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裡建起「微公園」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京韻園。 本報記者 王海燕攝

東椿樹胡同「微公園」。

本報記者 王海燕攝

前孫公園胡同的居民在「微花園」休憩。

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記者 王海燕

「咦?尚小雲還住過這兒?」昨天中午,東椿樹胡同。濃濃槐樹蔭下,55歲的任素琴被一塊景觀石刻吸引,站住了腳。身後,古色古香的垂花門當街而立,玉蘭、海棠在午後的豔陽清風中搖擺著身姿。

這地兒,是月初剛剛落成的東椿樹胡同「微公園」。說它「微」,面積著實不大,算上人行步道,滿打滿算才2000多平方米。但對於這條胡同裡的居民來說,這卻是塊家門口的寶地。

墨綠色的藤蘿架矗立在路牙石畔,紫藤剛剛種下,還沒來得及爬上架頂,下面已有三三兩兩的居民來乘涼。哄著孩子,拉著家常,半年前還車水馬龍、亂鬨鬨的街邊停車場,現在變成了街坊們聚會、聊天的地方。

任大媽,就住東椿樹胡同附近,頭一次打這邊過,就被鑲嵌在牆壁上的那一塊塊「記憶石刻」吸引住了。刻在「記憶石」上的是椿樹地區已經消失的9條胡同裡的掌故。尚小雲曾住在椿樹下二條;椿樹下頭條裡藏著中國「豬鬃大王」古耕虞先生的府邸……「在這兒住了這麼多年,這些還是頭一次知道。」大媽感慨道。

在西城區,和東椿樹胡同「微公園」前後腳竣工的,還有紀曉嵐故居西側的京韻園,北海附近的龍頭井「微公園」。前者佔地1070平方米,後者2100餘平方米,都不大。

「胡同裡空間逼仄,想找出一個整塊的綠地,不容易。」西城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三處新落成的胡同「微公園」,有的依託原有人行步道建設,有的是地鐵施工工地撤走後,拆掉工棚,景觀提升後落成。

一條胡同有一條胡同的文化基因。胡同裡的「微公園」,傳承著歷史記憶,也各有各的性情。京韻園胡同所在的大柵欄地區,是京劇的發祥地。園子裡的景觀小品、石刻、院牆,全點綴著京劇文化元素,光拿眼瞧著,就能感覺到一股濃濃的京腔京韻。龍頭井「微公園」靠著北海、什剎海等古典園林,公園的景觀設計、植物配置,流淌著精緻優雅的古典園林氣息。

老城區裡可利用的增綠空間有限,更多的胡同因地制宜,在成排的平房院裡「擠」出了寶貴的綠地。

前孫公園胡同裡,一塊不到100平方米的水泥硬化廣場上,今春多了三棵玉蘭樹。不過,這三棵玉蘭,不是栽在樹坑裡,而是站在三個直徑1米多的大青石缸裡。「這可不是為了好看,這一條胡同確實連挖個樹坑的地方都找不到。」椿樹街道工作人員笑著解釋。與亭亭玉立的玉蘭相對,是三面嶄新的藤蘿架。待到盛夏,藤蘿滿架,擁擠的胡同裡就會增添上一抹詩意。

相隔幾百米遠,只有70多米長的櫻桃胡同,今年在居民和商戶的屋頂上、房簷下,增添了數十組花箱。街道有專門的綠化隊負責養護,牡丹、石竹、串兒紅、矮牽牛……鮮妍的花草扮靚了整條街巷。

像這樣已經完成綠化提升的街巷,西城區已經有140條。目前,西城區背街小巷綠化提升工作方案和具體的技術指導意見已經出臺。眼下,背街小巷整治正在進行,更多的空間將用於居民身邊增綠。到明年底,區域內所有符合條件的背街小巷都將披綠。

相關焦點

  • 東椿樹:胡同裡泊著梨園夢
    2013年至2017年,椿樹街道對東椿樹胡同進行了綜合環境整治,封堵了34處「開牆打洞」,統一了沿街的廣告牌匾;安裝了交通護欄,實行單停單行交通微循環;又充分利用騰退空間,建起了一座胡同微公園。   公園雖面積不大,設計卻透著精心。一塊塊天青色的路牙石上鐫刻著「椿樹上三條、椿樹下三條」等字樣。
  • 山城延平:轉角遇上微公園
    金山垃圾轉運站旁是一處陡坡,建起了面積只有45平方米的微公園。家門口冒出微公園6日傍晚,難得好天,延平區金山路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後門附近的居民紛紛帶著孩子來微公園走走。一位帶孩子的女士告訴記者,位於金山垃圾轉運站旁邊的這座微公園是去年底建成投用的。這裡是南平中心城區地勢最高的居民區,擁有俯瞰整座延平城的好視野,有了這個休閒廣場,附近的大媽們每天晚上都來跳廣場舞。
  • 東斜街,胡同裡的「邪門歪道」
    直到上世紀50年代,井窩子旁邊建起了深井房,附近院子裡自來水,就來自這裡。除了站牌以外,東斜街西口南把角過去還有座甘石橋郵局,坐東朝西,軒敞明亮,是甘石橋的地標性建築,附近沒有人不知道它的。午後,走進胡同裡,人影稀疏,樹影婆娑。
  • 建成開放微公園、遊園180個
    郊野(森林、生態保遺)公園—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微公園(小遊園)體系逐步完善,「城在林中、園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隨」的生態格局基本形成,著力打造成天藍地綠水淨、宜居宜業宜遊的「綠都鄭州」。【任務】A、2021年,鄭州要建成開放微公園、遊園180個這些新建的綠地、公園都在哪些地方?何時建好?《方案》給出時間表。
  • 在天台建起「小故宮」,看展喝咖啡逛胡同
    看著太陽升起又落下,消失在如織的胡同經脈裡。 慶幸隆福寺的人間煙火得以延續,再度成為京城生活美學的一部分。 每逢廟會,人流如織,不管是王府居住的王公貴族,東交民巷使館區的洋人,還是胡同裡的小市民以及近郊農民都會趕來湊個熱鬧。 老舍先生也曾在隆福寺的舊貨攤上買過舊字畫。
  • 民謠裡金融街55條胡同 你了解幾條?
    甘石橋 車馬來 大木倉裡賣劈柴甘石橋、大木倉胡同、闢才胡同甘石橋公交車站甘石橋,和馬市橋一樣,同樣都是金代金水河沿途建起的石橋。西槐裡 邁大步 二龍坑邊是皮庫西槐裡胡同、二龍坑、皮庫胡同北平市全圖(局部) 1921年口袋胡同,後改稱西槐裡胡同,現已消失。
  • 從城市建築風貌到胡同生態修復,北京西什庫大街悄悄變樣了
    在北京西城區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和什剎海街道的統籌安排下,在一期基本完成西什庫大街外立面更新後,計劃二期重點打造傳統建築風格外立面的同時,推進街區胡同實施自治停車;增加更多小微綠地和微公園;織補胡同肌理,方便居民生活和出行
  • 胡同裡的咖啡館
    除了銀杏,在北京胡同裡喝咖啡,耳邊傳來京腔味的聲音,嗯,特別。 BARISTA SPECIALTY 大概位於胡同中間的位置,有一個大大的落地玻璃移門,在外面,就可以將咖啡館盡收眼底裡,這是一個透明的咖啡館。
  • 北京的胡同和胡同裡的北京人...懷念!
    劉大爺家養的鷯哥,王大媽家包的菜糰子,胡同裡的小酒館兒,院兒門口支著一口大鍋炸油餅的早點攤...您甭看這都是幾十年前的景兒了,但凡經歷過的北京人都還記得真真的~前幾天在地鐵裡碰見他,我還拿這事損了他會兒~
  • 胡同裡創業 京味胡同坊醬肉的傳奇
    這首詞牌是「行香子」的詞,形容的是老北京胡同裡的醬肉作坊。     老人們都記得,曾經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總能聞到從胡同深處飄出的令人舔嘴唇的香味—準是誰家又在做醬肉了。     那時的北京城曾有多少條胡同?胡同裡曾有多少家醬肉作坊?這些都跟那首詞的作者到底是誰一樣,現在已沒人說得清了。
  • 胡同學堂,胡同深處的民宿,享受老北京胡同裡的閒散時光
    在我的城市,時光倒流,枯樹迎春,回憶起消失的氣味,聲光,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寺廟恢復原貌,瓦屋面如海浪般奔向低矮的天際線,鴿哨響徹深藍的天空,孩子們熟悉四季的變化,居民們胸中有了方向感。這是北島心中的北京,是他的烏託邦和烏託邦,而在這裡,胡同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巷子裡有陽光,尖尖的灰色屋頂,光點反射的青磚牆,大爺大媽們坐在樹蔭下乘涼。
  • 北京胡同裡的秘密
    胡同,也叫「裡弄(lòng)」「巷弄」「巷」,是指城鎮或鄉村裡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的內部。它是溝通當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道路通達情況,胡同分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個開口,末端深入居民區,並且在其內部中斷;而後者則溝通兩條或者更多的主幹街道。
  • 胡同裡的花影流年
    老胡同位於北京西城區白塔寺附近,胡同口距離白塔近在咫尺。由尼泊爾人設計建造的白塔雖屬異國風格建築,卻與胡同淡雅樸素的灰瓦小四合院和諧呼應,一同講述著歲月的滄桑。胡同裡除了個別租戶,大都是本地老住戶,且以老人居多。由於地處城市中心,胡同外是喧譁熱鬧的大街,胡同裡則是舒緩寧靜的光景。說是四合院,其實除了勉強能通過兩個人相向而行的過道,院子裡其他空間都建滿了房子。
  • 北京胡同遊最佳路線,在胡同裡仰望鐘鼓樓
    北京胡同沿著舊鼓樓大街向南走,大概300米左右就能看到一條胡同,由路牌可以知道,這條胡同叫豆腐池胡同。胡同只能勉強讓一輛汽車駛過。路兩邊是居民的住宅,這條胡同裡路邊停放著居民自用的自行車或者三輪車,不時還會有一輛輛汽車駛過,再加上過往的行人,顯得道路很是擁擠。每一輛從這裡經過的汽車都要小心翼翼的行駛,否則就會撞到路邊的這些自行車或者過往的行人。在這條胡同裡步行反而會比汽車更快一些。
  • 錢糧胡同簡史:胡同裡的美食都是騙人的嗎?
    胡同美食都是騙人的。 我在機場接上一個剛從上海飛過來的朋友時,他跟我這麼說。 這句話我同意一部分,因為許多人都在探尋胡同裡的味道。的確,胡同裡,有的是吃喝,但是真正談得上美食的,好像不多。或者說,美食美酒和吃吃喝喝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 盤點老北京胡同文化裡的六大最具特色的胡同
    人力車作為過去汽車尚不發達時期的主要交通工具,流傳到現在已經變成一種生活體驗,坐著人力車遊胡同也是一種不錯的感受胡同文化的方式。另外,騎自行車逛胡同、訪故居也很有一番風味,隨走隨停,隨行隨看,就是這種慢的節奏,方能感受一種特別的文化氛圍。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老北京有哪些有特色的胡同吧。
  • 水胡同裡的城市印記
    ◇雪櫻  近日,朋友在微博上曬出一張水胡同的照片。並寫道:「七拐八拐,才找到這條水胡同。」聽說這是至今僅存的一條水胡同,我的心裡咯噔了一下,立刻查閱起來,朋友說的這條水胡同位於泉城路西頭路北、高都司巷以北、啟明街路東的一條東西走向的小街,最窄的地方只能兩個人並肩而行。  舊時,城區沒有自來水,百姓吃水,全靠自然水源。濟南泉子眾多,好多人以賣水為業,那些家中缺少勞動力或生活稍微富裕的人家,需要買水喝。
  • 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為了讓自己的小店與胡同的風格統一,王秀仁對自家的藥鋪進行了改造升級,濟安齋咖啡書吧和中藥家庭博物館相繼開張。「很多年輕的設計師幫助我出點子,讓我的老藥鋪也實現了跨界融合。」王秀仁說。  如今,濟安齋已經成了楊梅竹斜街裡的網紅打卡地,吸引中外遊客紛至沓來。一些「老北京」也常來這裡,尋找過往的記憶。「這條胡同需要我們這些老街坊,要不即使恢復得再完美,也沒有生命力。」
  • 京華浮夢 · 胡同裡的那些事兒—大、小石碑胡同,鴉兒胡同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什剎海周邊的胡同......大石碑胡同在 北京 城以「石碑」得名的胡同很多,像位於平安裡的石碑胡同(即育德胡同前身)、位於西長安街南側的石碑胡同、位於西直門內大街北側的石碑大院等。
  • 小胡同裡大智慧,《芝麻胡同》裡處處都是老北京的味道
    一提到"胡同",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北京。幾年前剛到北京的時候,想去的地方除了北京天天安門以外,朋友說的第一件事兒是:咱們先去看看北京的老胡同吧。灰色的強,矮矮的房子。對北京的四合院,大雜,胡同,北京人等充滿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