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韋應物為了感謝友人送別,特意寫下:去馬嘶春草,歸人立夕陽

2021-01-20 來點悅讀

古往今來,紅塵滾滾,你來我往,絡繹不絕。所以,總有許多文人墨客沉浸在離別的愁情之中,難以自拔。離情別緒,寫者很多,能夠出類拔萃者卻自然很少,其中妙句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更是少之又少。

作為「山水田園詩派」中一員卓越大將的韋應物,雖然沒有能夠像王維如此這般寫出離別名句,但是這首《答王卿送別》也獨出機杼,自然有其高妙之處,值得欣賞和品味。

《答王卿送別》【唐】韋應物去馬嘶春草,歸人立夕陽。元知數日別,要使兩情傷。

韋應物的這首《答王卿送別》,答是答覆或應和之意。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詩人寫給王姓友人的,表達他對友人送別自己的深情厚誼。

首句「去馬嘶春草」,寫離去之人。雖然是描寫離者,卻並沒有直接出現在詩人的筆下,而是用了一個「去馬」來代替。「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馬的形象在古典詩歌以及現代詩歌之中,都具有一種四海為家、浪跡天涯的情懷,從而成為遊子或浪子的代名詞而存在。

如果說馬是離者的形象代言人的話,那麼「春草」則是另外一種相對的形象。「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春草葳蕤,布滿天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充滿著無限的留戀和挽留之意。

送別者沒有一絲語言出現,卻借用馬的一個簡單「嘶」鳴聲,把其中的「人未走遠,則問其歸意」的急迫心情給表露無遺。原來,「去馬」之「嘶」,原本就是友人難捨難分的內心呼喚聲。人無言,馬有聲,此中有深意,一切盡在不言中。

次句「歸人立夕陽」,寫送別之人。和離者相對應的就是送別者,一去一歸,道盡依依不捨之深情厚意。明明是送別的人,卻偏偏要稱其為一個「歸人」,誰之歸來?是送別者,未嘗不是潛藏著對離者期盼中的「歸來」之意。

我們知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流年似水,生命無常,離合總是伴隨著人的一生。夕陽盡,黃昏至,常常意味著白日將盡,黑夜蒞臨,對未知事物的惶恐驟然起自心靈底部。

一種物是人非的微妙感覺悄然降臨,開始紊亂著人平靜的內心世界。人的情感往往是複雜多變的,尤其是作為參照物的「夕陽」和「黃昏」,更是可能引發著人對生命的各種聯想,以及對往事的種種追憶。

末兩句「元知數日別,要使兩情傷」,寫離者和送別者雙方所產生的別離之情。古人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王風·採葛》),此處則是「數日別」,按照詩人的內在含義,時間當更加得到一種無限拉長和延伸。

在前面兩句中,分別出現有「春草」和「夕陽」,對應著季節和時辰,從而在時間和空間上人為製造出來一段漫長距離感。這種距離上的感觸得到加深之後,並沒有淡薄掉離者和送別者雙方的情感陌生和退步,反而使其增添了幾分厚重之感,愈顯滄桑和真摯。

因為詩人故意營造出來的這段距離,所以才會順理成章地在此處強調「數日別」的重要性,它無端加深了彼此雙方的思念之情誼。但詩人卻非要說什麼「兩情傷」,也是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江淹《別賦》)。兩個重情重義的知心朋友就要分別開來,相聚的時間遙遙無期,此時此刻,又怎麼能夠不徒然增加悲傷憐憫之意?

韋應物這首五言絕句,詩雖小卻非常精悍,善於選取尋常物象編織成一幅生動逼真的畫圖,皆為表達和傳遞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他的感情是真摯而豐富的,在一去一歸這兩個比較短暫的交替瞬間,得到巧妙呈現,不動聲色而情懷自見。

本詩不僅言語簡練,而且重在布局巧妙,於細微之中尤見精心。詩人在前面兩句謀篇,做好萬能鋪墊,然後在第三句時突然蕩開一筆,仿佛在時空長河裡驀地拖動一個支流出來。其所退也,卻正是為了進一步點明「情傷」之節,從而加重雙方別情之厚重。絕句小詩之無窮魅力,恰在於此,用有限字句,展無限情思。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曾寫下「悲欣交集」,他的《送別》也含此意
    許幻園想去北平找那個袁大頭討說法,臨行之際與五位摯友告別,李叔同便寫下了這首傳世經典歌詞,以慰金蘭。《送別》近代 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這首歌詞是弘一法師依照捷克作曲家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的的曲子,專門為好友許幻園寫的送別詞。由於這首詞仍然是以好友間的分別為主題,後人也把它稱為《驪歌》。《驪歌》是古人在離別時唱的一類送別歌曲。
  • 韋應物的《長安遇馮著》,為什麼要特意寫灞陵
    《長安遇馮著》是非常特別的一首唐詩,因為這首詩的感情相對比較複雜,除了寫相逢的驚喜之外,還有對友人的調侃,更有人生的感慨。唐代詩人韋應物韋應物,就是寫過《滁州西澗》的那位大名鼎鼎的唐你詩人。《滁州西澗》就不能只按字面去解釋,這首詩也一樣。第一聯:「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 李白的經典送別詩,用浮雲比喻友人,讓夕陽和馬鳴為他送別
    李白也是一個非常注重友誼的人,每當朋友離別都會寫詩相贈,其中最著名的送別詩當屬《贈汪倫》。今天,我們要品讀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送友人》。送友人 唐 · 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 我愛記詩歌|王維《送別》
    今天和大家一起記憶王維的《送別》,一起欣賞詩人王維送別友人的真摯情感。#唐詩#一、說文解字在記憶王維《送別》時,第一步是理解《送別》全文的意思。王維寫了多首《送別》這是其中一首,如果不了解王維的基本情況、詩歌字詞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送別》就無從談起了。
  • 同樣是送別友人,李白的這首詩,卻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離別便成了古代詩人吟詠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如王維《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昌齡《送柴侍御》中的「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它們無不具有動人心弦的藝術力量,在千百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感人肺腑。但真的要將離別時迸發的情感表達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所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
  • 唐代詩人韋應物十首古詩,總有一首可慰風塵
    韋應物任蘇州刺史時所作,丘丹隱居平山學道。此詩是一首懷人詩。詩人先寫自己因懷念友人丘丹,在秋夜裡詠詩寄情,徹夜不眠。再設想丘丹也因秋興而未能成眠,以實帶虛,寫出了彼此心意交融,感情默契。整首詩的境界清幽空靈,韻味雋永。
  • 劉長卿的一首送別詩,明明是寫送別友人,卻同樣表明了自己的心境
    劉長卿,字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一作河間(今屬河北)人,是唐代詩人,擅長近體尤工五律,他的作品多寫個人政治失意的苦悶及羈旅情懷,也善寫山水隱逸的閒遠,風格含蓄溫和洗鍊清新。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他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送靈澈上人》,這首小詩是寫詩人送別靈澈上人返回竹林寺的情景。
  • 最是動情傷離別——送別詩鑑賞
    友人即將要去邊疆赴任,王維來送別友人。早晨的一場春雨沾溼了輕塵,客舍旁的柳樹也被洗刷一新。 面對朋友的離去,王維說:我們再飲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就再也見不到我這老朋友了。一杯酒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情感。
  • 隨筆 |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而說這首《山中送別》,這首詩的首句,在一開始就匠心別運,把送別時的話別場面,依依不捨,用一個「罷」字一筆帶過了。而詩人的離愁別緒,也在這五個字中淡淡帶過,仿佛離別並不那麼傷感,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罷了。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寫其他,只寫了送走友人後日暮掩上柴扉的舉動。日暮,寫時間,掩柴扉,寫動作,詩人的情感依然含而不露。
  • 詩壇上一首少見的送別詩,雖是送別,卻顯得十分愉快,成千古名作
    送別,歷來是詩詞歌者們十分重視的一個儀式。在送別之時,詩人們不僅要把酒話別,有些時候往往還要寫詩吟別,因此詩壇上從來就不曾缺乏送別詩。送別,是王勃筆下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也是白居易寫出的「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更是王維口中的「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 【啟潛語文課堂】詩情畫意送別詩——李白《送友人》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詩意】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牆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裡之外遠行去了。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注釋】 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 讀詩詞,五言長城詩人
    他帶著鬥笠身披斜陽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漸行漸遠。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
  • 蘇軾為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詞,最後兩句百讀不厭,驚豔千年
    如王勃《江亭夜月送別》:「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白居易《南浦別》:「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等。不過也有一些文人,在面對離別的時候,能夠以曠達的態度以處之,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本文就讓我們通過一首詞《臨江仙·送錢穆父》,來共同感受一下蘇軾面對離別時的曠達。顧名思義,這首詞是蘇軾為送別友人錢穆父而作。
  • 賞析唐詩《山中送別》
    山中送別[唐] 王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包含對友人深厚的感情,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雖是首送別詩,卻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而是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
  • 唐詩三百首賞析之五絕:最失落的送別詩,都在這句「日暮掩柴扉」
    王維的送別詩,最著名的莫過於「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他的五絕詩作當中,對於送別詩歌書寫依然很精彩。且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 一作:年年) 這首詩題目是《送別 / 山中送別》,是王維很著名的五絕送別詩。開篇兩句,是詩人依依不捨送別友人的場景描寫。「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山中送別了老友,內心很是複雜。尤其是一個「罷」,可以讓我們想到兩人的依依惜別,最終只能道出「罷罷罷」,讓友人遠去。
  • 唐代12首送別詩:首首都是千古名篇
    《送別》唐·王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送別友人,回到山中。「罷」字作結,凝練地概括了詩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日 暮」便「掩柴扉」更為含蓄,它委婉地暗示出詩人的孤寂和對友人的無限 深情。繼日暮而來的漫漫長夜,詩人將如何排遣那深重的離愁?這令人神傷的場面也都飽溢在詩句中,可謂力透紙背。
  • 韋應物思念朋友睡不著覺,便外出散步,寫了一首詩,卻成為經典!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種情感洶湧的詩文的表面,詩人的描繪方式卻是非常的平淡,就如同平日裡的閒話一樣,但平實的語言往往充滿著只可意會的魅力。唐代詩人中有一位非常特殊的詩人,用「浪子回頭」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他是誰呢?就是韋應物。在唐朝,遇到姓「韋」的,可要張幾個心眼了,因為在唐朝「韋」氏一般都是名門望族,尤其是長安一代的韋氏。韋應物就是一位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公子哥。
  • 又到一年春草綠
    正如唐代詩人唐彥謙的《春草》詩云:「天北天南繞地邊,託根無處不延綿。」  在文人筆下,處處展現著早春的生機活力。「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南北朝詩人謝靈運對春草非常敏感,久病初愈的詩人見到池塘邊的春草,感受到春天萬物勃發的生機,於是自然地寫出了這清新之句。唐代詩人韓愈寫春草別具情致,《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 一首詩寫盡了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王維《送別》深度翻譯和賞析
    【原文】王維《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譯文】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只管去吧我何須再問,看那白雲正無邊飄蕩。
  • 韋應物去郊外漫遊,寫下一首山水詩,短短4句便美得令人心醉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韋應物筆下的一首山水詩《滁州西澗》,來一起感受一下我國古典詩歌中山水詩的藝術魅力。這首詩是韋應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寫於公元781年,也就是唐德宗建中二年,韋應物任滁州刺史的時候。當時韋應物十分喜愛西澗(上馬河)清幽的景色,這首詩便是某一天遊覽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