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排水系統PK暴雨:東京下水道深60米暢通無阻

2021-01-16 搜狐網

東京地下排水系統被稱為「地下神殿」,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

  排水工程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城市在建設中遇到的難題。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來最大暴雨,至少造成37人遇難,英國廣播公司等外國媒體對此也進行了報導。日本東京、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一些國外大城市的下水道系統建設維護經驗,或許能為總是暴雨積水成災的中國大城市帶來啟示。

  東京:

  深達60米的「地下神殿」

  受颱風影響,日本夏天的降雨量充沛。東京地區的地下排水系統主要就是為避免受到颱風雨水災害侵襲而建的。這一系統於1992年開工,2006年竣工,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它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

  東京的雨水有兩種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會通過各種建築的排水管,以及路邊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積排放管道,最終通過大支流排入大海;其餘地域的雨水,會隨著每棟建築的排水系統進入公共排雨管,再隨下水道系統的淨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據南開大學副教授、東京大學研究員吳真介紹,即使在持續大雨的五六月份梅雨季節,東京也極少出現積水。原因就在於,下水道內配置多個1.4萬馬力的水泵,可每秒疏通200立方米的地下水,將它排洩到附近河流,然後入海。所以,東京下水道也被稱為「地下神殿」。

  為了保證排水道暢通,東京下水道局從汙水排放階段就開始介入。他們規定,一些不溶於水的洗手間垃圾不允許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過垃圾分類系統處理。此外,烹飪產生的油汙也不允許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因為油汙除了會造成鄰近的下水道口惡臭外,還會腐蝕排水管道。東京下水道局對此倡導的解決辦法是:用報紙把油汙擦乾淨,再把沾滿油汙的報紙當做可燃垃圾處理。更乾脆的辦法是做菜少用油,下水道局甚至配備了專門介紹健康料理的網頁和教室,介紹少油、健康的食譜。

  東京設有降雨信息系統來預測和統計各種降雨數據,並進行各地的排水調度。利用統計結果,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區採取特殊處理措施。比如,東京江東區南沙地區就建立了雨水調整池,其中最大的一個池一次可以最多存儲2.5萬立方米的雨水。此外,「地下神殿」可以免費預約參觀,一天三次。

  倫敦:

  150年前造的下水道

  市內汙水全部排入大海

  倫敦如今使用的下水道系統建於150多年前。有趣的是,當初建造這條下水道的原因竟然是為了防止疾病傳播。

  150多年前的倫敦是一個垃圾遍地、臭氣衝天、霍亂橫行的城市。1848年-1849年間,倫敦死於霍亂的人數超過1.4萬人。1849年,霍亂疫情結束後,人們才意識到真正的根源是水源汙染。英國首都汙水治理委員會任命約瑟夫·巴瑟傑為測量工程師,以確定城市排水系統未來如何改進。

  1856年,巴瑟傑建議將所有的汙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全部排入大海,但他的設計方案連續5次被否決。1858年夏天,倫敦市內的臭味達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程度,倫敦市政當局迫於壓力才同意了巴瑟傑的改造方案。

  倫敦地下排水系統改造工程1859年正式動工,1865年完工,實際長度達到2000公裡。工程完成當年,倫敦的全部汙水都被排往大海。

  不少人擔心地下被挖空的倫敦會不會坍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程部門特地研製了新型高強度水泥,用這種水泥製造了3.8億塊混凝土磚,構成了堅固的下水道。

  由於將汙水與地下水隔開,倫敦下水道改造意外地解決了導致霍亂的水源問題。從此以後,倫敦再也沒有發生過霍亂。

  巴黎:

  下水道是座博物館

  每年10萬人參觀

  近代下水道的雛形脫胎於法國巴黎。今天的巴黎下水道總長2300多公裡,規模遠超巴黎地鐵。由於巴黎下水道系統享譽世界,下水道博物館已成為巴黎除艾菲爾鐵塔、羅浮宮、凱旋門外的又一著名旅遊項目。從1867年世博會開始,陸續有外國元首前來參觀,現在每年有十多萬人來參觀學習。

  巴黎的下水道處於地面以下50米,水道縱橫交錯,密如蛛網。下水道四壁整潔,管道通暢,地上沒有一點髒物,乾淨程度可與巴黎街道相媲美,不會聞到一丁點兒腥臭味。而且,下水道寬敞得出人意料:中間是寬約3米的排水道,兩旁是寬約1米的供檢修人員通行的便道。還有一連串數字可以說明這一排水體系的發達:約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專業維護工……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巴黎的工程師們還修建了4條直徑為4米、總長為34公裡的排水渠,以便通過淨化站對雨水和廢水進行處理,處理過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者流入塞納河,另一部分則通過非飲用水管道循環使用。截至1999年,巴黎便完成了對城市廢水和雨水的100%完全處理,還塞納河一個免受汙染的水質。

  此外,在巴黎,如果你不小心把鑰匙或是貴重的戒指掉進了下水道,是完全可以根據地漏位置,把東西找回來的。因為下水道裡也會標註街道和門牌號碼。你所需要的,只是打個電話,而且這項服務同樣是免費的。完備的設施和人性化的設計背後,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相關焦點

  • 國外大城市排水系統逐個數:巴黎下水道成景點
    除廣州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都在積極升級或改造排水系統。了解英國倫敦、日本東京、法國巴黎等一些國外大都市的下水道系統,或許能為中國城市的治澇工程帶來啟示。   儘管經過去年5月暴雨後的嚴重內澇、水浸車事件,廣州去年已經完成了227個水浸點的改造,但是,5月22日一場突降的大暴雨再度令廣州市內幾十處遭水浸,並且暴露出珠江新城地下空間排水力不足、APM線漏水嚴重的問題。
  • 國外城市排水系統各有特點 巴黎下水道成旅遊景點
    每當夏季來臨,暴雨不斷,「城市的良心」便不得不經常接受考驗。7月21日,北京的排水系統就經受了60年來最大的一次的考驗,10死6傷的結果讓人不禁感嘆北京的排水系統仍然脆弱。了解英國倫敦、日本東京、法國巴黎等一些國外大都市的下水道系統,或許能為中國城市的治澇工程帶來啟示。城市排水系統嚴重滯後,這並非是北京一個城市的問題。
  • 盤點國外三大城市下水道排水系統
    東京地下排水系統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 倫敦城市中心的下水道。   7月21日10時起,一場61年來最大的暴雨降臨北京,導致城市交通大面積癱瘓,甚至已造成37人因災死亡。它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來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倫敦和東京這三個公認的國際大都會的下水道系統。
  • 日本的排水系統簡直是個BUG!地下50米處藏著一座巨型宮殿!
    它運用日本先進土木技術建造,也可稱之為排水「宮殿」。該系統可以防止颱風季節因為暴雨而可能出現的洪災,守衛日本東京地區,避免受水災侵襲。這一系統於1992年開工,2006年竣工,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其排水標準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
  • 走進日本的排水系統:「地下神殿」為何紅遍網絡?
    但是讓人意外的是,位置低於海平面的東京首都圈,卻很少會出現很嚴重的澇災。要知道,東京的年平均降水量達到了1466.8毫米,幾乎是世界平均降水量的一倍。而首都圈更是包括了東京都、神奈川縣、埼玉縣及千葉縣,人口大約有三千萬人。在這種情況下,東京地區雨水的疏通,離不開下水道和地下蓄水排水系統這兩大「法寶」。
  • 不,只是日本的地下排水系統
    因為有很大的臺階和一些泥濘的路段,最好穿運動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前一天有暴雨,那麼「地下神殿」將投入使用,因此行程將暫時取消。整個工程建在地下50米處,這是一條長6.3公裡,直徑10.6米的巨型隧道,整個隧道連接著東京城市長達15700公裡長的城市下水道。
  • 日本東京地下排水系統:全球最先進,被譽「地下神殿」,效果驚人
    【壯觀的地下排水系統】近日,日本超強颱風「海貝思」過境後,讓東京地下排水系統再次刷爆網絡。筆者查閱了一下最近報導,有這樣的描述,「颱風侵襲的12日至14日期間,『地下神殿』一共排出1000萬噸水量,相當於15棟『太陽城60』大樓。」
  • 日本最先進排水系統:花費14年耗資2400億修建,排水效果驚人
    在日本,令人讚嘆不已的除了東京塔,還有就是東京的地下神殿,這座神殿也有著它獨特的用處和意義——它其實是一個排水系統。這個排水系統,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排水系統了,而且能將排水系統建造成一座神殿,由此也能看得出來日本有著獨特的城市文化,和先進的土木工程技術。
  • 北京暴雨後感:文明差距只差一條下水道
    不僅北京、武漢,5月間,廣州也因暴雨出現過嚴重內澇。北京水務局回應稱,城市建設排水系統滯後於城市發展,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現在北京中心城區的排水管網最早還有明代的設施。但是城市管網更新面臨諸多問題,老舊管網只能是打補丁,發現一處,補一處。如果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國度或城市,如何分辨它是否發達?臺灣作家龍應臺認為,一場大雨足矣。
  • 暴雨季節 別吹什麼德國人建的下水道系統了 中國古人分分鐘吊打
    德國城市中現代化的排水設施還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首都柏林市擁有總長度達到9600多公裡長的下水道,其中有的已有150年歷史。柏林老城區的管道採用汙水和雨水混合排放的形式,3米高4米寬的管道,連轎車都能通行,新城區就將汙水和雨水分別處理了。下水道的排放有專門的檢測中心進行管理和調度。
  • 深圳暴雨 從「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說開去
    隨之流傳的,還是雨果那句話「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其實,雨果在《悲慘世界》裡說這句話是指,冉阿讓幫助他人從下水道中逃走。這句話的本意是,在一座濫殺無辜的城市,在一個亟待打破的舊世界,只有下水道能保護革命者。雨果抨擊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可笑的是,如今雨果的這句話,卻被許多人用來讚美他原本抨擊的對象。  皓首窮經,追究雨果的本意,沒什麼大意思。
  • 「地下神殿」再度全力運轉:颱風「海貝思」致東京外下水道3天排水...
    自10月12日以來,今年第19號颱風「海貝思」帶來的暴雨令日本遭受重創。截至發稿,共同社統計稱,截至發稿,颱風已致日本各地共74人死亡,55條河流的79處發生決堤。而與此同時,人口眾多的東京首都圈得以免於大規模水災。
  • 義大利羅馬的排水系統2500年後仍在使用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要檢驗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一場暴雨就已經夠了。在國外,為防範城市內澇,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比國內高,我們來看看2500年後仍在使用的義大利羅馬的排水系統。說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須從古羅馬說起。
  • 遊下水道 像逛博物館
    柏林排水系統也秉承這一原則,從1873年興建第一條下水道開始到今天,在柏林900平方公裡土地下排水管道就長達9500千米,相當於從柏林到北京的距離。地下奇景:每天,在柏林會有數百人跟隨導遊深入地下,感受經歷過二戰的柏林下水道故事。這裡有各種排水渠和排水機械,柏林地下管道中,1/4的下水管道是汙水雨水通過一個管道排放的,這些管道主要在市中心。
  • 各地下水道的傳奇
    詞條我們先從最好的「下水道」說起。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先進的排水系統位於東京郊區的埼玉縣,作為「東京圈排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深入地下165英尺處,長4英裡的隧道連接起5個22層樓高的筒倉,耗資20億美金修建。
  • 巴黎下水道古老卻實用 部分開闢為博物館(組圖)
    日本建造的排水「宮殿」  前不久,韓國遭遇特大暴雨襲擊,損失慘重。韓國媒體用「水炸彈」來形容暴雨的威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給力」的下水道系統,那麼道路被淹、城市一片汪洋就在所難免了。今年夏季,水已成為許多國家的煩惱,有不少國際大城市出現街道上的排水井蓋因強力倒灌而「被迫」在大街上「跳舞」的情形,城市內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城市下水道被稱為「一個城市的良心」,縱觀世界,下水道所引發的問題是世界城市的通病。
  • 日本颱風那麼多,為何東京很少內澇?看看當地的排水系統就知道了
    看看當地的排水系統就好了其實之所以會這樣,全來自於日本東京的排水系統,因為這個排水系統有著「全球最好的排水系統」的別稱。這個名為東京圈排水系統是日本埼玉縣16號國道地下50米處修建的排水系統,是為了防止豪雨而採用的地下盾構進式建造的巨型隧道,運用日本最先進的土木技術建造,因為工程龐大如同一個宮殿一般,所以也有著「排水宮殿」的別稱,因為這個系統,往後日本的颱風季,東京成了最安全的地方。
  • 志三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莫讓百姓年年心涼
    南陽人稱為「閘口」的地方,是調節城壕蓄水的水閘處,閘口的下方挖有深壕,以洩城壕之水。細細考究,老南陽的排水系統,除了各種明溝暗渠,最主要的就是梅溪河、溫涼河、城河和各種坑了。以前,南陽城雖不大,據說周長是九裡十八步。可是,坑塘有七十二個。
  • 東京將全方位宣傳下水道設施,欲打造新觀光資源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要深入了解一座城市,光欣賞地面建築可能還不夠,日本東京就計劃向民眾與遊客深入展示城市的地下景色——下水道,欲將其打造成東京新的觀光資源。 日經中文網日前報導稱,為促進民眾對下水道事業的理解,並學習正確使用方法,東京將對其下水道設施進行全方位宣傳,除了靈活運用AR(增強現實)等新技術進行參觀學習外,還將推出團體參觀項目。
  • 日本宮殿般的「世界最大下水道」,是如何建成的?
    1970年,日本修改《下水道法》,以「公害國令」之名決定每年投入大量國家預算,收集和處理汙水,徹底改善居民環境。經過治理的日本排汙系統,大體有以下幾個組成:1.人工川在日本東京,可見的最明顯的排汙設施,就是密集的人工壕溝,一般寬3米,深2米以內。所有細小的溝壑,連接下水道,匯入地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