的祭禮與祭品及山川之神祭禮中的等級觀念
    在楚昭王眼中,只有江、漢、睡、漳這四條川澤的水神才可祭祀。《史記·趙世家》記載類似故事「晉獻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趙鳳為將伐霍。霍公求奔齊。晉大旱,卡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鳳召霍君於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穰。」這段記載大致是說晉國大旱,通過佔卡得知是位於霍國的霍太山作祟,但晉國國君並非霍山祭祀人,所以只好通過趙鳳召回霍太山的指定祭祀人霍君,晉國的旱災才消除。
  • 《山海經》中南方三大山系描述的山神都是什麼形態?
    《山海經·南山經》:「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裡,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山海經·南山經》:「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裡。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山海經·南山經》:「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裡。其神皆龍身而人面。」鵲山山系之首尾,從招搖山起到箕尾山止,一共是十座山,途經二千九百五十裡。諸山山神的形狀都是鳥的身子龍的頭。
  • 《山海經》之《南山經》旅遊攻略:一
    如果我們生活在《山海經》的世界,面對這《山海經》所描述的上古世界的大好河山,我們怎麼能不去看看呢?現在,我們開始從《南山經》所描述的地方開始吧!首先這是《山海經》的起始部分,相對而言也比較簡單。其次就是小編覺得《南山經》裡有些植物,對我們很有用。《南山經》裡的南方有兩座山系:主山系也是第一列山系是(同「鵲」)山山系,山山系的主山是招搖山;第二列山系沒有名字,主山是櫃山;第三列山系也沒有名字,主山是天虞山。
  • 《山海經·南山一經》之亶爰山、基山、青丘山、箕尾山
    繼續《南山一經》的探索之路,其實看到這些山名已然神往,尤其是這「青丘山」,多少神話故事,神話小說,傳說中「九尾狐」仙家之地,今天終於找到出處,並不空穴來風,那我們認真研讀一下。《山海經》原文:又東三百裡曰亶爰(chán yuán) 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pìn)牡,食者不妒。
  • 《山海經》中的山嶽與天神有關係?山是諸神上達天庭的道路?
    首先,所有的山都有一個神來主宰,這些天神都是一些奇禽異獸,要對它們進行祭祀。實際上,這些山神的形象正是氏族部落圖騰神的形象。最初,每一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發展到後來,區域內的幾個氏族部落乃融合形成一個帶有共性的圖騰神而對它的祭祀,正反映了當時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由此可見,凡是山都有神,都能得到人們的崇拜,充分說明當時的山嶽崇拜和天神已經密不可分。
  • 趣聊《山海經》|翠山——鸓鳥兩首而四足,飼之可以御火
    郭璞的《山海經圖贊》有雲:牛充兵機,兼之者旄。冠於旌鼓,為軍之標。匪肉致災,亦毛之招。麢麢(líng)是羚的古字,就是指我們所熟悉的羚羊。北宋文學家楊億的《楊文公談苑》有雲∶商汝山中多麝,遺糞常在一處不移,人以是獲之。其性絕愛其臍,為人逐急,即投巖,舉爪剔裂其香,就縶(zhí)而死,猶拱四足保其臍。
  • 我的山海經之鵲山首
    兩個人靜靜地坐在山頂,這裡名叫箕尾山已經臨近東海,沙石非常多,山下同樣有一條小河流下,一直向南,河中很多白玉。「不知不覺居然一直來到了東海,時間真快。」「你看遠處!那邊在做什麼?」兩個人站起來,發現那邊準備了很多東西,此時正在準備階段,正有很多人向著那邊靠近。「老丈,這是在做什麼?」「祭祀啊,祭祀鵲山神。」
  • 東天山山海經:菜籽溝山神記
    菜籽溝之前叫什麼名,是它的隱私,草木可見,人無由問津。 總之,先前住在這裡的人成了真正的隱士。他們隱在草木的氣息中,隱在鬆軟的慄土中,隱在一股股向南吹的風中。把進進出出的影子灌進別的影子中。他們隱去男人女人相愛之事,也隱去了死亡和出生。 菜籽溝人如此就成了隱士的後代。村莊也就成了自然史的一部分。
  • 《山海經》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神戰力排名揭秘,你覺得哪只最強?
    但其實在《山海經》中還描述了四季之神——春神句芒、夏神祝融、秋神蓐收、冬神禺疆。四季神加上土神后土,這五位又分別具有五行屬性的能力,也逐漸被後世人稱為五行之神。 五行之神的存在在古代非常重要,每年都會受到古代人們的祭祀活動.這些五行之神分別是:東方木神句芒、南方火神祝融、西方金神蓐收、北方水神共工/玄冥、中央土神后土。
  • 《山海經之南山經》——異獸篇
    《山海經》是我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 《山海經》:諸觀山海,如是神說
    在這本雜誌刊登的許多故事,都取自於山海經。但這麼說有些不負責,因為山海經本身並不是一本奇幻故事集,它更多的像是一本地理志、草本志或是奇獸志。作者們只是選取某一個獸或是某一座山進行想像,但這樣的想像,在我看來,更像是今人與古人幻想的匯合,顯得格外質樸與真實。而正是由於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使得我對山海經尤為嚮往。
  • 《山海經》:山海經神系中身份最高的四位天神,第一名是創世神!
    《山海經》:山海經神系中身份最高的四位天神,第一名是創世神!山海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人文地理奇書,其中所描述的許多東西在現代被證實依然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過的。其中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
  • 山海探幽(38):《山海經》上古人神共住時代的天地交通
    古人認為天是實際存在的,傳說在顓頊帝之前,天和地相距並不遙遠,清代龔自珍的《定庵續集·壬癸之際胎觀》說:「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下天,天與人,旦有語,夕有語。」可見, 上古曾經存在過人、神共居時期,神給人留下了上下之路,可以從地面到達天庭或者從天庭來到地面,這就是最初的「天梯」,所以上古還不斷有人到天上去遨遊一番。誰到天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