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漢語中只有「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但不知從何日起又冒出一個「昨日黃花」來了。於是,這兩個成語竟有了「競爭」之勢,甚至有人提出依「從眾」原則,立「昨日黃花」,廢「明日黃花」之建議。這就不免引起一番討論。
「明日黃花」這個成語來自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筆下。蘇東坡在《九日次韻王鞏》一詩中有云:「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此詩寫於九月九日,即重陽節。中國古代習俗,重陽節是賞菊的日子。據說,過了重陽菊花即將凋謝,成了過時的東西了。因此,用「明日黃花」來比喻過時的事物。
有些寫作者不知道這個成語的來源,以為「昨日」才是過去時,「昨日黃花」必然是比喻過了時的事物。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這「明日」「昨日」劃定的標準——「今日」何所指。如上所述,「今日」是指九月九日重陽節,賞花的正經日子。過了今日才是明日,花當然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不鮮豔了(這裡「明日」宜作寬泛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第二天)。既是如此,說成「昨日黃花」就缺乏理據了。細想,「昨日」菊花也許尚未盛開,也許尚在作蕾,怎麼會成為「過了時的東西」呢?
由此可見,用「昨日黃花」來比喻過時之事物,不但不合此成語的原意,也有悖於邏輯,實在不可取。
那麼為什麼還有人要為它鳴鑼開道,主張立「昨日」而棄「明日」呢?我想他們之所以要那樣做,是因為要遵從一條原則「從眾」,即使是錯誤的,但大家都這樣用,也就成了正確的。所謂「約定俗成」是也。對於這種主張,我不敢苟同。不錯,語言中習非成是的現象是有的,例如:「每下愈況」變成了「每況愈下」就沒什麼道理好講。因此我們並不否認「習非成是」的現象存在。我不贊成的是濫用這種手法,把錯誤的東西人為地扶持起來,並以這種錯誤的東西去取代正確的東西。我認為,這種做法只會造成語言的混亂,使學習者無所適從,也給成語辭典的編纂工作造成麻煩;對語文教學也只能帶負面影響。因此我主張,在成語運用上也應正本清源,恢復成語的本來面貌及其確切的含義。所謂「從眾從俗」,一要慎重,二要注重理據,不可隨意改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