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
1月14-15日,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可研階段環境影響專題報告技術討論會議即將召開。#鄱陽湖#到底該不該建壩(閘)再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近日,綠會研究室接到一位長年關注鄱陽湖生態的民間志願者來電,認為鄱陽湖此前之所以連年喊旱、冬枯頻繁,其主要原因在於三峽蓄水和鄱陽湖上遊五大水系的大壩林立。
「江西從來就不缺水,秋冬枯水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調蓄解決」,「鄱陽湖此前的#枯水期#提前、冬季水位低等,也都是人為原因導致」,這名志願者表示。
這位民間志願者對鄱陽湖流域相當了解。據他觀察,在#三峽水庫#建成蓄水之前,鄱陽湖沒有出現過連年冬旱、或秋冬季枯水期大大提前的狀況,三峽水庫蓄成後,這種狀況變得頻繁起來,原因是作為大型水電站,秋冬季降水普遍減少,這時水電站通常會蓄水,而這必然導致下遊湖泊來水減少,秋冬枯水季提前。
同樣,與三峽水庫類似的是,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主要分布在江西境內的鄱陽湖上遊五大支流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流域,開始興建大大小小的水壩,主要分流水壩、蓄水壩兩種類型,其功用都是用來發電。「在江西,有個習慣說法,就是將大壩稱作鑽石壩,意思是一座壩相當於一個鑽石,建成後就可以年年收錢」,該志願者稱,據他們調查了解,每年鄱陽湖五大支流流入鄱陽湖的平均水量是150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贛江佔到一半以上,而五大支流上如今共分布有2000多座壩體,每年寒露季節過後,這些大大小小的壩便開始蓄水,以待第二年春夏放水發電,這樣一來,與三峽大壩秋冬蓄水效應疊加,鄱陽湖冬枯現象就出現了。
「雖然此後國家對流域小水電要求整治,但事實上很多當地的小水電不是公務員親戚建的,就是因為其他原因,根本拆不動」,這位志願者稱。但2020年夏天,鄱陽湖出現大洪水,洪峰水位一度超過1998年#長江#大洪水記錄的0.08米。「如果鄱陽湖再建壩,那麼夏季防汛的壓力,將下延至下遊安慶,這個因素請大家一定要記得考慮「,該志願者認為,對於江西方面當然願意建壩,因為除了留住清水,還可以減少洪澇損失,比如2020年夏天洪水時,沿湖周邊幾個縣早稻、晚稻均絕收,損失相當大。
「水是流動的,造成鄱陽湖冬旱的原因主要是人為因素,失去這一天然湖泊的調蓄作用,是不是僅靠建一個壩就能解決問題?請大家一定要將這個問題帶到會場「,該志願者表示。
附註:因為為了保護這名民間志願者,其姓名、地址均不涉及。請大家諒解。
整理/ gone 審 /summy 責編 /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