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北方人,我認為南京的確不錯,景點多,風景不錯,雨多了點,但霧霾少一點,人也慢一點。
我是個比慢還慢的人,「從前慢」,現在也慢,所以喜歡慢一點的地方。
但是在我看來,南京的毛病也不少。比如春天法國梧桐樹上掉下雪一樣的飄絮,伴著大風,扎人眼睛,嗆人喉嚨;比如夏天的蒸籠天氣;比如冬天的溼冷以及沒有暖氣。最最重要的是,吃的沒有北方人做得好。
比如燒茄子,永遠是硬梆梆沒熟的樣子,老了的皮也捨不得去掉,吃起來一股生茄子味,還要蛻皮,一點也沒有入口即化的香和爽。這時候就很想念華科的燒茄子。
不過,最想念的還是牛筋面。
首先必須說明一點:牛筋面只是一種面,不是牛筋加面。之所以叫牛筋面,自然是因為面做出來很勁道,牛筋只是個比喻的叫法,跟它本身一點關係都沒有。
南京的牛筋面很少,偶爾在小攤上遇到了,用辣椒、蒜拌了,和上黃瓜絲,花生粒,買回來一吃,一點也吃不出北方的味道。真是緣木求魚啊。
我不死心,依舊在找。終於在一家麵館裡找到了「牛筋面」。我要了一份。等了好久才端上來。我一看服務員那架勢,和著手裡熱氣騰騰的碗,就知道情況不妙。果然,他給我的是牛筋加面的牛筋面。當時我一懵,說:這是啥?他一愣,很不高興:牛筋面啊!我再低頭一看,沒錯,一碗麵條,上面有些矜持地堆著一小撮牛筋。的確是牛筋面……
牛筋,面
對於涼拌牛筋面中加花生,我無言以對。我認為這既對不起牛筋面,也對不起花生粒。牛筋面就像涼皮或麻辣燙一樣,其實主要吃的是拌料。拌料做得好,又種類豐富,配得恰到好處,就好吃。拌料不好,免談。所謂拌料,無非以辣椒、蒜泥、蔥花、醋為主,另外加植物油、醬油,其中還有孜然等各種調料粉。有些店還會加花生醬或芝麻醬,但是沒有也絕不影響牛筋面的香味。花生醬或芝麻醬主要用在麻辣燙裡。
以前我以為這些拌料只是把各種調料拌在一起而已,後來才知道是要煮的。先把蔥花和各種調料粉放在加熱的油鍋裡稍微翻炒一下,然後再倒上水煮。我不知道煮多久,反正吃的時候拌料裡的蔥花已被煮得稀爛了。總之,這個過程是為了把各種調料的味道融合(不是混合)在一起。吃的時候,舀出來一些,然後再倒上辣椒、蒜泥和醋,再撒上一點香菜,就很好了。要注意的是,油要多。
牛筋面最好的吃法是面和料分開,各佔一個碗,然後用牛筋面蘸著料吃,比直接把料拌在面裡好吃得多。
牛筋面
我讀高中的時候,學校附近有好幾家牛筋麵店。那時候饞得很,常常偷跑出去吃牛筋面,甚至下了晚自習都要鑽空子出去吃。便宜又好吃,一塊錢一份,比現在南京八塊錢一份的還多。校長得知以後,親自堵在校門口。
我班一女同學,常趁此時機溜出去吃,校長對此早已是聞名不如見面了。一次晚自習後,該同學又溜出去,走到大門口附近,並未見到校長,心中竊喜。正要出門,校長斜刺裡趕了過來,大喊一聲:站住!幹什麼去?說著來到面前。同學一時想不出好主意來搪塞,只好結巴著自語似的說:吃……吃牛筋面……。校長說:大晚上不去休息吃什麼牛筋面?回去!
牛筋面之天貓截圖
吃牛筋面幾乎算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了。
那時候有幾家牛筋面都做得非常好吃。其中有一家不知怎麼泡的,牛筋面白而光滑,吃起來也更勁道,尤其是拌料,特別好吃。由於他家的牛筋面很特別,主要是特別好吃,所以每天都賣得一乾二淨,還有排隊買不到的。
我畢業後,不幾年,整個縣城都在翻修,那幾家店面黑乎乎的牛筋面也都不見了。此後我每年回家都在那附近搜尋牛筋面,也沒看到過一家。
前幾天在南京某一街道發現一家牛筋麵店,中午去吃,發現距離單位有好多個大太陽,天天去吃,恐怕難以為繼。不過,還算好吃,吃完不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