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法身佛」,這五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2020-12-15 慧光雲聚

在我們的生命旅途中,會有很多的遺憾。比如,從世俗的角度來講,錯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錯過了良好的商機、錯過了高薪工作的好時機等等,都可以算是遺憾。

在佛教裡,有一種遺憾叫做不識本心:自心本是無戲論的法身自性,淪陷在迷亂輪迴淤泥中,委實可惜。

心的本性是佛性,心的本性是法身。

何謂法身?

佛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人前所示現的就是化身。當時的人們,無論是貧窮的人、富裕的人,出家人、在家人,佛教徒、外道徒,所有人都能看得見,這樣的佛,就是具代表性的化身。報身是普通人看不見,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見到的佛身,譬如金剛薩埵、阿彌陀佛等等。

佛的法身,是真正的佛。如《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具有身體、形狀、顏色、面孔的佛的報身,只是法身的投影。化身,又是報身的投影,實際上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佛。但因為每個眾生心中有法身的存在,所以一地以上的菩薩能看得到報身,普通眾生能看到化身。

法身到底是什麼呢?

在藏傳佛教中,經常稱普賢王如來的像叫作法身。漢傳佛教的密宗裡面,也稱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但這些有頭、有手、有面孔、有形象的佛,只是一種象徵,實際上不是法身。

真正的法身,是心的本性。

在小乘、大乘,顯宗、密宗,藏傳、漢傳中,將心的本性詮釋得最清楚的,是大圓滿法。大圓滿法中,心的本性講得非常細緻,非常透徹。大圓滿的證悟方式,也簡單明了。除了大圓滿以外,禪宗也講心的本性,尤其是達摩祖師的論典,將心的本性剖析得一清二楚。

雖然心的本性是法身,但以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感知到的眾生形象並不是佛,世界也不是清淨的剎土,而是充滿了貪嗔痴、自然災害等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唯有以證悟的智慧,也即以慧眼或者法眼來觀照時,我們不是眾生,而是佛。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也不是娑婆世界,而是像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世界一樣清淨的剎土。

為什麼會感知到不完美?因為我們的感官不清淨。

為什麼我們的感官不清淨?因為我們沒有證悟,有業障,所以感官不清淨,看到的東西也不清淨。

當經過長時間地修行,而使感官提升,從不清淨轉化為清淨的時候,感官所感知到的,就是清淨的世界了。那是什麼層次的境界呢?從顯宗的角度來講,就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在八地菩薩的眼耳鼻舌身裡,沒有不清淨的世界,一切都是純淨無染的。佛的境界,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佛經會講「境由心轉」。心的清淨與不清淨,不是外境來決定;而外境的清淨和不清淨,卻是以心來決定的。當然,這是比較深層次的意思。「境由心轉」的淺層意思是指,當我們開心的時候,我們眼裡所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美好無比的;不開心的時候,即使看到完美的事物,也會覺得骯髒可惡。

「境由心轉」不同於唯心主義的觀點,而是要告訴我們,從心的本性當中,產生出化身和報身。心的本性,也即法身。法身不會有顏色、形狀,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從空性的角度來說,就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講的一樣:「本來無一物」。它本來的源頭,是不存在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它又是光明的。

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即光明、佛性、如來藏。大圓滿和密宗都講,在證悟以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沒有證悟之前,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山川河流、物質、精神。除了物質、精神以外,沒有其他的成分。證悟以後,山山水水都別有一番景象。

尤其是依照密宗的見解,在證悟以後,世界完全成了佛的壇城——中間有佛,東、南、西、北、上、下各方也有佛,層層環繞著佛的世界。密宗認為,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就是佛的世界。我們不需要去創造一個新的佛的世界,也不需要去創造一個全新的佛,佛本身就存在於我們心中。如果證悟的條件齊備,現見這一切也不是很難,因為世界的本性就是這樣。

但最遺憾的是,雖然佛性光明深藏在我們分別心的泥坑、垃圾當中,但因為骯髒的分別念垃圾、泥土已經把它覆蓋,而使我們無法證悟它的本性,這就是人生最大的遺憾了。

奮鬥一輩子,就是為了幸福。但因為沒有證悟,因為欲望太多,因為習慣於攀比、嫉妒,精神浮躁,無法安靜地內觀,而使我們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我們面對的大部分境遇,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要知道,所謂的幸福、快樂,都是在自由、輕鬆、寧靜的狀態下才能感受到的。我們不但不能感受到幸福,而且為了幸福,還造作了殺盜淫妄等身口意的各種罪業。

本來我們根本不需要到外面去尋找佛,心的本性就是佛。但由於內心製造的外在幻相遮蓋了心的本性,讓我們南轅北轍,錯過了證悟的機會,這是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在懂得什麼是真正值得遺憾的事情以後,我們就不要再錯過機會,不要在走到人生最後一步的時候,回顧自己的一生,禁不住悔恨交加。

相關焦點

  • 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一般眾生若有機會見到佛,通常是見到化身佛或應身佛。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化身佛是佛所變化出現之影像,是為了眾生的需要才出現。報身佛是指莊嚴報身,或者說圓滿報身。如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圓滿報身,現正在色究竟天為菩薩說法,一般眾生並沒有機會看到。
  • 什麼是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
    什麼是佛呢?斷證圓滿就是佛。佛有法身佛和色身佛,色身佛又有報身佛和化身佛。法身佛是本體上的佛,色身佛是顯現上的佛。法身佛是諸法的本性,是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覺性,只是有的顯現了,有的沒顯現。他是自然任運地圓滿斷證功德。色身佛是從法身中,依眾生的福德力而顯現的。
  • 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與釋迦牟尼佛,究竟是什麼關係?
    ,究竟是什麼關係?在我國很多寺院的課誦本中,都有「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的課誦文。差不多可以說是眾所周知!而智者大師以毗盧遮那配法身佛,盧舍那配報身佛,是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以毗盧遮那佛為遍一切處之身,是為法身;《梵網經》中以盧舍那佛為千葉蓮臺之主,是能化現無數化佛的報身,意義相合。
  • 佛教常說的「法身、報身、化身」是何意義
    佛是業盡識空,只有一個清淨之身,妙色之體。法身是理積聚,就是積聚真如妙理為身。真如是圓滿清淨,遍一切處,法身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印度語毗盧遮那,意譯為遍一切處,清淨法身,猶如虛空一樣的,圓滿周遍,十方世界。法身:有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二種。自性清淨法身:是眾生本來具足的天真佛性,在有情眾生分上,叫做佛性,在無情萬物方面,叫做法性。經中有說:「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
  • 圓教一心三觀的階位: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
    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眼中猶有翳,空裡見花紅。相似即佛,我們知道《法華經》的功德只有一個,就是法身,他不是證得空性,他是證得法身。那麼法身在沒有出現之前,他會有一種相似的功能出現,就是他的六根產生變化,六根清淨位。那麼六清淨位有什麼相貌呢?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你從前面的觀照真如,調伏妄想以後,再進一步,你的三界的見思惑會先脫落。
  • 簡單聊佛法:佛的三身法身應身報身,哪個是真身?應依何來修行
    而所有這一切,都可以用佛法來解決。就拿最常見的詐騙來說,都是利用了人們的貪心心理,或者是與自身切身利益相關的事,如果你著相,如果你沒定力,沒智慧,那麼極易上當受騙。而且上當受騙後也不是從自身去找原因,而是起嗔恨,怨別人怨社會,這就是愚痴,當然詐騙行為更是不可取。如此惡性循環,也就成為了現在所謂的末法時代。
  • 法身佛化身佛報身佛的差別是什麼?
    法身佛化身佛報身佛的差別是什麼?宣化和尚說真佛沒有色身,但是真佛有沒有色身呢?答案是真佛是有色身的!宣化和尚有幾個問題沒有搞明白:一、真佛有沒有「色身」?二、佛有「色身」難道我們就應該以色身見佛嗎?三、法身佛化身佛報身佛的差別是什麼?
  • 「五方佛」在佛教密宗裡代表什麼意思?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今天咱們就來講講這密宗中的「五方佛」,提到「五方佛」那就得說說密宗了。密宗,是我國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傳來,又分為兩派,一為胎藏界,一為金剛界。唐朝時,將密宗傳於日本。佛教密宗綜合了各國家地區密宗的傳承。
  • 什麼叫法身、報身、應身?
    這種圓滿報身在整個色法宇宙裡是最清淨、最莊嚴的,任何色身都比不過他,叫圓滿報身。所以這個報身,是有始無終的。有始是什麼呢?就我們修圓滿成就的那一剎那,然後盡未來際再具足了佛的功德,這是一種擬人化的描述,等於把法身的最佳狀態從現象上體現出來,可以這麼理解。什麼是應身呢?
  • 皈依三寶指是什麼?兩足尊、離欲尊、眾中尊是什麼意思!
    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在說念佛,接著就會問有沒有「皈依」,那麼佛教中的皈依是什麼意思呢?皈依講的是皈依自性中的三寶:佛教中的佛、法、僧,佛就是覺;法就是正;僧就是淨。自我本心皈依才是真正的覺悟者,邪見迷障不再生起,少欲知足,能不執著於財富和美色,這叫做兩足尊。
  • 大雄寶殿裡的「三身佛」是哪三身?
    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法佛報佛應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佛報佛化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法身應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第一法身。身是積聚義。凡夫眾生,是積聚業報以為身,隨業受報,感召四大色身。
  • 大日如來節日,南無毗盧遮那佛
    大日如來是外密的常用稱呼,是毗盧遮那佛的意譯,自宗無上密法,將普賢王如來安立為法身佛,將毗盧遮那佛安立為五方報身佛中的主尊,中央毗盧遮那佛,象徵法界體性智,對治根本無明。在金剛薩埵灌頂中的五方佛灌頂,毗盧遮那佛是在心輪的脈瓣中央所顯現。
  • 論佛的法身報身化身
    ,壽命非常長久,而佛的真身常住不滅,壽命無量,大般涅槃經形容為,金剛不壞身,如來之身,猶真金剛,色如琉璃,真實難壞,凡有身相,都不離報化之身,化身佛為隨世間身,報身佛,為界外受報殊勝之身,只對十地菩薩說法,沒有大因緣的凡夫是見不到的,大因緣的凡夫指的是悟到法身的因地佛,每個人都是因地佛,只在於覺或迷。
  • 淨土宗: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
    首先,對佛稟白,我善導,至誠恭敬,運心廣大,歸命盡虛空遍法界十方法、報、化三身諸佛。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此法性真如像大海般的深廣,故云法性真如海。由真如法身衍生出來的報身度化登地菩薩,由報身應眾生機緣顯現的無量化身,對此法、報、化三身諸佛悉要平等地恭敬歸命。
  • 佛教「鹹歸命」是什麼意思?該如何解釋?才發現很多人都不懂
    為什麼,皆入彌陀法界,九界同歸,都入佛界,就一樣了。所以叫「鹹歸命」,就是都歸到這一個法上來。「我等鹹歸命,三佛菩提尊」,這裡講的三佛,大家聽過一點知識的都知道,佛不是有法身報身化身,實際上他就是講佛的究竟功德,一體三功德。什麼叫做法身,叫法身菩提,你看這裡就「三佛菩提尊」,法身菩提就是本來自性清淨,天真佛。
  • 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金剛經》第十品解義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這一品,佛用自己的經歷來和須菩提對話了。他問須菩提,如來曾經在然燈佛那裡得到過佛法嗎?
  • 「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一個佛像是用金做的,那麼這個佛就不能經過水;如果這個佛是木頭做的,它就不能經過燒火的爐,經過爐就把它當柴燒了;如果是泥做的佛,就不能放水裡面,否則這個佛會融化。這是什麼意思呢?還有蚯蚓,蚯蚓是沒有眼睛,耳朵,鼻子,那它靠什麼來生存?靠觸覺!它的身體感覺到觸覺,它就知道外界,靠兩條觸鬚,兩條觸鬚等於收電波,收到很多信號,這就是它的適應。還有蚯蚓沒法和別人打,也沒法保護自己,牛還有一對角,蚯蚓真的是什麼都沒有,防禦的工具都沒有的。
  • 清淨大海眾菩薩是什麼菩薩呢?
    那麼我們今天接著講,我們為什麼要念這些菩薩名號,回向偈有什麼作用,回向偈每一句都是什麼意思。下面我們還是以問答的形式來一一解答。問:佛,法,僧為什麼都稱做三寶呢?答:這是因為它能發生增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就像世間的財寶能養活人的生命一樣。禮念一句,是表明我全心全意以佛和佛說的經,以及菩薩高僧等為我的師。
  • 淨空法師:真正學佛,就是用戒定慧的手段,達到清淨平等覺的境界
    世尊當年在世,一切時、一切處,讓人見到的都能夠感到他的清淨光明,就是我們經題上的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非常重要,這五個字是形容我們的真心,清淨是離染汙,平等是離波動,不動就平等。所以清淨是戒德,持戒所感的;平等是定,是三昧;後面這個慧就是放光,智慧,戒定慧三學。
  • 一真法界,湛寂圓融,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清淨法身
    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山水賞讀這首詩是寫老態龍鍾、步履蹣跚的詩人地冒著炎熱的高溫前往青龍寺拜謁操禪師。「一真法界,湛寂圓融,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清淨法身」,十方世界豈能超出其外?「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普遍的真理,它到處都存在,因此這個無量,也叫無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