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陸軍第九師,是一個英武之師,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後來蔣介石直接將「第九師」的番號取消,並改名為「無名師」,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就要從1939年一場戰鬥說起。
1939年秋季,日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廣州之後,開始繼續西進。
日本侵略軍,在岡村寧次的率領之下,直接集合第十三師團,第十六師團,還有坦克部隊、航空部隊,接近6萬餘人,直接進犯廣西地區。
按照岡村寧次的分析:
縱觀中國抗戰力量,以華北地區、華中地區、西南地區兵力部署最為薄弱,面對日本的軍隊,可以說不堪一擊。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岡村寧次直接建議日本政府。在中國軍隊嚴防長江的形勢下,可以直接派遣大量部隊,直接拿下重慶。
然想要拿下重慶,必學先拿下貴州貴陽,想拿下貴陽,必須先進入廣西。
在這樣的分析之下,廣西就成為日本進攻的主要目標。
由於岡村寧次的報告上,表現了十分的有把握,日本大本營也直接同意了他的作戰計劃,我們稱之為「西南作戰方案」。
然而國民黨也不是吃素的,也分析出了當時局勢。
於是國民黨軍長李廷年,經過一番分析之後,立即率領第九師,新三十三師,急速地越過湘黔川邊境,奔赴廣西的賓陽地區,加強崑崙關的防守,準備在這裡與岡村寧次進行死戰。
然而狡猾的岡村寧次,並沒有決戰的打算,只是僅僅咬住第九師不放。在外,岡村寧次虛張聲勢,準備全力進攻新三十三師,可是暗中部署兵力,將第九師團團圍住。
第九師師長——鄭作民,早已經感覺不妙,立即構築工事,可是已經進入包圍圈,所有的努力都無濟於事,形勢相當的緊迫,不僅如此,與新三十三師的聯繫,也被岡村寧次切斷。
就在李廷年遲疑之際,岡村寧次立即指揮坦克部隊、飛機,直接向第九師的陣地,進行狂轟亂炸。為了不讓部隊全軍覆沒,鄭作民身先士卒,帶領隊伍不斷的突圍,在這個過程中,不幸中彈身亡,年僅38歲。
鄭作民,是一員虎將,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能夠當時師長,全部是用戰功換來的。曾經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大型的戰役。
鄭作民犧牲之後,蔣介石立即派遣陳誠,帶領第七十六師,立即從湖南趕往廣西支援。在此之前,陳誠專門進行了動員大會,詳細的介紹了鄭作民的事跡,也說了廣西的戰況,並誓師「此去之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殺敵報效祖國,振興中華民族。」
一番動員之後,第七十六師各個士兵士氣高漲,與日軍在蓮花、牡丹山地區展開激戰。儘管第七十六師的兵力,武器裝備都比不上日軍,可是思想的力量是偉大的,同仇敵愾的氛圍之下,與日軍激戰10多個小時,終於迫使日軍想廣州地區撤退。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第七十六師,乘勝追擊,一直將敵人趕到連江口附近。隨後,陳誠帶領軍隊,迅速開往崑崙山布置防線,抵抗雷州半島的日軍。
在這場戰役中,陳誠的軍隊,直接消滅了岡村寧次,在賓陽地區的坦克部隊、傘兵部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蔣介石也親臨柳州,主持軍事會議,肯定了第二軍在崑崙山抗戰中的功勞,也為失去鄭作民這樣的一個猛將,感到惋惜。
就在這場會議上,蔣介石直接取消了第九師的番號,直接命名為無名師團。
蔣介石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有人知道真正的意圖,也許是為了讓第九師這個番號,永遠定格於此,來紀念為抗日戰爭犧牲的了鄭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