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遊曾是日寇侵略的重災區,是中國軍隊與日寇抗爭極其慘烈的交織區。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91周年紀念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抗戰時期的龍遊中學,是如何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
不尋常的歷程
抗戰後期的龍遊中學舊址。
龍遊中學(以下簡稱龍中)的創辦,餘紹宋與吳南章等發揮了重要作用。餘紹宋,清朝末年以法律科舉人授外務部主事,後在民國政府等處任職,抗戰期間,出任浙江通志館館長。餘紹宋為近代著名史學家、書畫家。吳南章,著名音樂家李叔同(即弘一法師,曾移居衢州蓮花寺)的弟子,曾擔縣教育局長等職。
創辦龍中,由余紹宋提議。1939年4月18日,餘紹宋與吳南章、孫永年、邱茂森、勞泰來、潘竹如等會聚龍遊縣沐塵巫氏廳,共圖大計。商議確定,以「龍遊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命名,吳南章任校長,由邱茂森執筆《關於創辦「龍遊戰時初中學生補習學校」的報告》。兩天後,辦學報告送到縣府,縣長周俊甫批示:「同意。責成教育科長周慶修具體實施。」因戰時需要,校址設在龍南山區沐塵,祝家祠堂成為龍中的第一任校址。同年8月學校完成了「師資、招生、教材、食堂、住宿」等籌備任務。
餘紹宋
1939年9月11日,學校開學典禮。81名新生,分兩個班,邱茂森和潘竹如任班主任。魏振德任教導主任,任課老師有勞泰來、徐克讓、周顯漠、朱紫貴、祝敬三等,從此翻開了龍中在抗戰中艱難發展的新一頁。
1940年2月25日,學校遷址到上圩頭,借用支家祠堂、赤忠殿及部分民宅做校舍。
1940年8月,學校開辦附設師訓班,招收高小畢業生,為期一年,首批學員60名。
1942年2月,經省教育廳考核,學校更名為「龍遊縣立初級中學」。同年3月,學校把「唯誠」定為校訓,並用餘紹宋墨跡雕製成龍中歷史上第一塊校訓牌。
1942年4月,邱茂森寫詞,桑送青譜曲《龍遊縣立初級中學校歌》:
幫原姑蔑,縣建龍丘;雞鳴風雨,德業長留,優乎強誦邈悠悠。
緬維先哲,俾我無尤;或潛厥德,或獻其猷,猗歟遺風猶在否?
先民有諺,遍地龍遊;今也何如,邦國其羞,勳者安逸慎毋偷。
校訓唯誠,雖勉以求;發揚蹈厲,舍此奚由,勉矣天爵其潛修。
1944年春,學校增設師範科和簡師班,師範科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一年;簡師班招收小學畢業生,學制三年。屆時全校共有班級11個,學生561名,教職員工47人,已初具規模。
1945年春,原校簡師部獨立設校,校名為龍遊縣簡易師範學校,校址仍在上圩頭,校長為潘竹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學校宣布放假一天,舉國歡騰,共慶勝利!
硝煙瀰漫中的奮發圖強
抗戰時期,日寇長期盤踞龍遊隔壁的金華,「頭上敵機隆隆,林中書聲琅琅」是險惡環境辦學的真實寫照。學校還是按規定開設公民、體育、童子軍、國文、算學、博物、生理衛生、化學、物理、歷史、地理、勞作、圖畫、英語、音樂等初中科目,千方百計完成教學任務。
學校採用半軍事化管理。以軍號及鐵件敲打聲為令,敵機來時,發空襲警報,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背上小黑板,集體疏散到隱蔽的樹林地帶。日寇入侵龍遊,吳南章組織疏散校產,率領師生首遷沐塵,再遷同康。1943年9月25日,全校師生集中哀悼11名疏散回家不幸遇難的學生。10月15日,師生在敵機聲囂炮聲隆隆中複課。
當時,辦學經費困難,「學田租息」是學校經費的重要來源。1943年,校有學田335畝,其中龍遊地方銀行助學108畝,縣人徐繼盛助學25畝。校舍十分簡陋,支家祠堂和相隔不遠赤忠殿,中間用幾座茅草房相連便成校舍,又將山丘荒地填平作操場。學校點的是燈草油燈,睡的多為祠堂樓板。生活十分清苦,食堂牆上掛著的餘紹宋先生「估量肚皮吃飯,抖擻精神讀書」題聯,成為大家的精神食糧。
學校的抗日宣傳
1941年2月,在浙江省主席黃紹竑視察龍中、省教育廳又實地考核後,學校成立了「抗日救亡宣傳隊」。學校鼓勵師生參加抗日宣傳,師生組織了岑風藝社、美苗畫社、雞鳴樂團等抗日宣傳社團,刊出抗日漫畫牆報,教唱抗日歌曲,排演抗日節目……學校安排丁銘鏞和張雲舞組建抗敵劇團,並擔任指導老師。劇團先後排演了話劇《杏花春雨江南》《麒麟寨》和歌劇《農村曲》。三劇全是共產黨人編著的抗日名劇。參加劇團演出老師有張雲舞、徐香、丁銘鏞等,學生有傅永齡(筆名艾以)、饒素賢、華菊香、陳微微、童梅華、湯士敏等,
有次,曾在三劇擔任男主角的著名作家傅永齡,與《杏》劇作者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於伶談及抗戰時期龍中的公演,於伶聽後十分高興。
公演社會反響很大。《麒》劇在龍遊劇院公演,配有大幅海報,演出場場爆滿,鼓掌喝彩不斷。公演又是為抗戰的義捐,票房收入全部捐給抗戰前線部隊。抗敵劇團不畏艱辛,徒步溪口、廟下、湖鎮、希唐等地巡迴演出,鼓舞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信心。龍遊中學校史辦吳正章老師在《龍中往事》中寫道:「兩部話劇和一部歌劇的成功公演,不僅宣傳了抗日,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而且鍛鍊了師生,提高了龍中在社會上的美譽度,是龍中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龍中為全民抗戰作出的一份貢獻。」
1937年11月,日軍在杭州灣登陸,隨後浙江大部分縣市淪陷。
(來源:衢州晚報,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