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地下排水系統被稱為「地下神殿」,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
排水工程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城市在建設中遇到的難題。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來最大暴雨,至少造成37人遇難,英國廣播公司等外國媒體對此也進行了報導。日本東京、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一些國外大城市的下水道系統建設維護經驗,或許能為總是暴雨積水成災的中國大城市帶來啟示。
東京:
深達60米的「地下神殿」
受颱風影響,日本夏天的降雨量充沛。東京地區的地下排水系統主要就是為避免受到颱風雨水災害侵襲而建的。這一系統於1992年開工,2006年竣工,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它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
東京的雨水有兩種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會通過各種建築的排水管,以及路邊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積排放管道,最終通過大支流排入大海;其餘地域的雨水,會隨著每棟建築的排水系統進入公共排雨管,再隨下水道系統的淨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據南開大學副教授、東京大學研究員吳真介紹,即使在持續大雨的五六月份梅雨季節,東京也極少出現積水。原因就在於,下水道內配置多個1.4萬馬力的水泵,可每秒疏通200立方米的地下水,將它排洩到附近河流,然後入海。所以,東京下水道也被稱為「地下神殿」。
為了保證排水道暢通,東京下水道局從汙水排放階段就開始介入。他們規定,一些不溶於水的洗手間垃圾不允許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過垃圾分類系統處理。此外,烹飪產生的油汙也不允許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因為油汙除了會造成鄰近的下水道口惡臭外,還會腐蝕排水管道。東京下水道局對此倡導的解決辦法是:用報紙把油汙擦乾淨,再把沾滿油汙的報紙當做可燃垃圾處理。更乾脆的辦法是做菜少用油,下水道局甚至配備了專門介紹健康料理的網頁和教室,介紹少油、健康的食譜。
東京設有降雨信息系統來預測和統計各種降雨數據,並進行各地的排水調度。利用統計結果,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區採取特殊處理措施。比如,東京江東區南沙地區就建立了雨水調整池,其中最大的一個池一次可以最多存儲2.5萬立方米的雨水。此外,「地下神殿」可以免費預約參觀,一天三次。
倫敦:
150年前造的下水道
市內汙水全部排入大海
倫敦如今使用的下水道系統建於150多年前。有趣的是,當初建造這條下水道的原因竟然是為了防止疾病傳播。
150多年前的倫敦是一個垃圾遍地、臭氣衝天、霍亂橫行的城市。1848年-1849年間,倫敦死於霍亂的人數超過1.4萬人。1849年,霍亂疫情結束後,人們才意識到真正的根源是水源汙染。英國首都汙水治理委員會任命約瑟夫·巴瑟傑為測量工程師,以確定城市排水系統未來如何改進。
1856年,巴瑟傑建議將所有的汙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全部排入大海,但他的設計方案連續5次被否決。1858年夏天,倫敦市內的臭味達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程度,倫敦市政當局迫於壓力才同意了巴瑟傑的改造方案。
倫敦地下排水系統改造工程1859年正式動工,1865年完工,實際長度達到2000公裡。工程完成當年,倫敦的全部汙水都被排往大海。
不少人擔心地下被挖空的倫敦會不會坍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程部門特地研製了新型高強度水泥,用這種水泥製造了3.8億塊混凝土磚,構成了堅固的下水道。
由於將汙水與地下水隔開,倫敦下水道改造意外地解決了導致霍亂的水源問題。從此以後,倫敦再也沒有發生過霍亂。
巴黎:
下水道是座博物館
每年10萬人參觀
近代下水道的雛形脫胎於法國巴黎。今天的巴黎下水道總長2300多公裡,規模遠超巴黎地鐵。由於巴黎下水道系統享譽世界,下水道博物館已成為巴黎除艾菲爾鐵塔、羅浮宮、凱旋門外的又一著名旅遊項目。從1867年世博會開始,陸續有外國元首前來參觀,現在每年有十多萬人來參觀學習。
巴黎的下水道處於地面以下50米,水道縱橫交錯,密如蛛網。下水道四壁整潔,管道通暢,地上沒有一點髒物,乾淨程度可與巴黎街道相媲美,不會聞到一丁點兒腥臭味。而且,下水道寬敞得出人意料:中間是寬約3米的排水道,兩旁是寬約1米的供檢修人員通行的便道。還有一連串數字可以說明這一排水體系的發達:約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專業維護工……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巴黎的工程師們還修建了4條直徑為4米、總長為34公裡的排水渠,以便通過淨化站對雨水和廢水進行處理,處理過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者流入塞納河,另一部分則通過非飲用水管道循環使用。截至1999年,巴黎便完成了對城市廢水和雨水的100%完全處理,還塞納河一個免受汙染的水質。
此外,在巴黎,如果你不小心把鑰匙或是貴重的戒指掉進了下水道,是完全可以根據地漏位置,把東西找回來的。因為下水道裡也會標註街道和門牌號碼。你所需要的,只是打個電話,而且這項服務同樣是免費的。完備的設施和人性化的設計背後,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