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塑料微粒隨風汙染全球,每年52000噸落入海洋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4日發布的最新環境報告,歐洲科學家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氣傳播進行了建模研究,發現這些塑料微粒被輸運到了遙遠的區域,包括北極。根據估算,通過空氣輸運而抵達海洋的塑料微粒總量與河流中堆積的總量相當。

伴隨著塑料製品的生產持續走高,沒有被收集和循環利用的塑料廢品在不斷增多。2019年5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公開一項模擬研究稱,塑料微粒可以通過大氣到達遠離其初始排放源的區域甚至一些原始地帶。在此之前,人們並不相信塑料微粒能以大氣輸運的模式來到未被人類開發的地方,但大氣模擬表明,在法國偏遠山區的大量塑料微粒,是通過大氣從至少100公裡外輸運而來的。

這一報告令人震驚,不過,塑料汙染加劇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以及造成影響的具體機制路徑和數據,科學家們還缺乏分析。

此次,挪威空氣研究所科學家尼古拉斯·伊萬格裡奧及同事將道路塑料微粒——由輪胎磨損和剎車磨損產生的塑料微粒,進行了全球量化分析,並與大氣輸運通路建模結合起來,以確定這些汙染物的傳播軌跡。

目前,道路塑料微粒排放佔整體塑料微粒汙染的30%,其中大部分來自人口密集區域,如美國東部、北歐和東南亞高度城市化的地區。研究團隊發現,較大的顆粒沉積在汙染源附近,而直徑在2.5微米及以下的塑料微粒被輸運到了更遠的地方。

報告估計,每年有52000噸塑料微粒最後落到了海洋裡。更驚人的是,道路塑料微粒排放的14%(每年20000噸)落到了遙遠的冰雪覆蓋的地區。

此前研究也曾預警,地球上純淨的海冰正成為塑料微粒的臨時「儲存庫」。此次研究團隊指出,對於北極之類的敏感區域,這一點值得擔憂,因為暗沉顆粒會降低表面返照率,可能加速冰雪融化。

總編輯圈點

此前有項研究稱,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總重量為5克。這些塑料微粒來自人類製品,它們在自然環境中逐漸分解,有的進入河流海洋,有的被輸送到更加遙遠的地方,最後甚至成為人類的食物。文中的研究顯示,每年有52000噸塑料微粒落入海洋,還有一部分微粒落到北極,覆蓋在冰面。數字非常驚人。但是大海太大,極地太遠,這些汙染很難讓人立刻警醒,並採取行動。而且,到底能怎麼做?看,人類又被自己的造物難住了。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約5.2萬噸小塑料微粒每年隨風落入海洋—新聞—科學網
  • 國際最新研究:道路交通產生塑料微粒汙染可擴散至北極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隨風擴散,可被輸運到包括北極在內的遙遠區域。  該項研究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氣傳播進行建模,根據估算顯示,通過空氣輸運而抵達海洋的塑料微粒總量與河流中堆積的總量相當。最新研究論文指,伴隨著塑料製品新品的生產速度持續走高,沒有被收集和循環利用的塑料廢品在不斷增多。但是,塑料汙染加劇所帶來的生態和環境影響以及造成影響的機制路徑卻不甚明了。
  • 北極下塑料雪!每升北極浮冰中含有1.2萬個塑料微粒 大氣遭受嚴重汙染
    北極下塑料雪。一項研究發現,從北極到阿爾卑斯山脈,積雪中都存在大量的微塑料汙染。該研究促使科學家警告稱,大氣受到了嚴重汙染,並要求緊急研究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研究發現,雪在下落時從空氣中捕捉微粒,格陵蘭島和斯瓦爾巴特群島之間的海洋浮冰樣本,平均每升含有1760個微塑料微粒。在歐洲地區甚至發現了更多——平均每升24600個。這項研究表明,風的輸送是全球微塑料汙染的一個關鍵因素。科學家們呼籲研究空氣中微粒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他們指出,此前的一項研究發現,微粒存在於癌變的人類肺組織中。
  • 臺媒:將海洋漂浮塑料微粒吃下肚 海鮮成新食安兇手
    華夏經緯網7月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根據臺灣環團統計,每年有高達800噸的塑料流入海洋,使得海洋垃圾中2.99億噸,10年內增加了快1億噸,而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流入海洋,化作PAHs)等,有吸附並釋放有毒物的特性,常被海洋浮遊生物或貝類誤食,再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衍生出更多生態和環境汙染問題,間接影響人類健康。
  • 馬裡亞納海溝也沒逃過汙染,塑料微粒在大量堆積
    雖然深海中生活的未知生物會讓我們感到可怕,但是那裡卻面臨著更加嚴重的危機,那就是塑料災難。發表在《地球化學展望》快報上的研究稱,即使在海洋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也存在著數量驚人的塑料微粒。
  • 塑料汙染不孔不入!科學家在南極的冰芯中發現了塑料微粒
    如果你有一直關注環境保護的動態,你可能就會了解塑料微粒的汙染有多嚴重,它們幾乎無孔不入,不處不在。塑料微粒,通常指那些直徑小於2nm的塑料顆粒(是頭髮絲的直徑的3萬分之一)。它們實在太小,很多的汙水處理廠根本沒法將它們過濾;它們又實在是太多了,曾有研究稱,一支普通的淨化潔面乳,就含有36萬顆塑料微粒!
  • 用茶包=喝塑料!最新研究:一個茶包能泡出數百億塑料微粒
    2018年,美國一家名叫Ormedia的調查機構,對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的自來水,進行抽樣檢查。結果顯示,平均83%的樣品中含有塑料微粒。 在同年的世界腸胃病會議上,奧地利科學家宣布,人類大便中有塑料微粒。
  • 一個茶包泡出上百億個塑料微粒,難怪慢性病越來越多.
    結果他們發現了一個嚇人的事實,那就是茶包在95℃下浸泡後會釋放出116億個塑料微粒和31億個納米塑料(https://doi.org/10.1021/acs.est.9b02540)。當研究人員將水蚤暴露於這些受汙染的水還發現,儘管塑料水沒有完全殺死它們,但水蚤表現出了行為和解剖學上的異常,例如甲殼發育障礙。這項研究太嚇人了,我還查了一下其他資料,結果又發現,原來人類已經開始吃塑料了。美國一家調查機構對全球14個國家的自來水做過統計,結果發現超過80%的樣品都有塑料微粒。
  • 用茶包=喝塑料?最新研究:一個茶包能泡出上百億塑料微粒
    據悉,這一研究是繼瓶裝水、海洋魚類和海鹽之後,又一次證實,在人類日常食用的物質中存在塑料微粒。不管你想不想,「吃塑料」已經成為飲食的一部分。2018年,美國一家名叫Ormedia的調查機構,對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的自來水,進行抽樣檢查。結果顯示,平均83%的樣品中含有塑料微粒。在同年的世界腸胃病會議上,奧地利科學家宣布,人類大便中有塑料微粒。
  • 微塑料隨風「旅行」,科學家撰寫微塑料「遊記」
    近日,研究人員分析了微塑料如何隨風飄散,進而藏身海洋,以及自然環境如何幫助它們進入活細胞中。分析顯示,這些微小碎片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數小時或數天——這增加了其威脅海洋環境的可能性,並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之前,有許多研究組對海洋中更大的塑料碎片進行了大量研究。」
  • 我們一年會吃下多少塑料?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當這些含塑料微粒的物體被丟棄並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時,會逐漸分解成更小的塑料碎片,隨即進入河流和海洋,被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吃掉,但是人類作為地球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這些塑料微粒不可避免的一定會隨著食物被人體攝入。
  • 法媒:洗衣服產生的纖維微粒已成海洋主要汙染源
    參考消息網2月10日報導法媒稱,從極地冰蓋到水下10公裡處的馬裡亞納海溝,洗衣機吐出的合成纖維微粒正在汙染世界各地的海洋。但是專家說,迄今為止,海洋汙染的一個主要來源(滌綸、尼龍和丙烯酸纖維的微小顆粒)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引起注意。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伊莫金·納珀說,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們的大部分衣服是用塑料製成的」。她說:「我們會經常洗衣服,每次洗滌都會有大量纖維脫落下來。
  •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憂慮的事實:海床上鋪滿了塑料微粒
    稍微有些環保意識的人都知道,漂浮在海洋上的塑料垃圾可能是最令人憤怒的。但是,這些塑料垃圾只佔每年進入世界海洋的1000萬噸塑料的1%。剩下的部分最後會進入深海,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它們的聚集地點。這項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顯示,海洋底部的塑料微粒汙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重。大部分的微塑料並不是來自於分解的塑料汽水瓶或購物袋,而是由聚酯等合成材料製成的紡織品和服裝。實際上,所有的微塑料並沒有被均勻地分散。
  • 「看不見」的塑料汙染 無處不在的納米塑料汙染正在危害地球環境
    他們當年第一次暗示,塑料汙染並不僅限於散布在海岸線上的塑膠袋、飲料瓶和聚集在臭名昭著的「大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是一種漩渦狀的洋流,會將垃圾聚集在太平洋)的可見垃圾。這些塑料製品在陽光的照射下變得很脆弱,被風和海浪侵蝕變得粉碎,碎裂成越來越小的碎片,還有從合成纖維中脫落的微小的所謂的微纖維,以及牙膏等產品中的微小粒子,這些碎片被稱為塑料微粒。
  • 深海區發現大型塑料微粒庫 汙染蔓延的深度和廣度遠超預期
    科技日報北京6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公開的一項環境學最新報告,美國科學家團隊在加州蒙特雷灣深海區內,發現可能存在一個大型海洋塑料微粒庫,這可能是現在最大的塑料微粒庫之一,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得到充分重視。
  • 風暴過後,峇里島被3800噸垃圾掩埋:你扔掉的塑料,正在被你吃回來
    據《皇家學會開放科學》研究顯示,塑料已經布滿海溝最深處,這很大程度表明,地球上已經不存在還未受過塑料汙染的海洋生態系統了。其實,這一切早有預兆。記得去年夏天刷屏的茶卡鹽湖和西藏嗎?被譽為「人一生必去的55個地方」之一的天空之境,本應是清澈美好的,隨便拍張照片都是人間仙境。
  • 加入「塑戰隊」,破除海洋塑料汙染
    大海在呼喚,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到2040年,海洋內的塑料垃圾存量將會是現在的四倍,超過6億噸。如何解決海洋塑料汙染問題?請看詳細報導↓↓↓皮尤慈善基金會與SYSTEMIQ以及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牛津大學、利茲大學和共同海洋組織在內的知識夥伴一起,7月23日聯合發布了《力挽狂瀾:破除海洋塑料汙染》報告。
  • 臺灣海洋垃圾汙染嚴重 環保組織呼籲建立應對機制
    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媒體報導,根據該組織的快篩調查,全臺灣海岸線的一半垃圾量集中在佔總數一成的13段海岸線上,其中以北海岸(基隆、新北、桃園)和西南海岸(彰化、雲林、嘉義、臺南)汙染最為嚴重;海洋廢棄物類型則以塑料瓶罐佔比最高,其次為發泡塑料與廢棄漁具。
  • 你隨手一扔的塑料蓋,最終漂洋過海來看你,海洋汙染觸目驚心一面
    人類追求著安全的食品,乾淨的環境,舒適的住所,隨著生活的提升,人們開始追求更享受的方式,比如度假,海邊度假,然而所到之處卻留下了萬惡的垃圾,總以為一點點並不怎樣,殊不知,在相關科學人員調查後發現,每一年竟然有多大八百多萬噸的塑料被人們丟棄進入海洋,這對海洋生物,甚至跟我們息息相關的漁業造成了嚴重影響,科學人員更是指出,如果對於垃圾的海洋汙染不控制不解決,這樣下去,到了2050年,我們所謂的美麗的海洋世界裡的垃圾
  • 國際快訊丨拜登能成為塑料汙染問題的全球領頭人嗎
    對此,全世界都急切地希望美國能夠共同參與到解決全球塑料汙染的隊伍中,涉及到的不僅是塑料瓶、塑膠袋和吸管等塑料製品對空氣、土壤和水的汙染問題,而且還包括隨著疫情擴散而激增的塑料面罩、外賣盒和泡沫包裝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