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非常盼望過年。因為過年能穿新衣服、吃好吃的。這裡所說的「好吃的」,只是相對那個時候的平時而言,吃的仍然是粗茶淡飯,只不過比平時多了一兩個暈菜而已。
但是,那個時候過年,年味很濃,也很溫馨。
一進臘月,家家戶戶開始置辦年貨
多數人選擇在年前半個月左右的時候開始置辦年貨。有些人更早,年前一個月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集市上,擠滿了辦年貨的」當家人「。所謂的年貨,可能是一副對聯、一捆粉條、一點海帶、一沓紙錢(燒給死去的祖先的)、一束香、幾串鞭炮,或者是一些諸如海椒、花椒、生薑、大蒜之類的調味品。買雞、鴨的當然也有,但是買的人很少,多數是因為」買不起「。在賣小孩衣服的地方,有些「省得出錢」的「當家人」,在討價還價的為家裡的小兒女挑選衣服。
但是我家兄妹幾個過年穿的新衣服,是我母親為親自為我們做的。印象特別深的是我老媽經常在年三十的時候,在煤油燈下忙到深夜,為的是給我們兄妹幾個趕做新衣服。我們過年穿的新衣服、新褲子、新鞋子,全是我媽一針一線做出來的。
新年第一天,穿著新衣服的我們,甭提有多高興了。要知道,那個時候,我周圍的小夥伴,既使是過年,也沒幾個有新衣服可穿的。
2.置辦年貨的另一個內容,去幾裡之外打爆米花。起初,我們方圓幾裡的人都去同一個地方打爆米花。這個事情主要是由我們小孩子去做。三五個十歲左右、年齡不等的小孩約起,背上幾斤父母舀給我們的米或者是包穀,去幾裡外的地方打爆米花。那個時候爆米花平時是吃不到的。
後來有一年,一個打爆米的師傅扛著爆米花機,走街串巷的上門給人打爆米花。從此,我們就再也不用去」外地「打爆米花了。
3.很多家裡,年前要做大黃粑(玉米與大米混合);在自家門前的磨子上推鴨兒粑(飯米與酒米的混合物)或者推豆花。有些人家粑粑做得多,夠整個正月間吃。那時,正月是一個耍的月份,餓了吃粑粑比較也方便。
年前一個星期左右,人們會拿一兩天的時間給自己的家來一次徹底的打掃
幾乎是家家戶戶,在年前都要對自己的家進行一次徹底的打掃。包括房前屋後、屋裡屋外,天上、地下。那些在家中掛了一年的蜘蛛網,掃帚綁上長竹竿來一次徹底打掃;平時忽略的一些死角地方,比如床下,灶房處,也要來個徹底的打掃;還要床單和被套、所有的衣服,也要全部收完來洗過。
人們盼著過年的心情溢於言表
年前一段時間,鄰裡之間見面相互寒暄的內容大致如下:「你們家推粑了沒有?,我只做了幾斤"。"我家陽村(蜘蛛網與油煙還有灰塵的混合物)還沒打。你家打了沒有?";"我家做了點果果炒米糖」。無論是說的人,還是聽的人,都沉浸在快過年的喜悅中。
「盼望著,盼望著,終於過年了」,這是那時很多人內心的真實寫照,尤其對我們小孩來說。
大年30那天晚上,全家老小都要洗澡,俗稱「洗掉身上的黴氣」,盼望來年事事順利
大年30晚上,全家人圍坐在柴火旁,守夜到12點,然後我們在此起彼伏的爆竹聲沉沉睡去。那天晚上是不能熄燈的,所以我們家有一盞煤油燈,必須整晚都亮著。
第二天一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吃過母親做的鴨兒粑粑,口袋裡裝一把炒花生,然後喜滋滋地出門。出門不久,總會遇到幾個小夥伴。一起玩到肚子咕咕叫才回家。
那些年雖然貧窮,但是窮中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