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填補紅樹林截汙能力的研究空白
金羊網 作者:李鋼 周惠宇 徐曉璐 2020-07-01
進一步加深了對紅樹林中毒害物質累積和循環規律及其對鄰近海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認識。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實習生 周惠宇 通訊員 徐曉璐
過去的幾十年,紅樹林溼地被廣泛地應用於處理生活汙水、工廠廢水和礦業尾水,但有多少汙染物被紅樹林攔截尚不清楚;全球範圍內紅樹林中汙染物(營養鹽、重金屬和POPs)的相關研究大多數集中於海水、沉積物和底棲生物,在天然紅樹植物中有關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累積與循環的研究極少。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丘耀文研究員最新取得的研究成果,填補了全球紅樹林生態系統紅樹組織中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研究空白,進一步加深了對紅樹林中毒害物質累積和循環規律及其對鄰近海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認識。
據介紹,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是(POPs)一類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累積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並通過各種環境介質(大氣、水、生物等)能夠長距離遷移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具有嚴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機汙染物。
它的危害性究竟有多大呢?國際上甚至專門為推動POPs的淘汰和削減、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免受POPs的危害,於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共同締結的專門環境公約,全稱是《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
首批列入公約控制的POPs共有12種(類),它們被合稱為「骯髒的一打(Dirtydozen)」。POPs難於被分解,並通過食物鏈的生物放大作用使生物體達到中毒濃度。它還能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氣顆粒上,在大氣環境中做遠距離的遷移,它甚至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效應。
還好,我們有紅樹林生態系統來治它。
紅樹林地處亞熱帶的河口與海岸帶,由於其高的生產力和發達的根系,紅樹林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如:天然的汙水處理場、生物的育嬰室和抗擊風暴潮等,佔全球熱帶森林面積僅0.7%的紅樹林、吸收了10%全球排放的CO2。
丘耀文團隊打開了研究紅樹林組織中POPs的新局面。
我國海南島有紅樹26種(中國27種),紅樹林面積(47.7 km2)約佔全國紅樹林面積的1/3。在前期重金屬研究的基礎上,他們選擇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的紅樹林保護區(東寨港)和二個海南市級保護區(三亞灣和亞龍灣),系統地研究了紅樹組織(根、莖、葉和果)和沉積物中POPs的分布規律及其來源,並估算了紅樹植物對這些POPs的現存累積量、年吸收量、年歸還量、年儲存量及周轉期,並明確提出紅樹林在截留POPs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編輯:木青