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年,穿著母親縫製的衣服,吃著粗茶淡飯,但是年味很濃

2020-12-24 私語老師

早些年,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非常盼望過年。因為過年能穿新衣服、吃好吃的。這裡所說的「好吃的」,只是相對那個時候的平時而言,吃的仍然是粗茶淡飯,只不過比平時多了一兩個暈菜而已。

網絡配圖

但是,那個時候過年,年味很濃,也很溫馨。

一進臘月,家家戶戶開始置辦年貨

多數人選擇在年前半個月左右的時候開始置辦年貨有些人更早,年前一個月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集市上,擠滿了辦年貨的」當家人「。所謂的年貨,可能是一副對聯、一捆粉條、一點海帶、一沓紙錢(燒給死去的祖先的)、一束香、幾串鞭炮,或者是一些諸如海椒、花椒、生薑、大蒜之類的調味品。買雞、鴨的當然也有,但是買的人很少,多數是因為」買不起「。在賣小孩衣服的地方,有些「省得出錢」的「當家人」,在討價還價的為家裡的小兒女挑選衣服。

但是我家兄妹幾個過年穿的新衣服,是我母親為親自為我們做的。印象特別深的是我老媽經常在年三十的時候,在煤油燈下忙到深夜,為的是給我們兄妹幾個趕做新衣服。我們過年穿的新衣服、新褲子、新鞋子,全是我媽一針一線做出來的。

新年第一天,穿著新衣服的我們,甭提有多高興了。要知道,那個時候,我周圍的小夥伴,既使是過年,也沒幾個有新衣服可穿的。

網絡配圖

2.置辦年貨的另一個內容,去幾裡之外打爆米花。起初,我們方圓幾裡的人都去同一個地方打爆米花。這個事情主要是由我們小孩子去做。三五個十歲左右、年齡不等的小孩約起,背上幾斤父母舀給我們的米或者是包穀,去幾裡外的地方打爆米花。那個時候爆米花平時是吃不到的。

後來有一年,一個打爆米的師傅扛著爆米花機,走街串巷的上門給人打爆米花。從此,我們就再也不用去」外地「打爆米花了。

3.很多家裡,年前要做大黃粑(玉米與大米混合);在自家門前的磨子上推鴨兒粑(飯米與酒米的混合物)或者推豆花。有些人家粑粑做得多,夠整個正月間吃。那時,正月是一個耍的月份,餓了吃粑粑比較也方便。

年前一個星期左右,人們會拿一兩天的時間給自己的家來一次徹底的打掃

幾乎是家家戶戶,在年前都要對自己的家進行一次徹底的打掃。包括房前屋後、屋裡屋外,天上、地下。那些在家中掛了一年的蜘蛛網,掃帚綁上長竹竿來一次徹底打掃;平時忽略的一些死角地方,比如床下,灶房處,也要來個徹底的打掃;還要床單和被套、所有的衣服,也要全部收完來洗過。

人們盼著過年的心情溢於言表

年前一段時間,鄰裡之間見面相互寒暄的內容大致如下:「你們家推粑了沒有?,我只做了幾斤"。"我家陽村(蜘蛛網與油煙還有灰塵的混合物)還沒打。你家打了沒有?";"我家做了點果果炒米糖」。無論是說的人,還是聽的人,都沉浸在快過年的喜悅中。

「盼望著,盼望著,終於過年了」,這是那時很多人內心的真實寫照,尤其對我們小孩來說。

大年30那天晚上,全家老小都要洗澡,俗稱「洗掉身上的黴氣」,盼望來年事事順利

大年30晚上,全家人圍坐在柴火旁,守夜到12點,然後我們在此起彼伏的爆竹聲沉沉睡去。那天晚上是不能熄燈的,所以我們家有一盞煤油燈,必須整晚都亮著。

第二天一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吃過母親做的鴨兒粑粑,口袋裡裝一把炒花生,然後喜滋滋地出門。出門不久,總會遇到幾個小夥伴。一起玩到肚子咕咕叫才回家。

那些年雖然貧窮,但是窮中有樂。

相關焦點

  • 母親的年味
    從廿四小年接祖回家,送灶王爺上天,到三十晚上祭祖和接灶王爺回家,然後正月初一至初七拜祖宗年,直至正月十五送年(送祖)基本上每個環節母親都一概不落。小時候雖然家裡很窮,但母親每到過年總是一針一線地親手給兄妹們縫製一雙單鞋一雙棉鞋,到了臘月裡忙不過來,母親往往挑燈夜戰,忙得不亦樂乎,做米麵,粉絲,炸圓子,做豆腐都是親手勞作,我們最開心的是山芋角子,米角,玉米爆花(六穀炮)。還有麵粉條加糖油炸的(小時候稱小炸)這是我的最愛。
  • 過年,過年最濃的年味在哪裡說說你們當地過年的氣氛吧
    春節在我們國家可謂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日子,除夕前一個月各家各戶就已經開始辦年貨了有的地方甚至更早,磨刀霍霍向豬呀牛呀樣呀雞呀(雖然殺生不好)現在的國家發展越來越好以前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的食物現在隨時都可以吃的到,大城市的空氣品質指數越來越差直接導致了過年禁止放鞭炮煙花慶祝,更多的人覺得在家過年已經沒有意思了就趁著過年的小長假去國外旅遊或其他城市旅遊
  • 快過年了,這樣做,讓家的「年味」特別濃!
    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春節將近,不知你和身邊人是不是發出這樣的感嘆?的確,如今生活好了,平時想吃啥吃啥,想買啥買啥,沒了以前的念想和盼望,春節除了休息幾天,貌似和其它日子沒什麼兩樣,沒什麼意思。
  • 《過年》:一部帶民俗味道的年味電影!
    農村的年味很足,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滿滿一大桌的年夜飯。加上一家子的歡聲笑語,要多熱鬧就有多熱鬧。《過年》這部帶著民俗味道的年味電影,可是經典流傳,帶著普通人的樸實,讓觀眾看到一家人的冷暖生活。母親辛苦做了一大桌的年夜飯,可是兒孫們一個都沒回家過年。等到初一,兒女們都回到這個大家庭吃團圓飯了,可是他們各懷心思。只有二女兒和女婿才是實實在在地回家看父母。面對伸手要錢的、求幫助的、等支援的兒女們,老兩口傷透了心,第二天一早,他們坐著爬犁離開了溫馨的家。
  • 漢中娃過年沒錢買鞭炮 自製火柴槍玩了一個正月感受到年味
    在新年的第一天,穿一件心儀的新衣服,一隻兜裡裝著除夕夜父母給的壓歲錢,想買什麼自己做主,另一隻兜裡裝著拆零散的鞭炮,與一群小夥伴們在大年初一這天盡情的瘋玩,那是一件多麼使人愜意的童年過年生活!我小時候正值困難時期,過年想穿一件新衣,那只能是一種奢望。家裡姊妹多,幾年也輪不上過年有新衣服穿,可母親只能保證我們新年穿上洗乾淨、縫補好大洞小眼的衣服。
  • 再也回不去的舊時光:那些年,母親手工給我們做衣裳
    但是母親端莊賢惠,寫一手漂亮蒼勁的鋼筆字,會畫畫,會刺繡,會製鞋樣,會裁剪(小時候我們的衣服都是母親自己量尺裁剪)。小時候的我們,繼承了母親的容顏,靈秀漂亮,也繼承了父親的身材,靈活瘦削。母親將她對生活的嚮往和意念都通過我們春秋的衣服顯露出來,那時我們的「正裝」一經「模特」穿出,總是讓同伴們鮮豔,也讓他們的母親不停的請母親幫忙做樣粘貼。
  • 小時候熱鬧的年味,還有哪些記憶
    小時候特別喜歡過年,因為當時家裡窮,只有過年才會穿新衣服,吃平時吃不到的紅燒肉,炸帶魚。所以很期盼,一到過年,就會穿一身新衣服,媽媽給做上一頓好吃的飯菜,盤盤點點,最後再上一盤香噴噴的餃子,吃的肚子圓滾滾的!
  • 我的記憶裡的年味
    離開這個生活了很多年,可是感覺也沒實實在在待過多少天的地方。我已經很多年沒看到過正月十五的故鄉了,年味兒也不再是記憶裡的炮竹、花燈和冰糖葫蘆,而是慢慢變成了街頭巷口堆成小山模樣的牛奶箱和餅乾盒,我們提著行李來了又走,從此變得像故鄉的短客,而不是歸人。
  • 年味在哪?聽聽濟南這些人怎麼說
    南部山區仲宮大集上,年味頗濃。什麼是年味?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回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年味是全家團聚的溫暖、辭舊迎新的雀躍,還有富有傳統色彩的文化傳承。回憶小時候,年的味道不僅體現在一道美食、一副春聯,還在那些講究又有趣的「儀式感」裡。
  • 慶餘年丨劉若華:兒時的年味
    翻開日曆,不知不覺已是臘月十七了,年味越來越濃,年復一年的生活,歲月成河,然而對過年的理解,還依然停留在兒時的記憶裡。我的家鄉在魯西北一個小村莊裡,村裡有四十多戶人家,臘月門剛過,村裡就熱鬧起來;天剛朦亮,村口飄起幾縷炊煙,雞鴨鵝的叫聲也多起來,鄉村也甦醒了。
  • 春節哪裡年味最濃?答案也許就在你家門口!
    春節哪裡年味最濃?答案也許就在你家門口!有些小區已經張燈結彩裝扮了起來你家的年味是不是也越來越濃了呢?小時候過年弄堂裡的爺叔忙著殺雞斬鴨嬸嬸慢火做著蛋餃孩子們穿新衣、「軋鬧猛」家家戶戶忙著貼福字、看春晚、放鞭炮……滿滿都是鄰裡親如一家的回憶殺!
  • 年味最濃的地方,在餐桌
    又有多少人無奈留在異鄉,只能通過手機,饞一饞家鄉味?每到過年都有一個話題,就是年味,年味最濃的地方,究竟在哪裡?最濃的年味其實就在餐桌上。湯水盛宴奶奶家的年味從小到大的年,都是在奶奶家過的。土雞湯,老鴨湯,豬蹄湯,豬肚湯,肉燕湯,魚丸湯,糯米丸子湯……當然除了湯,也會有一兩道其他菜,不過咕嚕咕嚕幾碗湯,再喝一小杯飲料,先整個水飽,其他的就再也吃不下了。小時候,特別不理解為啥年夜飯總是一碗接著一碗的湯,後來我才知道,把上好的食材清燉成原汁原味的湯,是奶奶那輩人對食材的最高禮遇,也是他們對年味的最真切理解。
  • 曾經的年味,去了哪裡
    記得小的時候,整天盼著過年,那種心情,相信你們的心裡都有過,但是用言語來表達,卻表達不出那種急切,那種興奮。而現在,卻最不希望聽到過年,對過年產生了一種牴觸心理。朋友們,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以前的那種年味去了哪裡了啊?是它自己跑丟了,還是迷失了回家的路!
  • 女王日本雅子女王小時候穿著藍色衣服的照片滑雪笑容甜美
    女王日本雅子女王小時候穿著藍色衣服的照片滑雪笑容甜美,非常可愛愛子公主,皇后天皇德仁和雅子的獨生女,天皇仁和雅子的獨生女,她出生於2001。愛子公主小時候看起來可愛,圓臉,留下齊頭窗簾,小樣子可愛。氣氛很濃,面對鏡頭不謙虛、大方,整個人也開朗。此外,他才華橫溢,在高中時還和同學們跳扇子舞。愛子公主和青春期的雅姿長得很像,雅姿皇后臉上還有嬰兒肥,大大的鼻子,母女倆幾乎是用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愛子公主也會像她媽媽雅子長美美,畢竟女學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讓我們一起期待。
  • 小時候記憶中的過年
    記得小時候也就是八九十年代那會過年,一到年底就非常的開心;因為只有到了年底一家人才能團聚,外出打工的父親這個時候才能回到家裡。每次父親回家都會買好多好吃的,母親這時也會帶我去裁縫家做一些新衣服。與現在社會不同的是,那個時候想穿新衣服就得找裁縫去做,很少有聽人說誰家有人買了新衣服穿。不光是衣服,鞋子也是穿母親親手做的「千層底」。鞋子看著雖然沒有現在的鞋子好看,但穿上很舒服。那個時候很少有人得什麼腳氣、甲溝炎之類的足部疾病。主要還是布鞋的透氣性比皮鞋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它完全地是純天然製品,不用殺害哺乳動物用它們的皮毛來裝飾我們的雙腳。
  • 團圓是最濃的年味,5首歸家古詩詞
    有人說年味是各種豐盛的美食,是新衣,是超市裡播放的「恭喜發財」是滿大街的「春聯」「福」字,但其實,回家團圓才是最濃的年味。今天和大家分享5首歸家詩,來一起感受一下濃濃的親情。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
  • 追憶小時候的過年
    說起今天的過年,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都找不到從前的年味兒。這時候就不禁想起小時候的年味兒。那時候的生活,雖然物質貧乏,生活也並不富裕,年卻過得有溫情,有故事,讓人回憶一輩子都覺得意味無窮。過年的食物,花樣不多,味道也說不上有多麼豐富,然彼時覺得是天下無雙的美味,讓人吃了還想再吃,那是因為小時候從來沒有嘗過所謂的美食。當多年以後嘗過一些地方的名食之後,才發現小時候的食物是多麼的粗糙,既不精緻,也不夠美味。但那時候卻不是這樣的認為,總覺得像滿漢全席或者美味佳餚也不過如此。
  • "李子柒式"過年走紅 今年春節山西年味最濃
    一邊是返鄉潮北上廣「空城」、煙花爆竹禁令,大城市越來越沒有「年味」;一邊是體味年俗、開灶燒飯,圍爐團圓…今年春節,「李子柒式過年」走紅。「城裡人」流行起下鄉體驗田園生活和傳統年俗、參加農村生活體驗、吃農家年夜飯。
  • 帶你尋味百年老店,傳統糕點讓年味更濃
    小時候最喜歡的節日就是春節,對於小孩子來說春節不僅能吃到各種美食,而且還能穿新衣服、收紅包,不過現在長大了覺得過年和平時差不多,而年味也變得淡起來了,那就來品味這些傳承百年的糕點,重新拾起濃濃年味!在以往稻香村的糕點主要是以蘇式糕點為主,但是經過不斷的發展,稻香村糕點越來越有京味兒,每到逢年過節,稻香村的糕點就成為的上等的伴手禮,無論是糕點還是包裝,都能讓年味兒變得越來越濃。
  • 印象「年味」
    你記憶中最濃的「年味」是怎麼樣的?  是全家團圓的甜蜜,是準備年貨的著急,還是年夜飯聚集的香氣,亦或是爆竹煙花聲中的驚喜?  那些藏於心靈深處的純真味道,總會令人一輩子難以忘懷,年底更是倍加想念。今天,新華食品傾聽不同年代出生的人講述他們心中的最濃「年味」故事,縱然他們或曾生活在那段物資單一的歲月裡,但春節卻永遠賜予著一股特別濃鬱的甜蜜。  手寫的春聯、福貼,味道不一樣  @孫秀蘭  家鄉:北京  年齡:78歲  職業:退休教師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一進臘月,年味兒就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