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牛這種食材發展至今不過兩百年,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一直因為「禁肉令」,只能選擇吃魚,這也間接導致了日本海鮮漁業的發展。明治維新之後,推行西化改革,政府大力推廣牛肉,日本才真正開始發展牛肉這種食材。
日本人對於牛的品種規範極其嚴格,能被稱為「和牛」的只有明治時代以前的原生種,或以原生種跟外來品種交配而成的牛種,即「黑毛和種」 「褐毛和種」「日本短角種」「無角和種」。為了對和牛牛種進行改良,日本人曾以瑞士西門塔爾牛等歐洲進口牛種與本地牛雜交改良,經歷數十年的自然淘汰與品種純化才得以育成肉質纖維細膩、油脂融點低、脂肪沉積如霜降般分布在肌肉間的「黑毛和牛」。
如今,和牛已成為排名世界第六的頂級食材,是「美味牛肉」的代名詞,其實,日本和牛是一個統稱,在日本各地進行商標登錄的和牛品牌已超過150種。
在日本,每一頭和牛都需要申請血統證明書,確保和牛血統純正。牛隻的體重從出生、成長到屠宰都受到嚴格控制,食用的必須都是玉米、大豆、小麥、大米等做成的穀物飼料。只有和牛的血統、飼料以及飼養環境都受到監督和規範,才能確保和牛肉質的優良品質。
我們一般聽到的「XX牛」,比如大名鼎鼎的松阪牛、神戶牛,都是在經過不同區域肥育,根據出貨前最後一個肥育的地點來進行取名的。日本各地為了維護本地和牛品質,都會通過本地組織協會制定標準,只有符合標準的才會被稱為本地出產的「XX牛」,比較知名的有:
前沢牛 (巖手)-步留等級在B以上,肉質等級在4以上
仙臺牛 (宮城)-肉質等級在5以上
米沢牛 (山形)-肉質等級在3以上
飛騨牛 (岐阜)-步留等級在B以上,肉質等級在3以上
松阪牛 (三重)-有自己的特殊規格:
「特產松阪牛」:但馬系黒毛和種母牛經30個月以上肥育。
「金」:肉質等級為5 「銀」:肉質等級為4
近江牛 (滋賀)-步留等級在B以上,肉質等級在4以上的才有認定書,並貼上認證貼紙。
神戸ビーフ (兵庫)-有自己的特殊規格:須為處女牛或閹牛、(BMS)須為6以上
佐賀牛 (佐賀)-BMS值在7以上
宮崎牛 (宮崎)-肉質等級在4以上
鹿児島黒牛 (鹿兒島)-無特殊認定標準
石垣牛 (衝繩)-肉質等級4以上為「特選石垣牛」,2以上為「銘產石垣牛」
宮古牛 (衝繩)-無特殊認定標準
評定和牛的好壞需要用到兩個概念:分別是步留等級、肉質等級。
歩留等級( Yield Grade )
以字母A~C表示。又稱作成品率等級,以一套特定的公式來計算從特定部位中能取出的「肉量百份比」,再計入肉的厚度、皮下脂肪的厚度等,A為良好(72%以上)、B是一般標準(69~72%)、C則較差(69%以下),等級越高代表這塊肉品發育的越完整。
肉質等級( Quality grade )
以數字1~5代表,分別從「油花比例及紋理分布」、「肉質色澤」、「肌肉紋理及結實度」、「脂肪品質及色澤」4個項目來鑑定;分別給到1 ~5的分數,數字越大表示越優質。最終分數則是取最低者,例如若某塊A級肉的前三項皆是5(優良),最後一項卻是3(標準),那麼這塊肉便只能得到A3的等級,標準可說是相當嚴苛。
根據以上兩個標準,A5則為最高等級和牛,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極低。而澳洲M9級和牛隻相當於日本A3級和牛,只有M12才能媲美日本A5級和牛。
但是在2001年,日本爆發狂牛症後,包括「神戶和牛」在內的日本牛肉,就被列入我國的禁止進口目錄了,即使2017年解禁,也僅限於香港、臺灣等地,大陸是沒有正宗日本進口和牛的,如果在店面裡吃到和看到,不用懷疑,一定是非正關進口。
那麼澳洲和牛又是從何而來呢?
日本一直以來都以「吹毛求疵」的態度養育和牛,因此幾乎禁止和牛牛種的出口,但70年代日本少有地數次向美國出口和牛牛種,澳洲因此才有了與美國合作獲得發展和牛的機會。因此在當前,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蘇格蘭均有黑毛和種的和牛畜牧產業,就血統來說,和日本和牛都非常接近,只不過,各地飼育方式不同,認定級別不同,市場上能買到的品質也不同。
澳洲純血和牛血統主要來自日本和牛中一些基因最好的牛種--Tajima、Fujiyoshi和Kedaka。經歷近半個世紀的漫長過程,澳洲純血和牛以日本傳統方式進行和牛養牧,所出品的和牛可以說已經完全是100%的日本和牛。在澳洲廣袤的牧場飼養,沒有人也沒有其他生物打擾,生活極其舒適,因此澳洲和牛能產出柔嫩多汁、口感醇香、大理石紋路均勻豐富的牛肉,其肉質獲得牛肉品質鑑定MARBLE SCORE 12的高分,成為全球頂級牛肉之一,在當下,中國能吃到的正關和牛,主要都是來自澳洲。
澳洲和牛的品牌居多,243工廠生產的紅鳳凰和牛在諸多品牌中佔有一席之位,綜合各項指標,可以進入澳洲和牛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