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頂烏龍茶,產地為臺灣鹿谷鄉鳳凰村 永隆村彰雅村(凍頂巷),茶區海拔約600-1000米,以上三點為核心產區,被譽為「茶中聖品」。凍頂烏龍茶湯清爽怡人,湯色蜜綠帶金黃,茶香清新典雅,香氣清雅 ,喉韻回甘濃鬱且持久,香氣獨特據說是帝王級泡澡茶浴的佳品。
臺灣鹿谷附近凍頂山,山多霧,路陡滑,上山採茶都要將腳尖「凍」起來,避免滑下去,山頂叫凍頂、山腳叫凍腳。所以凍頂茶產量有限,尤為珍貴。
/ 起源 /
一說是1855年(清朝鹹豐年間),鹿谷 「林鳳池」 赴福建應試,高中舉人,還鄉時,自武夷山帶回36株青心烏龍茶苗,其中12株由 「林三顯」 種在 「麒麟潭」 邊的 「凍頂山」 上而來。最早是凍頂山一帶茶農,以甕裝茶販售,又有 「凍頂甕裝烏龍茶」 之稱。一說是世居鹿谷鄉 「彰雅村」 「凍頂巷」 的蘇姓家族,其先祖於清朝康熙年間自大陸移民臺灣,自乾隆年間已往 「凍頂山」 開墾種茶。
凍頂烏龍茶俗稱凍頂茶,是臺灣知名度極高的茶,凍頂烏龍茶是臺灣包種茶的一種,所謂 「包種茶」 ,其名源於福建安溪。
當地茶店售茶均用兩張方形毛邊紙盛放,內外相襯,放入茶葉4兩,包成長方形四方包,包外蓋有茶行的嘜頭,然後按包出售,稱之為 「包種」 。臺灣包種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亦稱「清香烏龍茶」。包種茶按外形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條形包種茶,以 「文山包種茶」 為代表;另一類是半球形包種茶,以 「凍頂烏龍茶」 為代表。素有 「北文山、南凍頂」 之美譽。
凍頂產茶歷史悠久,據《臺灣通史》稱:臺灣產茶,其來已久,舊志稱水沙連(今南投縣埔裡、日月潭、水裡、竹山等地)社茶,色如松羅,能避瘴祛暑。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凍頂為佳,惟所出無多。又據傳說,清鹹豐五年(1855年),南投鹿谷鄉村民林鳳池,往福建考試讀書,還鄉時帶回武夷烏龍茶苗36株種於凍頂山等地,逐漸發展成當今的凍頂茶園。
/ 品質 /
味醇厚甘潤,發散桂花清香,後韻回甘味強,飲後杯底不留殘渣。
其茶品質,以春茶最好,香高味濃,色豔;秋茶次之;夏茶品質較差。
凍頂烏龍茶是臺灣所產烏龍茶的一種,臺灣生產的烏龍茶依據發酵程度(做青程度)的不同有輕度發酵茶(約20%)、中度發酵茶(約40%)和重度發酵茶(約70%)之分。輕度發酵茶似綠茶,具有清香;重度發酵茶似紅茶,具有甜香;中度發酵茶清香較濃烈。
/ 採制 /
凍頂烏龍茶的採制工藝十分講究,採摘青心烏龍等良種芽葉,經曬青、涼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覆的團揉(包揉)、復烘、再焙火而製成。
凍頂茶一年四季均可採摘,春茶採期從3月下旬至5月下旬;夏茶5月下旬至8月下旬;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下旬;冬茶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採摘未開展的一芽二、三葉嫩梢。採摘時間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2時最佳,採後立即送工廠加工。
其製作過程分初制與精製兩大工序。
初制中以做青為主要程序。做青經輕度發酵,將採下的茶菁在陽光下暴曬20~30分鐘,使茶菁軟化,水分適度蒸發,以利於揉捻時保護茶芽完整。萎凋時應經常翻動,使茶菁充分吸氧產生發酵作用,待發酵到產生清香味時,即進行高溫殺青。隨即進行整形,使條狀定型為半球狀,再經過風選機將粗、細、片完全分開,分別送入烘焙機高溫烘焙,以減少茶葉中的咖啡因含量。
/ 特點 /
1.茶葉成半球狀,色澤墨綠,邊緣隱隱金黃色。
2.衝泡後,茶湯金黃,偏琥珀色,帶熟果香或濃花香,味醇厚甘潤,喉韻回甘十足,帶明顯焙火韻味。
3.茶葉展開,外觀有青蛙皮般灰白點,葉間捲曲成蝦球狀,葉片中間淡綠色,葉底邊緣鑲紅邊,稱為 「綠葉紅鑲邊」 或 「青蒂、綠腹、紅鑲邊」 。
4.衝泡後湯色橙黃,有像桂花香一樣的香氣,滋味醇厚,回甘強。
凍頂烏龍茶成品外形呈半球型彎曲狀,色澤墨綠,有天然的清香氣。衝泡時茶葉自然衝頂壺蓋,湯色呈柳橙黃,味醇厚甘潤,發散桂花清香,後韻回甘味強,飲後杯底不留殘渣。其茶品質,以春茶最好,香高味濃,色豔;秋茶次之;夏茶品質較差。
凍頂烏龍茶的特點為:外形捲曲呈半球形,色澤墨綠油潤,衝泡後湯色黃綠明亮,香氣高,有花香略帶焦糖香,滋味甘醇濃厚,耐衝泡。凍頂烏龍茶品質優異,歷來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暢銷臺灣、港澳、東南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